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喜慶日程——廣州人過年忙熱鬧。
廣州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進入大年初壹,日常活動有嚴格的安排。也就是二十三謝煮,二十四煎,二十五蒸餅,二十六掃,二十七洗(廣州話,就是東西),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貼春聯,三十年共青。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棗:臘月二十三晚上,我要送棗師傅上天,並稱之為“謝棗”、“送棗”或“祭棗”。給爐子的貢品包括:壹碗米飯,兩塊糖,壹份禮物,壹碗清水,壹份烤豬肉的禮物,壹些甘蔗,橘子,紙錢等等。(說起貢品,我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壹句話:“冬橘,新年橘,感謝煮橘”。這大概意味著,橙子應該用於冬季至日崇拜,橙子應該用於中國新年,橙子應該用於感謝爐子。並寫了壹篇《廚君書》,大意是向廚君道歉,請他在天堂說好話,在陰間保平安。
從謝棗那天開始進入年關,人來人往。我想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習俗了。《粵東筆記》中說:“廣州的風俗,在歲末,是燒糯米飯,這叫泡骨,以為煎餃是有餡的;炸樁者,糯米粉圓入油效,以先祭親友,再以糯米盤放花入油炸,稱十花;是用白糖沙拌粉在豬油裏炸的,叫沙。”要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炸樁等等。
二十五蒸糕:除了蒸年糕,廣州還喜歡做蘿蔔糕、倫敦糕、菱角糕糕、九層糕等,寓意“春節步步高升”。打掃房子,幹凈地迎接春節。還有壹首《春節掃塵歌》:臘月二十三,曬衣服;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邊緣;臘月二十五,掃屋除塵;臘月二十六,打掃畜舍;臘月二十七,裏外洗為壹;臘月二十八,擦家具;臘月二十九,所有臟東西都搬走。
至於28包粽子,我沒聽說過。我問了家裏的老人,他們都說現在廣州沒有這個習俗,以前不知道。後來看了壹些資料,粵西至今還保留著這個習俗。我們家28號會買魷魚、發菜、香菇、蝦米、粉條等年貨。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幅、獨白。三言兩語就寫著“天佑百姓”、“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出入境平安”、“恭喜發財”。這些獨白應該是根據神來貼的。三十年,?雞殺鴨,拜天地,拜祖先,接財神等。這壹天,家庭主婦們會很忙。晚上全家人吃團圓飯,然後就正式進入新年了。
這裏還有壹個傳統習俗,廣州人稱之為“開門”。除夕之夜,他守夜至深夜迎候侯,到了交朋友的時候,開門說“開門”,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開門”字樣,放壹炮。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點燃鞭炮。有的人為了“搶槍頭”,舉幾分鐘就燒。其他人聽到了聲音,鞭炮爆炸了壹會兒,震耳欲聾,持續了幾個小時後,兩三點鐘逐漸安靜下來。四點,鞭炮聲再次響起,直到天亮才停止。開門出門,家家戶戶、大街小巷都貼上了壹層鞭炮的紅紙,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但是現在在廣州,因為禁止燃放鞭炮,除夕沒有這樣的過年習慣。雖然還是會有壹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但熱鬧程度真的不如過去了。沒有這個活動,總覺得現在的氛圍和小時候相比沒有那麽濃厚了。
不僅是“開門炮”,現在廣州保留這些節前習俗的人也不多了。以我家為例。我個人認為,相比其他家庭,我們家還是比較完整的春節習俗。二十三謝煮,二十七洗,二十九貼春聯,三十年團圓飯還在繼續。我媽年底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壹些蛋糕。但是現在廣州大部分家庭怕麻煩,或者沒時間,蛋糕都買了,30%的團圓飯已經不在家裏吃了,大部分去壹些飯店過年。
農歷新年從正月初壹開始;每天也有固定的習俗:“第壹天壹人拜神,第二天第三天窮,第四天四人討飯。初五,初六,是同壹年。第七天,它們去春天,第八天,它們不回來了。第九天空,第十天走春,十壹個打孩子歸來,十二個人搭燈棚,十三個人開燈,十四個人點燈,十五個人祈福點燈,春節的活動壹直到元宵節才告壹段落。
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據說壹個曾經的廣東人,會在初壹的早上去野外郊遊。有的繞村走,有的繞鄉走,有的繞屋走,這叫“出門”,俗稱“去大運”。希望新的壹年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被稱為“開年”。這壹天,人們會帶著三獸、昝煎餃等禮物,帶著兒女走親訪友。繼續以我家的情況為例。早上媽媽會殺雞祭祖,然後開始做年夜飯(正月初二是壹年中的“頭牙”,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我把所有的東西都帶回了外婆家,開始拜年。臨走時,奶奶或爺爺會把用紅紙捆著的生菜、芹菜、洋蔥作為禮物送給媽媽。說:全家充滿活力,大人勤快,小孩聰明。人們每天都去參觀花田——正月初七是人民節,廣州人每天都去參觀花田。
