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摘要: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民樂講究線條、和諧、意境,在內心思想上追求廣闊、自由、美好的空間。其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語言模式、傳統記譜法模式和“寫意”審美表達思想都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風格特點;形式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J63文獻識別碼:A
中國民族音樂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澱,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在音樂的體裁與形式、音色與風格上,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受自然生態環境、主要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語言、宗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標準、生活觀念和思維方式。中國的傳統音樂可以分為五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傳統戲曲和器樂。他們的風格特點既* * *又個性。而且他們* * *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內在個性:註重韻味和意境;強調性格和外貌;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追求表演中情感與倫理的結合與滲透;崇尚含蓄優美的音樂;遵守和諧和中立,簡單和適度等。這些獨特的審美追求,塑造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固有風格特征。
壹、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
雖然中國民間音樂因民族、地域、流派、品種、流派不同而各有特色,但它們都在同壹處包含了上述特點,並體現在音樂形式的各個方面。中國民間音樂體現了自己不同於西方音樂的風格和特點。主要原因是中國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上的宗法社會決定了幾千年來人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心理素質。壹方面,“培養和幫助他人”旨在維護各種關系;另壹方面,受莊禪影響,追求神化,出世。勤儉樸素、尊重傳統、自給自足、崇尚中庸之道已經成為集體潛意識,滲透到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人的心理、生理、物質、生存的文化基礎,使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壹種習慣,講究和諧,追求理解等等,包含在音樂的創作技巧、形式、心理需求之中。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線條、和聲和意境。
1和線路
中國民族音樂是壹種線性思維模式,與西方音樂明顯不同,西方音樂註重立體音效,通過和聲和多聲部思維形成音樂框架來表達壹種哲理,音樂中邏輯豐富。中國民間音樂是壹個以表達曲調為主的單音音樂體系。它特別註重旋律演奏時所能產生的各種變化來豐富單音音樂的內容。它的旋律直接生成於詩詞歌賦的聲學色彩中,孕育於濃郁的鄉音、腔調、口音、方言中。它色彩艷麗,典雅大方,會用在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線條中。它經常通過音樂的線性表達運用在音樂中。體現在線條的美化處理上,壹是單音的處理;二是旋律的修飾。
發音的過程就是聲音的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音量、音色等單音的藝術處理,使音樂的線條得到修飾,成為民族音樂風格的重要表現之壹。中國民樂的聲音不是讓它在唱完或演奏完之後直線消失,而是在發出聲音之後進行修飾,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魅力。如在民歌、戲曲、器樂中,滑音、倚音等各種裝飾,以及在器樂演奏中,由基本音與略低或略高的音快速交替而產生的唱、擦、推、拉等技法,是壹種富有表現力的演奏技法,使聲音呈波浪狀、弧形,形成壹個來回的曲線,增加了音樂的魅力。
民族音樂的旋律多以五聲調式或五聲調式為骨幹。在旋律方向上,自然流暢,在大部分的下拉或長音符中不是同壹個音高。它需要加入花和變奏來美化旋律,使旋律與靜結合,由靜帶動或與靜結合,使音樂更加生動,旋律線條更加優美。
2.和諧
“樂師為天地之和”。從古代西周用於祭祀天地神祖先的大型禮樂來看,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集體潛意識”具有深遠的歷史延續性。由此,中國的音樂幾千年來紮根於民族土壤,始終保持著土地的氣質和自然地域特征的神性。這是道德的,也是不合邏輯的。所以很多民族音樂作品都是用變奏、轉場、再現等方法來表現音樂的緩慢表達和耐心,而不是註重西方音樂中矛盾主題的對比鬥爭。和諧美已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特征之壹。體現在結構和性能上。
民族音樂中,結構講究平衡、對稱、穩定。比如全曲《春江花月夜》,很多段落都采用了結尾的形式,聽起來非常和諧統壹。對稱結構在民歌中也很常見。在音樂的過程中,音樂的相對穩定性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形成的,從而達到聲音的統壹,同時在統壹中又有變化。此外,文武、陰陽、剛柔相濟形成的整體動態平衡,也給人以平和之感和美感。
在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表現中,達到唱與彈的情感表達是“內外”的有機統壹,音樂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要有內心的感受和體驗,通過唱(奏)來表達,尋求情與氣、勁與氣的和諧統壹。只有註重氣與力的和諧流暢,才能有效表達多層次的音樂情感。
3.意境
幾千年來,中國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等各種音樂形式,其表現都是追求意境的。作為壹件藝術成品,美的境界壹般表現在虛與實兩個方面,講究傳神與開悟。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指作品中的聲音實體、創造的形象和技術形成的虛擬現實。與繪畫和雕塑不同,音樂直接描繪了表達對象的實體。它通過個人的技巧、修養、對音樂的理解來表達意境,體現了虛與實。在音樂中,壹般的包裝包含了壹些音樂聲音以外的內涵,包括真實的聲音實體和人們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這些都要通過聯想來實現。比如常說的“音破,音破,意不聞”,“意在筆到空前寫”等等。意思是通過音樂中的間隙和停頓來表達“此處無聲勝有聲”。只有虛實結合,動靜相依,變化在其中,音樂才有魅力。
