天後莫林(960-1987),被人們稱為媽祖,是沿海人民崇拜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島的壹個怪姑娘。她短暫的壹生留下了許多關於行善、拯救世界和救助海難的感人傳奇。它壹直受到統治者的稱贊。人們逐漸把她當作神來崇拜。資料顯示,當今世界信仰天後宮的人約有1億人,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修建了天後宮,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在明代,南沙陸井村有壹座天妃廟,是南沙天後宮的前身。清乾隆年間,重建並命名為“袁俊古寺”,後被侵華日軍炸毀。1994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提議並捐資重建南沙天後宮,並於1996年3月23日(天後宮生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每年3月23日天後生日,成千上萬的濱海遊客前來祭奠。
重建後的南沙天後宮位於南沙大角山南麓,正對著煙波浩森的伶仃洋。在1.5公頃的廣場上,矗立著壹座美麗善良的天後巨型圖標。建築特色融合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規模為當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這裏植被茂盛,鮮花盛開,池塘裏楊柳依依,高聳的南嶺塔和雅致的山亭。溫暖的日子陽光明媚,微風習習。樹上的鳥兒自由歌唱,花間的蝴蝶翩翩起舞。壹派祥和景象,讓遊客流連忘返。
在景區裏,大角山有很多電瓶,和東莞的沙角電瓶壹起守夜。當時的亞洲電影戰爭硝煙彌漫,寫下了中國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的感人悲壯的壹頁。如今電池裏的彈痕和殘壁依稀可尋。國家將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這裏正逐漸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年輕人參觀、學習、記憶的好地方。
中秋節把人和月亮聚在壹起。
中秋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中秋節。廣州的中秋節過去也被稱為“月光生日”。
8月15日,人們壹大早就起床,用月餅和水果祭拜祖先。晚上,全家人圍著桌子吃團圓飯。晚飯後,舉行了“月光崇拜”儀式。在屋頂或門口豎起竹竿,掛上彩燈和燈籠,擺上月餅、柚子、芋頭、菱角、香蕉等。,並向月亮獻祭。祭月時要焚香點燭,穿“月光服”。祭拜完月光,我們吃粥,吃螺螄,合稱田(石)螺螄粥,壹家人壹起聊天到深夜。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街上走著。
廣州人過中秋節,最有特色的就是月餅。廣州的中秋月餅以其色、香、形享譽海內外,深受海內外人們的歡迎。20世紀20年代,廣州流行壹種“月餅黨”社會組織。也就是說,壹些中下層的蛋糕店、茶館,從中秋節開始,連續12個月,每月和周邊居民繳納壹定的錢,就可以在下壹個中秋節之前,從蛋糕店、茶館拿到壹個月餅。參加“月餅黨”的人多為壹般開小店的工薪階層或居民,而且都是普通勞動人民。他們按月繳費,明年中秋節可以拿到相當數量的月餅,並享受正價8折左右的優惠,對蛋糕制作者和消費者都有好處。因此,當時廣州的“月餅節”吸引了很多市民。抗戰時期,“月餅節”因社會混亂而中斷。
春節舞龍是吉祥的
玩龍燈,又稱“舞龍”、“舞龍燈”,是中國特有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中國城鄉都有打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壹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富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玩龍燈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玩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是由草、竹、木、紙、布等制成的。龍的數量以單數表示吉祥,多為九節龍、十壹節龍、十三節龍,多達二十九條。十五節以上的龍體積龐大,不適合跳舞。它們主要用於觀賞。這種龍特別註重裝飾,工藝價值高。還有壹種叫“火龍”,用竹棍編成圓筒形成籠子,貼上透明漂亮的龍衣,點上蠟燭或油燈燃燒。晚上的表演非常壯觀。
龍燈的玩法有很多種,其中九節以內的招數是重點。比較常見的招式有:龍遊、龍騰鉆、頭尾鉆、龍搖尾、蛇蛻皮。第11節和第13節中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壹躍而起,時而飛上雲端,時而破浪入海。非常好。
舞龍的習俗被海外華人發揚光大。每當中國人民有傳統節日和重大慶祝活動時,他們都會舞獅和玩龍燈,表現出強烈的東方精神。
插桃花帶來桃花運。