春節期間,廣州人有許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的舊習俗,大年初壹不能洗頭,怕洗去財氣;農歷新年的第二天是新年的開始。從年夜飯開始,直到今天才能吃肉。大年初三,是紅嘴,不要拜年,容易惹事;關於車工生日,人民日等等的細節,數不勝數。還有,過年不能買鞋,因為“鞋”的粵語發音和“唉”壹樣;買書就更不好了。書的讀音和“輸”壹樣,壹年到頭怕“輸,輸”就更忌諱了。在重大節日,婚宴,壽宴上,我習慣說吉祥話,而不是喪氣話。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了碗碟,就會說“歲歲平安”或者“花開滿地,繁華似錦”。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見面,總要講甘露醇,互相祝福。比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過年的時候,長輩會給孩子壹些錢,叫做“利”,寓意好運。除了雞,店裏還必須有烤肉(意思是紅燒得又紅又壯)、魚(壹年以上)、發菜蠔油(發財的好市場)、粉條(綿不斷)、腐竹、甜竹(濃郁香甜)。即使在過去,女人也必須選擇壹個吉祥的日子來洗頭。他們在正月初壹和十五不能洗頭,據說這是褻瀆神明的行為。然而,隨著科學的普及和時代的進步,壹些迷信的習俗逐漸消失,被新的社會時尚所取代。
過了花街過年,是廣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千年情結;
“廣州人不喜歡從斷枝上摘的花。他們習慣於盆栽植物的根,並在盆中運輸。許多花又高又密,覆蓋了卡車駕駛室的頂部。遠遠望去,只見成群的花在天空中飛舞,令人嘆為觀止。這些花會沖進家家戶戶,人們會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覺得,比起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春節來了!”
“我覺得大陸人過春節大多是用紅紙和鞭炮裝飾,那裏的春天和吉祥是人為鋪就的。只有在廣州,很難讓花車運壹季,把真正的春天的生活引進家門,所以慶典是最誠實、最徹底的。”
以上兩段是余先生在《文化之旅》和《五城物語》中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花做的。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但是過年去花街逛街。
廣州傳統的迎春花市從臘月二十八(正月二十七)開始,持續三天。第三天推遲到大年初壹淩晨。壹般在除夕前壹周,這些花街已經車馬封路,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為花農搭起花架、擺攤。花街延伸成幾條長長的走廊。前幾天壹些花木大枝開始到貨,農歷12月28日正式開市。那時,十裏花街上掛滿了燈籠,喇叭裏播放著歡快的粵語音樂。人們看著花,買著花“懶洋洋地賣”,人流不息,沒日沒夜,花農吃住都在花市。除夕夜。花卉市場如火如荼。那是人山人海,擠滿了人。中心花市經常有著名的書法家,比較熱鬧。直到半夜兩點,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也將剩余的鮮花降價拍賣,沒有剩余。經常是在這個時候,逛花街的人會發現好的便宜貨。結果大家都很開心,高高興興的迎接新壹年的到來。
“春香街十裏壹城,歡聲笑語入彩門。疑是層層采蜜,便成百萬賞花人。”廣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觀,也不是人造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廣州花街是壹個巨大的花卉買賣市場。是廣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節目,也是廣州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和喝早茶的習慣壹樣,過年逛花街是廣州人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廣州人區別於其他中國人的重要特征。
廣州人過年壹定要買壹盆金桔,壹盆水仙花,或者壹朵桃花。為什麽桃花是壹棵樹,而不是壹棵?是的,廣州人把整個桃樹買回家了。桃花對於廣州人就像聖誕樹對於西方人壹樣。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不管是雅的人還是俗的人,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舊的,再搭配各種花。
“羊城世界是花,買花花時間更重要。大年三十,書桌專用,香風吹暖他人。”據說廣州的花市萌芽於唐代,成型於明清,延續時間很長。為什麽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不是因為廣州人都是懂得賞花的高雅人士,而是因為花可以代表無數美好的心意。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比鮮花更能表達世界上最美好的祝願了。中國人在春節期間需要表達自己的願望,需要去舊迎新,希望壹年比壹年好。廣東人特別迷信,過年壹定要把“意頭”這個東西做的淋漓盡致。鮮花象征著繁榮和好運,完美契合了廣州人的心態和需求。除了買花,花街也成為廣州人希望新年“好運”的象征。花街之旅能給妳帶來好運。壞事變好,好事變好,所以花街適合任何人,無論是壹個家庭,壹對夫婦,還是壹群希望在來年找到伴侶的單身漢。花街是壹個充滿歡樂和慶祝的海洋。壹年中,去花街是廣州人走在街上最放松的時候。
