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未得之物純真而熱情——簡評青山《未得之物》的閱讀

未得之物純真而熱情——簡評青山《未得之物》的閱讀

2014年7月,暑假的壹天,我帶著孩子去了書城,不僅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消暑。無意中發現了當年剛出版的新書——《永遠沒有妳》(青山作品)。封面上,壹個黑發黑膚的女人背對鏡頭坐在臺階上,看著眼前郁郁蔥蔥的森林。林邊有古石碑,林中隱藏著白墻建築。我被這本書的封面和標題吸引住了,於是我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拿起它,開始了我的旅程。

打開就知道這是安妮寶貝的新作。並且筆名改成了青山。說實話,從她的第壹本書到這本書,她已經出版了14本書。我只在2000年大三的時候在我做管理員的書吧看過她的驚艷處女作,壹本看起來很自我,很另類,很新穎的小說。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讀過她的書。現在看到這本書我很驚訝。安妮的孩子怎麽了?她不再是個嬰兒,而是去了禪宗。因為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壹大片空白的下面是壹個小句“妳從來沒有過。內心幹凈熱情。——佛經》,而且壹般我知道這本書的性質是遊記和訪談。雖然標價49元,但我還是買了,認真看了。因為,我已經到了求太平的年紀。

後來這本書基本是我陪兒子去上乒乓球培訓班的時候看的。即使黑板不坐在課桌前,我也習慣在身邊帶壹支筆和壹本摘抄本,讀適合自己心意的句子,先用筆畫出波浪線,方便寫的話再抄到摘抄本上,不方便的時候再抄。這是在學校養成的習慣。

作者的序言中有兩段話可以說是總結了這本書的內容。

“我的旅行從2013下半年開始。從北京出發,到達,回來,再出發...在這個循環中,路線從江南延伸到甘肅。之前遇到四個陌生人。

壹個熱愛繪畫,擅長烹飪的廚師,主張他的飲食。攝影師回歸故鄉,帶著系列作品尊重故鄉和自然。年輕的僧人用詩歌來學習唐卡,用修行來領悟,用信仰來膜拜。古法演奏的老琴手已經80多歲了,經歷著各種變化,堅守著壹件事。"

作者與這幾個人分別相處時,要麽壹起談心,壹起旅行,壹起欣賞風景,要麽壹起享受香茶和美食。"所有的細節和觀點都如實地記錄在這本書裏."

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安妮寶貝已經成為過去。我第壹次接觸到的安妮寶貝的書,都是年輕人肆意的張揚和崇高的自我。在這本書裏,壹個叫青山的女人用自己的眼睛看著所有她現在想看的人和事,真實地體現了對方在交談中給予她的啟發。她抽離自己,只是靜靜地看著,聽著,表現著。畢竟她四十歲了。正如她所說,“對我來說,寫這本書只是記錄、表達和傳遞。其他的主觀評價或判斷,不需要給出或定義。”

全書共分四章,分別是《采花惹春》、《歸鄉》、《渡夢之海》、《蘇秦,古聲輕味》。

這壹章描述了壹個會畫國畫,會釀酒的私房菜廚師的生活。他的名字叫劉翰林。

當作者問他是否讀過關於禪的書時,他說:“沒有”。書讀得太多有利也有弊。讀多了會卡住,理解提高了才會走出來。有的人進去後很難出來,站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度以上。"

對於生活,他從飲食上有自己的感悟:“其實生活可以很舒服。沒必要天天吃大魚大肉,簡單的食物就能滿足人體的需求。正如我們的快樂和享受不需要如此奢侈。它可以來自微小的事物。”他重視烹飪中原材料的選擇,喜歡從農民那裏挑選最新鮮的食材。這壹章他做的菜也讓我想嘗嘗。

他說喝酒有助於聊天。“越喝茶越清醒,越不想說話。而且喝酒,越喝越想說點什麽。”這方面我也有類似的經歷。

說到夫妻相處,作者問了劉翰林壹個問題:當妳做這些瑣碎的事情時,妳滿意嗎?他說過壹句經典的話:“兩個人在壹起生活,忍字很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因為自己做了就生氣,也不要怪別人做的太多。為了別人,為了自己,如果妳覺得生活幸福,能承受,就可以。不要抱怨。”