春節插桃花是廣東人的傳統習俗。商家寓意“花開富貴”,家庭祝願“好運”,年輕人祈求“桃花運”(找到戀人),是傳統家庭春節插花的首選。廣東的桃花產地主要分布在石馬、芳村、南海、從化、番禺、順德、中山、東莞等地。全省種植“飛桃”200多萬株,花蕾飽滿。但最近北方冷空氣陸續南下,抑制了桃花的生長。如果中後期不及時升溫,很多桃花會晚萌,桃花價格也會上漲。據估算,優質大型桃花每枝壹至幾千元,中型桃花80~150元,小型的30元左右。
冬天吃狗肉
推薦吃法:狗肉煲、紅燒、白切等。
冬天來了,狗肉聞起來很香。狗肉味道醇厚,香氣濃郁。它是中國許多民族喜愛的食物,在壹些地方也被稱為“香肉”。在寒冷的冬天吃它當然是有原因的。除了味道鮮美,還是壹種互補性很強的營養食品。狗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寒冷的冬天吃狗肉,對於腰酸腳冷、體質虛弱的人來說,有很好的保暖禦寒作用,可以達到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目的。
狗肉的吃法有很多種,比如燉、燉、油煎、鹵制。最神奇的是廣東潮州的“狗肉宴”。十幾道菜,不管是炒還是炸,都是以狗肉為主,又香又饞。
去哪裏吃狗肉?韓國人愛吃狗肉。小味軒等韓國餐廳有營養豐富的狗肉拼盤和火鍋形式的營養狗肉湯。如果妳是個美食家,貴州餐館肯定不會放過妳。比如黃果樹貴州菜館有花江狗肉火鍋,很吸引人。再遠壹點,去太和的李明珠,那是壹家專門做烤雞鵝狗肉的餐廳。據說他們有自己的狗場,吃的狗肉都是就地宰殺的,可以放心食用。
中秋節吃螺螄酒。
中秋節吃螺螄在清朝鹹豐年間的《順德宣誌》中有記載:“八月望日,猶在吃螺螄。”民間認為中秋節吃蝸牛可以改善視力。但是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吃呢?有人說,中秋節前後,螺螄空空,腹中無螺。所以肉質特別肥,是吃螺螄的最佳時機。如今,在廣州,許多家庭都有在中秋節炒螺螄的習慣。
每天晚上喝桂花酒,人們在月中仰望桂花,聞著陣陣桂香,喝上壹杯桂花酒,甜蜜的壹家人聚在壹起,已經成為節日的壹種享受。
桂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酒而飲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人喝桂花釀酒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
民間習俗
廣府早期民居建築明顯受到江南建築模式的影響。官僚地主往往以四五代為壹組居住,並建立封閉的建築。珠三角大中型住宅的基本格局是“三房兩廊”。有地位的人,特點是壹墻風鈴。墻體材料有混凝土、鵝卵石、牡蠣殼、磚等。清朝以後,多使用青磚。清末,在廣州西關民居建築密集的條件下,形成了西關大屋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內部布局緊湊,區間靈活。立面門由“三頭”(腳門、通道門、大門)、水磨青磚墻、花崗巖墻腳組成。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僑鄉出現了具有異域風情的瞭望塔,城市出現了別墅式的民居,繁華的商業城鎮和街道兩旁出現了騎樓。他們率先開啟了南方的建築氛圍。
喜慶的婚姻
在節日習俗方面,既繼承了中原傳統文化,又有地方特色。在廣州,除夕夜有花市。從南漢開始就有了。到了19世紀中葉,花市被安排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市民手拉手“走花街”,熱鬧非凡。至今越來越流行,珠三角很多城市都有這個習俗。番禺的浮色娛樂活動、生菜會(諧音為發財)、博羅生日、鄭仙生日、金花生日、何仙姑生日、盤古媽媽生日、魚媽媽生日、節、龍母生日等,大多與祭祀當地神仙、發財、平安航海等主題有關。反映了廣東風俗文化的深層結構。在婚姻習俗方面,舊社會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廣州和珠三角的城鄉,也有不出婆家,自梳女的習俗。前者保留了古越民族的遺風。女人結婚後,除了婚禮、慶典、慰問等紅白喜事,壹般不回婆家,而是長期住在娘家。後者是壹些女性為了獨立謀生,擺脫封建婚姻的束縛,宣布要梳理自己,永不結婚。這種婚俗既是古代婚俗的變異,又帶有個性解放的色彩。建國後,這兩種婚俗逐漸消失。
在他結婚的那天
民間稱之為“日”。現在大部分結婚的日子都在五壹,十壹,元旦或者春節前後。玉林民間傳統規定:嫁出去的女方家上午辦喜酒,下午辦婚宴。新娘結婚前壹兩天,壹定要“開臉”,即用棉線夾住臉上的頭發;上“轎子”前,須在婚紗上繡壹針壹線,掛柏枝取其吉祥之意。婚禮隊伍由新郎、伴娘和許多其他人組成,通常由八音樂隊伴奏。在交通不便的農村,壹般用自行車當“轎子”;在城鎮裏,經常使用小型汽車。新娘必須結婚,通常由新娘的“叔叔”(兄弟),姐妹或朋友。當婚禮隊伍行進時,新娘們必須交換手帕,以表示他們很高興沒有碰撞。在男性家庭中,進行“進門”、“拜堂”、“鋪床”等儀式時,習慣上要“配四句”,即壹人壹邊進行儀式,壹邊唱祝福詩。在婚宴期間,有壹個“新人茶”,即新娘和新郎逐壹向每位客人敬茶。《鬧洞房》在玉林更高雅,都是逗大家開心,逗東逗西。婚禮後的第二天,按照習俗,新郎家要“請親戚”,即邀請女方家的所有親戚,擺酒席,讓大家見面,互相認識。婚後第三天是新娘“回來”的日子。這壹天,新娘和新郎帶著禮物,都回父母家見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