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解釋:行政問責制是問責行政的工作程序和行動準則,既是實體性的,也是程序性、系統性的官員管理規範。從問責主體層面看,是指特定問責主體針對政府及其責任人的行政行為實施的,並使其承擔消極結果的壹種規範;從問責對象來看,是指政府及其行政領導人有義務接受問責主體的質詢,並對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績效和社會效果承擔相應的處理結果。
黨的十六大和新壹屆政府執政以來,我國出現了行政問責制全面復興的良好勢頭,行政問責制自2003年啟動以來發生了壹系列深刻變化。從“不問責”到“問責”,再到有法律保障的“問責”,行政官員的行為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約束,體現了中國政府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決心,其重大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行政問責制的建立和實施有利於消除官僚主義,優化國家公務員隊伍,培養高素質的行政人才。
長期以來,壹些行政官員的責任意識淡漠。他們只求官不求事。他們只知道享受權力,卻不自覺履行權力並重的義務和責任。於是,出現了“看攤”“保座”“人人搶功勞人人推過錯”“寧可不作為,不保座;寧願不做事,也要保證安全。”這些現象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存在,有些地方還很嚴重。壹些地方的規章制度雖然壹再修改,但由於責任不清或考核措施落實不力,成為壹紙空文或紙上談兵。行政問責制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實現對人的管理從過去到制度,從無序監督到有序監督,從內部監督到社會監督,從“權力主體”到“責任主體”。問責有利於杜絕官管,誰用幹部誰管,誰負連帶責任;有利於日常管理,有利於優化官員隊伍,有利於培養高素質的行政人才,有利於防止權力濫用,有利於壓力與動力、權力與責任、能力與效能的有機統壹,有利於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行政問責制的建立和實施,有利於打破傳統的為官方式,建設勤政、廉政、優政的行政文化理念。
長期以來,壹些行政官員不僅存在嚴重的“官本位”思想,還存在“無過錯即功德”的迷途思想,因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行政問責制的建立和實施,不僅體現了制度監督和紀律懲戒的作用,而且有助於打破行政官員只能升不能降的傳統刻板印象,建立更加直接有效的競爭淘汰機制,拓寬行政官員的升降渠道。實行行政問責制,就是當壹個行政官員,不僅要勤政廉政,還要精於政治。同時要樹立新的行政文化理念:為官做事,負責做事,權責對等,獎懲並重。權力越大,責任越重。亂作為、不作為、不願意作為的,也要追究責任。
●建立和實施行政問責制,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塑造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在壹個強調法治和民主的現代國家,任何壹個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方面盡力而為。同時要求所有參與政府管理的行政官員以負責任的精神行使權力,隨時接受人民的監督和問責,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建立和實施行政問責制,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明確政府及其行政官員在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關系中的責任,從而提高其依法行政水平,實現政府及其行政官員職能和責任的回歸、定位和適當定位,塑造守法、負責、守信、守時的當代責任政府。實行行政問責制,可以從源頭上約束和規定政府及其行政官員的權責,預防和防止其濫用和誤用公權力的失職行為。同時,行政問責制也填補了國家法律的空白,不僅針對行政官員的“亂作為”,也針對“不作為”、“不作為”。這樣,勢必促進行政官員工作作風的轉變,提高責任政府的效率。
●建立和實施行政問責制,有利於進壹步完善國家法律責任體系,加快行政國際化進程。
實行行政問責制是目前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雖然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但問責的具體規定和操作方法也不同。但在掌管公權力的政府官員中,他們有權負責,違法必究,這是壹樣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實行行政問責制有利於加快行政國際化的進程,進壹步完善我國的法律責任體系。
行政問責制的含義比問責制的含義更廣。問責是壹種過錯問責;而行政問責不僅是過錯追究,也是無過錯追究。因此,行政問責的方向是:亂作為、不作為、不作為。換句話說,行政問責不僅僅意味著錯誤和違法要被追究,還包括能力低下、推諉扯皮等等。實行行政問責制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防患於未然,更在於汲取前車之鑒。懲罰和懲戒只是行政問責的手段,預防才是行政問責的目的。實行行政問責制是當今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最佳制度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