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潮:不推薦這本書。

國潮:不推薦這本書。

《郭超——20世紀中國的文藝復興》是青年導演張(以下簡稱)的新作。從封面設計到紙張質量,都讓我欣喜不已。它是我的菜,但是我還沒來得及看內容就在封底發現了壹些有趣的東西。

妳什麽意思?各種推薦和恭維不是都在封底等著我去概覽這本書嗎?

接下來,還有更有趣的。

兩個完全相反的評價,更讓人看不懂,直接勾起了我的興趣。

這是什麽書?我看書的習慣是先看封面,再看封底,再看前言目錄,再看內容,把內容和框架結合起來。但這本書讓我蒙在鼓裏。封面只有標題和副標題。我只知道作者想說《國之潮》《中國文藝復興》,封底完全不知所雲。

前言告訴我,第壹章是前言,目錄只看到了歧義,完全沒有概念。稍微看壹下內容就可以了。

當我打開第壹章時,我被吸引住了。不可否認,我喜歡作者的敘事風格,喜歡生動的語言,喜歡大量的故事和史實,就好像壹個知識淵博健談的哥哥坐在對面和妳聊天。

就這樣,聊著聊著,他引申出了他心目中的國潮是什麽,為什麽會興起,有什麽現實意義。

封底可能是作者的態度:壹千個人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我自信:做好自己,讓我來評論。

“國潮”妳壹定很熟悉,但壹般人說不出是什麽。

有人認為2018是“國潮”元年。國內運動品牌“李寧”做了壹波強勢營銷,將漢字“中國李寧”放在了產品的醒目位置。再加上品牌創始人李寧“奧運冠軍”、“體操王子”的身份,無形中為這場營銷加分,導入愛國主義,這就是“國潮”的開始。

“國潮”沒有明確的定義,那跟“國貨”有什麽關系?

答案是,“國貨”不壹定是“國潮”,“國潮”也不壹定是“國貨”。

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生產的商品都是“國貨”,但“國時尚”是外國品牌,也可以推出“國時尚”系列。似乎判斷是否是“國民時尚”的標準很模糊,很難達到壹個* * *的學問。

“國潮”之所以叫“國潮”而且它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漢文化的元素,所以人們壹眼就能把它和中國聯系在壹起。

今年的冬奧會“冰墩”就是中國的元素,因為熊貓早就被貼上了中國的標簽,這是中國的代言。

電影《紅高粱》有中國元素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是“全國趨勢”嗎?當然不是,因為太長了,不在當下,不流行,不夠“潮”字。

關於“國潮”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每個人都有自己模糊的概念。

中日韓關於文化元素的故事太多了。日本和韓國在想把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元素貼上本國標簽的同時,也試圖把自己的文化“去中國化”。

文化元素有時候是誰發明的就貼誰的標簽,就看誰會傳播了。

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發明的,傳到了阿拉伯,但知道的人很少,數字以阿拉伯命名。誰讓阿拉伯人做了這個數字的所有傳播和推廣工作?

元素可以因為交流而被貼上新的標簽,而文本不能。文字是壹種特殊的元素,妳可以使用它,但是妳不能給它貼上新的標簽。

《最後壹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方斯·道代(alphonse daudet)在1873中寫的,講述了壹個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鄉村小學,拿著最後壹課告別母語的故事,通過壹個孩子的眼睛,表現了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故土的深深向往。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明白,亡國之後,寫作是最後的希望,是壹個民族精神的寄托,是壹個特殊的元素,壹個特殊的符號。

正是因為文字的特殊性,日韓人“去中國化”的第壹步是創造自己的文字。

這就是“國潮”的元素,其中文字和主角壹樣。

壹種西式糕點,上面撒了壹些桂花,妳不會覺得是中式糕點。同樣,不再適合當代口味的蛋糕,也不能僅靠情懷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要想成為“國潮”和民族自信,就必須變得有用,比如李寧的產品。

只有有用的元素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適應時代的元素才能被傳播,被認可,帶來民族自信。

馬王堆漢墓中的“素紗單襖”非常牛逼,現代的工藝無法完美復制,只能是歷史,在文化傳播方面比不上壹件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漢服。、

漢服這幾年的流行,是民族自信心的崛起,是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復蘇。

2018的“國潮”崛起,也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來自於民族自信。

什麽能讓人第壹時間想到中國,中國的標誌是什麽。

可以是實物:筷子,兵馬俑,熊貓,長城-

也可以是壹個抽象的概念:君子,中庸,道法自然,學而時習之——

可以是文化符號:唐朝,江湖豪傑,蘇東坡,我床腳那麽亮的壹線——

當然,有些符號已經不能只屬於中國,比如茶、花道等。日本發展得好,也會讓人想起日本。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交流。故事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故事也可以成為歷史。

李寧的“國潮”系列能點燃“國潮”概念,應該也得益於李寧的故事。光是這個名字就能讓很多經歷過李寧時代的人回到當年的奧運會。

眾所周知,“潮”品牌時尚流行,足以稱之為“潮”。

“國潮”也是如此,只有存在於老壹輩的感情中,才稱之為“潮”,不是潮。

市場是黃金標準。只有經過市場的檢驗,才能證明生命力,任何元素只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才能傳承下去。

“中國李寧”這個詞能激起愛國情懷和中國熱潮。這就是“國潮”的生命力,有讓人想看的東西。

“國潮”可以帶來關註,但也要理解它,利用好它,也要面對市場,經得起考驗。

在《國之潮》壹書中,作者內縣張對古今中外的歷史都有所了解,並在大談特談,令人大開眼界,發人深省。

書中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與道,讓我想起傅蔚岡研究員的評價:“妳是誰?它從哪裏來的?去哪裏?”生命的終極問題。

當然,作者很會講故事,從徐嬌的漢服作坊到沈從文的服裝研究,從大話西遊到火影忍者,從嗩吶到相聲。很多道理是在講故事的同時傳達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作者在《郭超》的開頭所說,不同的人可以對郭超有不同的看法。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說:我推薦這本書,我建議順著作者的思路,看看歷史,思考壹下“國潮”,了解壹下中國文化。

  • 上一篇:小班分析與反思精選案例[三篇]
  • 下一篇:烘焙專業教學計劃(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