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彜族民居中的涼山彜族

彜族民居中的涼山彜族

涼山彜族喜涼不喜熱,大多生活在海拔1500-3000米的涼區。民間流傳著壹句俗語:“彜人住高山”。由於部落的社會結構和歷史上的內亂外患,涼山彜族傳統民居具有“群居”、“危居”、“依山而居”三大特點。近代開始出現雜姓村、平壩村、河邊村。同時,涼山有三五十個彜族村,大村只有壹百多居民。歷史上,彜族腹地沒有集鎮和市場。涼山彜族社會流行兒子結婚後獨立,父母和小兒子住在壹起,所以涼山彜族的房子還不是深宅。傳統的民居布局是方院,四周是土墻、竹籬、柴籬。庭院四周種植樹木,院門為木框門。這個院子是用人字形屋頂建造的。門又短又寬,門兩邊有50厘米見方的小窗戶,有的沒有窗洞。

涼山彜族的房子都不是很高。標準房屋為長方形建築,長10-15米,寬5-6米,檐口、樓板約3.5米。建築以木材為主,以原木為柱,橫梁為橫桿,用榫頭呈現出“樹”字形屋架,展現了涼山彜族歷史上與山林相關的古樸原始的建築美學。房子的墻壁是泥土或木頭做的,屋頂覆蓋著長約六尺、寬七八寸的雲杉板,俗稱“瓦板”,用加橫桿、壓石頭的方法固定。雨水順著杉木紋路往下流,輕盈透氣。涼山彜族傳統民居還有壹個別稱“瓦房”。走進這種新房子,杉木的香味仿佛把人吸引進了原始森林裏的獵豬小屋。

涼山彜族民居分為左、中、右三部分。入口在中殿中間,中殿右上方有壹個火塘。壺身用三個雕刻象鼻壺建成,池塘裏的火壹年四季永不熄滅,是彜族人待客和家庭活動的中心。火坑左側用木板或竹柵欄隔出壹個內室,中間有門相連。這裏是女主人的臥室,收藏貴重物品,進門右側是谷倉。房子的上部空間有壹座竹制建築。竹樓左邊壹段儲糧,中間壹段堆柴火,右邊壹段是客房或未婚兒童房。

涼山彜族民居中也有不少變體建築,以建築材料為主,如瓦房、茅草房、壓竹房、薄沙石板房等。大家庭和許多村莊也建起了多層塔樓。近代涼山向異民居的變化最為顯著,向磚木結構發展,並通常設置谷倉。壹些富裕家庭開始建造磚混結構、花園庭院風格的新房。古老的涼山彜族民居打開窗戶,吹進現代風。

彜族起源於羌族?

彜族,壹個崇拜巫術和武術的神秘民族;壹個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古老民族;曾經稱霸西南的強大民族——四川、雲南、貴州。就是這樣壹個優秀的民族,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從哪裏來?這個問題在當今學術界壹直有爭議。

有人認為彜族和古越人是壹家人;有人認為彜族起源於青藏高原;也有很多理論如“普人”、“現人”、“魯人”,還有外國學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種”等。但最被認可和流行的理論是彜族起源於古羌族。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是這壹理論的主要創造者和支持者。他認為“彜族自古起源於羌族。”李紹明和其他許多學者也同意這壹觀點。但隨著考古界的不斷發現,以及對彜漢古籍文獻和西南彜羌民族歷史研究的深入。“彜族起源於羌族”的說法已逐漸被證明是片面的、錯誤的。

如果想搞清楚“彜族是否起源於羌族”?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易是什麽?什麽是“強”?今天我們用的是1956年北京彜族的彜語,當時毛主席和彜族幹部商量,把彜語改為彜語。房子下面的“米”字和“絲”字象征著繁榮。從此“易”改為“易”。在此之前,中國古籍都寫“易”。在《說文》中,《易》是這樣解釋的:“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古音讀‘聶’。”這與今天彜族自稱聶、聶蘇、儺、、能的讀音壹致。而《強》和《說文》解釋為:“西戎牧羊人也是羊,羊也發聲。”《風俗通》還載:“羌為西戎卑微之人,主要負責放羊,故羌隨羊而人,因以為是數。”所以可以看出,彜族“跟大弓”,羌人“跟羊”,壹東壹西,為什麽彜族叫羌族?