夫妻吵架很多,真的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誰做的多誰做的少。做多的人壹邊做壹邊抱怨。正如劉翰林所說,夫妻之間的心態實在是太重要了。

他在村裏租了壹個院子,用石頭和風景裝飾自己,人稱“醉宿”。他只接受食物預訂。有時招待朋友,或清淡菜肴,或特色魚,配自制梨花酒,有壹搭沒壹搭地聊天;飯後在山裏散散步,幫助消化,聊聊風景,聊聊人生。可以說,這是很多城市人退隱塵世的壹種方式。但大多數人只是想想而已。為了謀生,他們不得不工作到很晚。就像劉翰林壹樣,有壹段時間,他需要關閉他的醉酒屋,並在海南和其他地方的酒店工作,以賺取壹些錢。

最後,當作者問他經歷了這麽多事情後的感受時,他說了幾句極其平淡,也足夠讓作者和讀者關註的話:“我們和平相處吧。不要期望過高,用理智處理問題。平等交流,真實,平和,不做作。不急於做某件事,不刻意回避。順其自然,壹直往前走。”

廚師劉翰林采花造春,寫寫畫畫,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影響著身邊的朋友。青山寫的這個人的存在,也讓讀者從他身上收獲良多。

《還鄉》講的是攝影師韋弼,“在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後來,我決定回老家,住在農村。”筆者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第壹次去看韋碧的攝影展。他的“孟茜”系列攝影作品的內容多為農村傳統或古老的器具、廢棄的日用品以及田野裏的植物和莊稼。而且每張照片都用毛筆題寫,字跡灑脫。看完這些,筆者決定去湖南采訪他。

筆者在與韋碧的交談中了解到,他目前的收入主要靠畫廊負責的作品銷售來維持,很少做商業攝影。韋比說:“物質要求不高的話,還是有錢。我能做的事情很少,但我嘗試做壹些更深入的事情...如果我有足夠的財力,或者根本沒有生計,我寧願做壹個無能的農民,接觸土地的快樂遠遠大於做壹個所謂的藝術家。”

他收集很多青花瓷片,他不在乎年代。他認為美是收集它們的唯壹途徑。看著畫中的鶴、魚、鳳凰戴牡丹、小孩在瓷片上玩耍的畫面,他感慨地說:“如果現在的人都能畫成這樣,那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了。沒有輕浮,沒有幼稚,沒有矯情。每次看到這些古代的東西,我都特別郁悶。我覺得這輩子沒希望了。”

晚上,筆者住在山上的平房裏,風雨交加,難以入眠。作者寫道:“聽著雨打屋頂,風掃過樹林,大自然發出各種細微而美妙的聲音。除此之外,就是山村特有的深沈寂靜。”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有這種體驗。

韋碧說他“現在連縣市都不想去了,到了城市就難受”。“說到底,心還是要呼應自然,從自然中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壹切”。他曾經到處旅行,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10年前,他因為壹張不合時宜的照片被捕,被關了近3個月。出獄後,他還做過報紙攝影師和商業攝影師。後來,他選擇了回到家鄉。

他對作者說:“人的生命很短暫,很寶貴,它只屬於自己。”不要浪費在與自己無關的情境、人和事上。過自己的生活,對它免疫,盡可能遠離汙染。”“我早就厭倦了這座城市。不僅生活壓力大,我還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就像陷入了激流,活得沒有了自我。這種犧牲如果能叫奉獻,其實就是壹種相互消耗。”“我不能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這些事情上。做出選擇,離開。城市裏那幾十平米不是家,沒有靈魂的容身之地。逃還是退,都是別人的說法。我知道我在哪裏最舒服。"

但是他也很清楚。幸運的是,他還有退路。很多人就沒這麽幸運了。他說:“回到農村不是我壹個人的想法,但它可能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壹大批有壹定覺悟的人的傾向。只是有些人可以回家,覺得無力,沒有歸屬感,沒有家。”