最傳統的節日食物象征著廣州人對新年的期望:
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最能吃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菜最重要,品種很豐富。爆米花、煎餃、油角、散蛋、芋頭蝦、年糕是廣州最傳統的春節食品。
俗話說“人在旦夕自有我炸樁”。炒樁是家家必備。炸堆的餡料是由糯米和糖膠混合制成的。糯米炒至爆開,去殼。鍋貼皮是糯米粉做的,很薄,上面蓋著芝麻。整個炸堆在沸騰的油中炸至金黃色。現在也沒那麽講究了。有的人做炸堆,有的不放餡。另外還有油角,其中有軟角、酥角、酥角。小時候快過年的時候,奶奶媽媽帶我去做“油角”。雖然不是很喜歡,也沒做好,但和家人壹起做《油角》也是壹種享受。然後是“糖圈”、“冬果”、“散蛋”、“芋頭蝦”等油炸食品。“糖圈”以糯米粉為原料,壓制成木模,壹個壹個“批”,煎成金黃色,酥脆可口,通常有甜有鹹。“冬果”是用糯米粉做成條或片,油炸而成。“芋頭蝦”以檳榔、芋頭為原料,切成絲,拌入米粉漿,滴入油鍋。吃起來又脆又好吃。“蛋粉”是用面粉和豬油、雞蛋混合炒成的。在甜粉中加入糖,炸熟後用糖膠粘上;鹹的加南奶和鹽粉,香脆可口。
還有春節必備的瓜子,有紅瓜子和黑瓜子,還有“現代”瓜子(葵花籽)。中國糖果包括糖蓮藕、糖蓮子、糖菱角(菱角)、糖冬瓜、糖橘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點有年糕、蘿蔔糕、芋頭糕、菱角糕、九層糕、松餅等。,意味著春節生活更美好。年糕又叫“大籠糕”,因盛放年糕的容器可以是壹個開口很大的竹籠而得名。富人用幾十斤大米做壹個年糕,金黃的糕面上插著紅棗和柏枝,寓意吉祥如意。蘿蔔的廣州話叫“菜頭”,是“菜”和“財”的諧音。過年吃蘿蔔糕,就是要賺錢,要珍惜。荸薺糕以荸薺為原料,粵語中稱之為“荸薺”。過年吃荸薺糕可以清熱消積。其調節食欲的功效已被實踐證明,也有“不停歇”和自我提升的意義。
不得不提廣州人餐桌上的菜。廣東的過年食品種類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肴也被賦予了美麗的名字,讓人樂於享用。比如發菜和蠔油的手叫“發財”,酸菜炒豬肉的舌頭(在廣州被稱為朱莉)叫“雙贏”,鮮百合炒的叫“百年和諧”,青菜燉蘑菇叫“遍地錢”,魚滑豆腐鍋叫“歲歲平安”。還有各種各樣的雞產品,如“馮丹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雞肉是中國新年菜肴中必不可少的。俗話說“無雞不成宴”,烤豬肉,除了象征婚姻中的貞潔,過年還意味著興旺。大年初壹的午飯,也壹定要盲吃素菜,俗稱“羅漢齋”,用鹹菜、木耳、粉條、蝦米,還有人蒸臘肉,但舉筷要先吃“齋”。
最後,我想說壹些春節活動,如舞獅、舞龍、踢球和燃放煙花。
廣東的獅子不同於其他省份的獅子,被稱為“醒獅”。在制作和舞蹈上都有廣東特色。廣東舞獅起源於佛山。相傳明朝初年,佛山出現壹只獨角怪獸,眼睛圓睜,不時發出“年、年”的聲音。只要怪物出現,老人就會大受其害,要麽牲畜遭殃,要麽莊稼垮掉。後來大家想了壹個辦法,用竹簽編織若幹個獅頭模型,塗上斑駁的顏色,埋伏在鄉村。壹旦怪物出現,金鼓就會響起來跳舞,把怪物嚇跑。因此,人們認為獅子有驅邪和吉祥的預兆。以後每逢春節,每個鄉鎮都要用舞獅消災,預告吉祥。這是關於舞獅起源的故事。春節期間,舞獅除了在廣場上表演外,還會沿街跳舞,挨家挨戶地向獅子致敬,以示獅子是清醒和幸運的。主人家在門口懸賞,包紅花,掛綠花,讓瑞獅去摘,叫“摘綠花”。借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回家。其次是舞龍,廣東的舞龍,各種名稱,不同的舞龍,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願望。春節是喜慶的日子,跳舞的大多是熱情的彩龍、金龍、紗籠。他們白天舞龍,晚上玩龍燈。至於踢球,那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了,但是現在好像沒多少人能做到。每年廣州大年初壹,珠江邊都會燃放大型煙花。當晚,沿江等地道路上擠滿了人,熱鬧非凡。
廣州的新年熱鬧而豐富,讓人感觸頗深。廣州本土傳統文化有多濃。
但是,歷史的長河轉瞬即逝,人們的觀念很容易被新事物所打動,尤其是廣州,作為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壹,社會習俗的變化也是不爭的現實。現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觀念都變了,春節的活動也不壹樣了。然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態和傳統習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財富。
大到壹個民族的文化形態,小到壹個城市的過年習俗,這個。壹切都需要人民來建設和維護。作為民俗文化的象征之壹,廣州的過年習俗代表著壹個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厚。文化的力量必須得到人們的認可,認可後要自覺維護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