而且,羌是什麽時候南遷的?羌族哪個支系南遷了?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建國時,欲學其祖,出兵滅帝容桂。羌無劍之孫孫皓,懼秦攻,引羌人南遷。”《後漢書·西羌列傳》也說:“成曾孫隱忍時,初立,欲復穆公指揮,敵至魏守來滅狄戎。忍受著姬父對秦國勢力的恐懼,把自己的同類附在南方,給了他們壹個向西千裏的河曲支脈,遠離羌地,不再有交通。後來兒孫分開,各為其類,任其為所欲為。或牦牛種,越羌者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狼種,武都羌是也。忍與兄獨舞湟中,多娶妻妾。隱忍子九種,舞子十七種,羌族興盛至今。.....還有秦始皇的時代...自秦亦天下,蒙恬使兵略,西追諸軍,而北築長城為界,遂止南下。”根據以上古籍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羌人大約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南遷。南遷的羌人,是以“隱忍”姬福為首的“其他人”。他們的後代南下後,分為越瓦羌、廣漢羌、武都羌三個部落。他們與任和他的兄弟吳率領的留在湟中的羌人遠非“不再來往”。秦始皇派蒙恬“築長城為界”(約公元前221年)後,“羌停止南下。”那麽在羌人南遷之前,今天彜族廣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廣大西南地區是不是就沒有人了呢?有哪些民族在這裏生活和工作?隨著考古的新發現和甲骨文的破譯,我們知道早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周武王伐周時“蜀”和“蜀人”參戰的記載。1986廣漢發掘的三星堆遺址、成都西郊蘇坡鄉金沙村發掘的金沙村遺址等的繼續發掘和研究。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也證明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夷”系民族)很早就生活在廣闊的西南地區。根據中國西南地區彜族的記載,在夏商時期,勤勞的彜族先民就已經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古蜀國。有部落聯盟的國家,如以滇池為中心的古滇國,羌人南遷時,與土著彜族發生大規模戰爭——“格吉”或“吉果”,他們就居住在今天的毛文地區。羌族史詩《羌族戰爭》描述了那段歷史:羌族首領“阿巴白溝”率部南下,與土著“羌族”作戰。葛吉人非常強壯勇敢,羌人戰敗。危難之際,“阿爸穆比塔”神請羌人用白石打,必勝;Tomogoki人用麻桿打就能贏。第二天,羌人勝利了。從此,羌人代代相傳這個故事,並以此作為神經的祭品。羌人的白石崇拜正在蓬勃發展。《南滿西南夷傳》也記載,西漢時期,岷江上遊的毛文地區有“六夷、七羌、九邊,各有部落”。顯然,這裏描述的彜族和羌族是不同的民族。為什麽羌族是彜族的祖先?

據彜經記載,如《西南彜誌》、《勒額特彜》、《魂之歌》。彜族父子聯名的譜系已有三百余代。比如僅宗法社會就有7500多年的歷史。羌人在公元前384年南遷,不過是2390年左右。此外,古籍和《易經》都稱,彜族起源於今天的雲南,彜族人死後靈魂被送到雲南昭通、滇藏、大理、昆明滇池。沒有靈魂被送到北方。所以,從北方南下的羌人如何“活”彜?易怎麽會是羌族後裔?

能直接證明“羌”是“羌”,“夷”是“夷”的,是兩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生活習慣和文化。據史書記載和後漢《西羌傳》記載,羌人是:“居無常,隨水草,地少莊稼,以放牧為業。”;“變得庸俗。”;“不成立群臣,就永遠不會互相學習。”遊牧民族。《史記·彜西南傳》中對彜族的描述是:“這都是結,耕田,聚城。”或者“全是編發”;在《南滿西南夷傳》中記載為:“西南夷人在蜀郡外。有夜郎國,東與皎漂相連,西與滇國相連,北與杜瓊相連。他們的人都是左撇子,在城市裏壹起生活,能耕田。此外,還有昆、昆的瀑布,西部同師,東北同,有千裏之地。無君,辮發,與畜無常徙。從東北來,有都城,從東北來,有冉芒國,或土著,或隨畜遷徙。冉浩東北部有壹個白馬國,物種也是。這三個國家也有王子。”“哀牢人戴鼻耳,其渠帥,自稱王...土地肥沃美麗,適宜種糧養蠶。知道如何染色和采用刺繡,編織絲綢,並把精美的布料編織成錦緞之類的物品。有梧桐樹花,以為布,寬五尺,白不沾。”從以上古籍中的描述來看,二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還有,彜族有壹種古文字——“古彜語”。根據今天許多專家學者的論證,古彜語至少有9000年的歷史。生活在各地的彜族都有彜語和彜文典籍,包括遷徙到長江以北及更遠地方的彜族先民,在當地留下了古彜語的痕跡。而羌族沒有文字,更沒有傳世書籍,只有口頭傳說、神話和史詩。

綜上所述,彜族和羌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但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羌人南遷後,大多定居在涼山州、甘孜州、雅安市之間,與土著“彜”系部落發生戰爭和文化交流,逐漸相互融合。特別是南方羌族的壹支“越佤羌”,與“佤”、“昆”等彜族部落交織在壹起,交往密切,相互通婚,繁衍後代,相互學習,逐漸改變和融合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產勞動方式,逐漸從事農耕。另壹部分與藏民融為壹體。他們中的壹些人壹直延續到今天的毛文及其周邊地區,成為今天的羌人。

那麽,彜族的真正起源在哪裏呢?著名學者張曾祺在《西南民族考古》壹書中認為:“今天的彜族族源非常復雜,彜族是壹個比較大的* * *同構。他的族源包括古橫斷山區的幾個不同民族的古部落,甚至可能包括壹些從中亞遷徙過來的古部落成分。”"古代的“昆明”是現代彜族的主體."著名歷史學家孟莫說:“彜族是公元前12世紀由環牛環外南遷至雲南的‘昆明夷’,與以普人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形成民族認同。”“昆明”是彜族的祖先,這在彜族的傳說中也有所體現。民國《貴州通誌》引用《興義誌》說:“秦初有孟(彜族傳說中的始祖)為瓊軍、瓊軍城效力。西漢初,其種繁盛,自魯至滇西,地千裏鹹,為昆明夷,史書亦稱“昆”“昆”。”這部地方誌顯然是來源於當地彜族的傳說,說明彜族自己的傳說也是把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彜”。所以我認為我們彜族是壹個有很多古老“彜”系的部落,如“彜”、“昆明”、“師叔”、“夜郎”、“Mimo”,在不同時期逐漸與其他遷徙的民族或部落融合,逐漸形成了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滇滇。

  • 上一篇:“工匠精神”的閱讀與分享
  • 下一篇:如何制作西紅柿雞蛋面視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