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西壯族自治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相關材料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相關材料有哪些?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居住著壯、漢、瑤、苗等12個民族。八桂大地孕育著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區在挖掘、保護、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方面成績顯著,立體打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發掘民族文化的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區文物考古發掘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運用國際先進的考古發掘理念、方法和技術,百色盆地舊石器時代遺址、那坡縣幹托巖新石器時代遺址、貴港市蘿蔔灣漢墓等發掘成果,全面、準確地展示了廣西百越文明的悠久歷史。特別是1997“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的永寧縣丁寺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我區珠江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對研究南方民族幹欄建築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圍繞這些考古工作的壹系列重大課題和學術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湧現出了壹些學術帶頭人。

對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等藝術的研究日益活躍,成果喜人。普查收集,積累搶救,民族文藝資料研究編纂,文藝集成和方誌出版,各種專題研究豐富多彩,民族文化藝術期刊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不斷提高,組織各種國內外交流訪問、考察、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進壹步挖掘和梳理了我區民族文化。

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的突破口

始於2003年的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建設項目,是自治區黨委、政府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近兩年,我區建成了南丹裏湖白褲窯生態博物館、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靖西九洲壯族生態博物館。三個試點項目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索,使三個項目既有特色又有* * *,既有效保護了民族地區相對完整的文化生態,又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三個試點也體現了中國生態博物館第二代模式的特點,即專家與村民緊密結合,培養農民自己的專家,推動生態博物館向專業化、博物館化方向發展。這種“廣西模式”為今後廣西乃至全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探索了更多的參考經驗。

對於我區歷史上缺乏文字流通的少數民族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這個民族的基本識別標誌,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我們地區在保護民族和民間文化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保護”項目於2003年被批準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10試點項目之壹,重點保護紅水河流域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歌舞藝術。

今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我區市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各市縣精心組織人力,籌措財力,進行調查。據自治區文化廳介紹,在今後的保護工作中,將進壹步加強管理隊伍、科研隊伍和誌願者隊伍的建設,以宣傳周和宣傳晚會的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隨著《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出臺,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保護工作將走向科學化、規範化、社會化、法制化。

民族文化產業齊頭並進。

整合後,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文化產業的不斷成熟運作,與現代文化傳承融合。自治區文化廳廳長榮表示,整合民族文化產業資源,培育民族文化產業品牌,是我區發展文化產業壹直堅持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探索實踐中,我區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當地實際有機銜接,發展具有廣西特色、市場發展前景好、活力強的文化產業。探索和推廣“項目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打破體制障礙和行業壁壘,還可以積極拓展和延伸產業鏈。如家喻戶曉的《劉姐印象》,將世界級的桂林山水和劉姐的民族文化品牌打造成世界級的民族文化藝術精品,通過市場化運作帶動旅遊、演出、藝術教育、服務等產業,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近年來,我區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註重在“特”字上做文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和發揮廣西豐富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優勢,將文化產品與相應的地域文化相結合,精心打造“民歌”、“山水”、“邊疆”等廣西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既有著名的“劉三木”系列文化品牌,還有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以及在國內外獲獎的民族戲劇、音樂、舞蹈、雜技等,還有桂林山水、北海銀灘、樂業縣天坑等旅遊文化品牌,還有靖西繡球、陽朔畫扇、臨桂皮畫、北海貝雕等民間藝術工藝品牌。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不僅成為廣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項目,也形成了引領全區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耀眼亮點。

通過項目形成品牌;通過項目,形成產業。如今,我區以國營文化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運作市場化的文化產業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 上一篇:幼兒園教育活動計劃是如何制定和實施的?
  • 下一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隨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