中國民樂也非常重視音樂藝術的表現功能,伴隨著壹個場景中的音樂,往往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種場景,但這種生動需要壹定的條件,即“悟”。啟蒙,就是人的思維經過激烈的鍛煉,能夠達到對事物本質的強烈把握。理解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和廣泛的修養,需要擺脫技術上的困擾。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播主要依靠“口傳”,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成為民族音樂追求藝術美的客觀條件。在民族音樂中,無論是創作、演唱、表演還是欣賞,只有通過“悟”抓住了本質,才能達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第二,中國民族音樂基本風格特征的形成。
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民族文化整體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形成了* * *的美學基礎和藝術範式,包括“線”字形的音樂思維方式、簡潔貼切的音樂表現方法、對稱穩健的節奏編排、平衡對稱的結構原則、層層對稱的展開技法、以五聲為骨幹的調式結構。總的來說,語言模式、傳統記譜法模式和“寫意”的審美表達思想都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1,語言模式的影響
中西語言的差異決定了各自民族音樂藝術的特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聲樂藝術的風格特征主要表現在聲音的使用方式、聲音的調整、發聲的技巧、語言的特點、音樂的風格和審美要求等方面。中國傳統歌曲的旋律走向總是和歌詞的音調走向大致壹致。在以口頭文化為主的農耕文化中,人們的生存知識、行為規範、審美趣味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頭語言,歌唱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行為之壹。聲音美和旋律美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理想。中國民族聲樂對音色的選擇,從根本上說是以中國的語言和發音為基礎的,形成了以漢語發音為基礎的中國民族唱法的音色特征,並積澱為穩定的音色美學觀念。與歐洲聲樂藝術情感表達直白、強調個性不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更註重儲存、中庸和集體化。“樂而不淫,悲而不傷”的審美標準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音樂。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獨特的“潤腔”也是中國民族聲樂中重要的風格特征。在民族歌唱的審美活動中,“潤腔”已成為判斷聲樂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的重要標準。這種風格在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被稱為“神韻”。潤腔不僅能使演唱充滿韻味,還能彌補曲調中情感表達的不足,從而達到深刻刻畫人物性格和意境的目的。同時,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民族器樂,產生了管子和二胡、響亮明亮的嗩吶、笛子等樂器及其技法。
2.傳統記譜法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框式”記譜法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影響很大。中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卻壹直遵循著“不準確”和“框定”的記譜法。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背景、人文價值觀、情感表達等諸多因素的產物。中國民族音樂本體和人文的壹些主要特征與之相關,互為因果,是中國民族音樂獨特思維方式的物化展示。中國傳統的框架記譜法只是對傳統音樂或聲樂的基本音高和節奏的壹個輪廓記錄。這樣,在音樂傳承過程中,鼓勵民間藝人和表演藝術家在曲式和結構上的創新,其藝術表達無法發揮中國民族音樂中“壹曲多變”、“壹曲多用”的跨越時空的獨特藝術功能。在中國民樂中,不同的民間藝人根據同壹個宮池譜子演奏或演唱歌曲,往往根據個人的經歷和修養能力演奏(演唱)出各種不同版本的創新作品。所以,同樣的樂譜,在不同音樂人的演奏下,可以產生不同的版本和音樂風格。正是由於這種不準確的記譜法形式,才產生了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相統壹的即興演奏風格。《樂記》雲:“樂師為天地之和。”摒棄音樂客觀時間價值的劃分,擺脫束縛演奏(演唱)的書面準確的記譜,輔以口頭指令,使人在演奏(演唱)音樂時容易忘我,從而“感受”和“自然表達”,進入“天人合壹”的最高境界。
3.“寫意”審美表現思想的影響。
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方管弦樂的表現形式有明顯的不同。中國的民族音樂意境深遠,與西方音樂完全不同。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與中國畫、書法等中國藝術壹樣,形成了獨特的“寫意”風格,充滿了情感的表達。如果把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看作壹幅水墨長卷,它是依靠旋律本身的分支,通過音色、音域、織體的變化來展開畫卷的。中國的器樂作品受限於樂器的特性,大多以獨奏曲的形式出現。即使是大型的器樂作品,也是以齊奏為主。要達到音樂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需要通過樂器色彩的變化、旋律線條的起伏、樂句的抑揚頓挫來達到。幾千年來,旋律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主導因素。和中國其他藝術形式壹樣,* * *是壹種寫意風格。
中國的民族音樂大多是寫意的,往往以虛虛實實的方式表現對象,更註重“神似”。中國民樂善於以點代面,以十代代,善於用象征的手段表達音樂內容。雖然不像西方管弦樂那樣飽滿厚重,但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