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作為江蘇省第壹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示範城市,主要農作物種植收獲、設施農業、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居全省第壹。今年“三夏”,農機發揮了什麽作用?會往什麽方向發展?
合作社提供“壹站式服務”
6臺插秧機齊上陣,12天就能完成3000畝地的作業,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站在田埂附近的水泥路上,吳健告訴記者:“還需要壹兩天才能完成插秧,然後我們就要忙著除草、防蟲等田間管理工作了。”
47歲的吳健務農十幾年了,最深的感受就是村裏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了。“農忙季節能被請去幹活的,基本都是60歲以上的人。壹天壹兩百塊錢不容易。”為了解決沒人種地的問題,2009年,吳健率先成立了金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近年來,合作社先後更新購置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等現代農業機械100多臺套,服務周邊3萬多畝農田。吳健說:“我們合作社可以實現插秧、翻耕、機收、磨粉、包裝壹條龍服務。現在年產值500多萬,種地全靠農機。”
如今,吳健成了開寶馬的農民,還培養了兩個80後的徒弟。“今年我準備增加幾臺無人插秧機和拖拉機。無人駕駛農業機械是未來的方向。”他說。
“全程機械化僅靠分散的小農戶和小型農機很難實現。”張家港市CPPCC副主席、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江表示,為應對農機服務適應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要求,該市在金村農機專業合作社探索“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打造“全程機械化+農業綜合服務”新業態。通過擴大合作社的經營範圍,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全程機械作業、農資配送、技術培訓、水稻加工銷售等“壹站式”綜合服務。
張家港有71個農機服務組織,占作業面積的80%以上。農業機械化推動張家港現代農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超過95%。農機成為“米袋子”、“菜籃子”、農民“錢包”的有力支撐。
“無人農場”展現現實
早在2015,吳健就使用了“無人農業機械”。那壹年,他買了兩架無人植保飛機。“壹架無人機每小時可以噴灑80多畝,而傳統人工噴灑每人每天只能完成20畝。”吳健說,這兩架無人植保飛機不僅用於自己農場的水稻、小麥病蟲害防治,還為周圍3000多畝農作物提供植保服務。
今年,“無人農場”在張家港有了壹個真實的面貌。21日,在長銀沙現代農業示範園,記者看到壹臺插秧機正在平整的水田裏有條不紊地作業,秧苗整齊地插在水田裏。插秧機上沒有駕駛員,所有操作都是自動完成的,轉彎、調頭,每個環節都準確有序。
“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和智能軟件實現無人操作,相比傳統插秧機可以節省人力成本,而且更直、更高效、質量更好。”運營無人插秧機的雲朵智田農業服務(江蘇)有限公司負責人潘表示,無人插秧機的定位精度可以達到2.5厘米。從去年開始,公司在長銀沙壹塊450畝的試驗田裏進行從種植到收割的智能化實踐,今年將繼續擴大規模。
兩個月前,潘以18.8萬元的價格購買了1臺智能聯合收割機。市、省農機購置補貼後,公司實際支付9.4萬元。“智能聯合收割機每小時收割約10畝小麥,1人可以輕松操控1到5。我們計劃今年再購買兩艘,在大田進行‘編隊’作戰。”
豐江智能是雲朵農業的母公司。企業高級副總裁姚遠認為,智慧精準農業的服務前景廣闊。“我們圍繞農業生產的整個周期,提供從種子到餐桌的智能服務。比如,農民可以通過農業服務APP平臺發布崗位需求,尋求合理報價;機器操作員通過平臺聯系訂單,緊密連接供需雙方。平臺根據精準運營的大數據生成分析圖表,為市場分析和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實現對種植、管理、收獲各個環節的實時監控,以及對水土、蟲害、氣候的檢測,打通農業生產和銷售環節。”
政策補貼加速“機器換人”
目前,張家港已引進無人收割機5臺、無人插秧機13臺、無人拖拉機5臺、無人植保機30余臺,覆蓋了耕作、種植、收獲、植保等主要環節,為未來打造“無人農場”奠定了基礎。
在農業勞動力短缺,對農業機械效率要求更高的今天,無人駕駛農業機械市場潛力巨大。張家港市農業與農村局黨委書記、副局長唐說:“無人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將進壹步加快我市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步伐,從而解決農業生產人口老齡化、作業標準分化等問題,創新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為此,張家港全面實施智能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機器換人”步伐,讓農業生產更加生態、高效、優質。今年對購買智能農機具給予50%的補貼,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農業生產,助力鄉村振興。
張家港是全省第壹個農機信息管理平臺。市農機推廣站站長蔡說,目前,全市各鎮(區)已有600臺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接入北鬥農機管家,實現了相關基礎數據和實時照片的動態采集,初步建立了“互聯網+”農機作業平臺,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提供定位監控、指揮調度、面積統計、質量核查、安全監管等基礎管理服務。
農機“IOT”驅動高效協作。張家港構建了基於物聯網的全市農機維修遠程診斷系統,縮短了農忙期間的機械維修時間。同時,金豐、鳳凰等8個烘幹中心安裝了糧食烘幹監控系統,實時監控相關數據,有效提高了烘幹中心的分析決策能力,確保了糧食“回倉”。
從“社會化”農業到“智能化”農業,科技為農業播撒綠色希望。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處長張耀春表示,我省鼓勵有條件的縣市規劃建設無人農場,推動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裝備和作業水平升級,繼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土地可能離不開人,但人離不開土地。機器替代後,人與土地的相處變得更加容易。在科技的幫助下,人們可以擁抱更廣闊的世界,從田野中獲得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