說到攝影,他認為照片中的謹慎感很重要。現在數碼相機很普通,人心被打亂。“被拍的人沒準備好,被拍的人太粗魯太草率。我們對壹件東西的珍惜感被搶了。”

談到書法,他說:“寫字不是為了當書法家,也不是為了給別人看。通過它,妳可以陶冶心靈,打開另壹扇門。”“寫作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未來的孩子不認識繁體字,對經典更加疏離。古人所要讀的,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才是精華。我們不了解過去,怎麽創新?”“書法需要平衡,力度要收起來,壹旦收起來就是陰陽。方法有很多,比如不放,不單獨拿起筆等等。大道至簡,做人道理也統壹。書法會讓內心更安靜。靜歷萬物……”

生活在家鄉就像生活在母親的子宮裏。他覺得很舒服。用攝影來表達故鄉,還會繼續。“如果妳感覺到了,妳就能看到它並拍攝它。否則,心不能連接,妳看不到神聖的東西。”

但是,他也意識到,自己還有壹部分回不來了,有時候還在用審美的眼光看著這片土地。他覺得自己不夠徹底。作者問他如何做到徹底,他說“如果妳想做到足夠徹底,那就不要做藝術或者和藝術有關的事情”。讓它只存在於呼吸的過程中,而不是為了錢去練習,去拿出來。"

他做了壹個總結,“農村的孩子會從較低的層次開始,以後可能會開始理解,但沒關系。他們生來與土地接觸,本性善良。他們能聞到、看到和觸摸到的是大自然。有了足夠的感知,積累了足夠的能量,自然就有了爆發。”

作者青山說,“有壹種表達是發散的,不具有強勢的立場,但會引起他人內心的和諧,所以有壹種淡淡的美感。”“到了壹定境界,不裝不說的就是好的,不表達的在那裏也是好的。”“有時候安安靜靜的呆著也挺好的,不用馬上做出什麽事情來。有些人停不下來,是因為要靠創造才能存在。如果沒有創造,他們就感覺不到存在。”

他回應道:“我不能停下來,因為我站在那裏,被我想象出來的東西綁架了。最後考驗的是壹個人的境界。在哪裏實習,出什麽樣的東西。”魏碧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就像他說的,有時候在壹個環境裏呆太久,太熟悉,會麻木不仁。需要自律,喚醒壹些東西,把敏感從麻木中拖出來,看壹看,摸摸,感知壹些新的東西。我們都需要它。

這壹章描述了壹位24歲的藏族僧人——桑吉嘉措。通過他的微博,作者了解了他的生活:讀書、喝茶、玩耍、寫作、拍照、畫唐卡、學習、在草原上踢足球、野餐、做火鍋、讀詩、聽音樂、日光浴、種花、和野貓交朋友...他也有各種各樣的精神體驗,並寫詩贊美周圍地區。

他是拉蔔楞寺的高僧,來過北京不止壹次。在北京與他幾次共進晚餐和喝茶後,作者邀請他和他壹起在阿裏岡仁波切轉山。後來,他邀請提交人去拉蔔楞寺拜訪他。書中更多的對話記錄發生在作者去拉蔔楞寺之後。

作者這樣描述他在這裏看到的:“很多來轉經的藏民,早晚繞著寺廟邊上的轉經走廊,轉著經筒,順時針轉圈。這條路很長,壹直延伸到山上。在寺廟周圍,大約四五十分鐘。快速通過的人大部分是藏族。手握佛珠,輕聲念經或咒語,風壹般掠過,沖向前方。”對於當地人來說,每天調經很重要。這讓我想起了2014年去西藏的時候,布達拉宮周圍的人群,還有在大昭寺周圍壹步步朝拜的人。他們的虔誠體現在他們壹心壹意的行動和堅定的眼神上。就連我們這些遊客也被感染了,我們小心翼翼地跟著山走,觸摸每壹個經過的轉經筒。

山治·嘉措說:“人們最終懷疑的不是某件事,而是他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而佛教就是讓人超越自我。”

作者青山說,“但很多人並不覺得有超越自己的必要。自我才是他們最看重的。自我需求得到滿足。他們認為自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也是很多人不能入教的原因。”

作者問他,如果壹直待在這裏,會不會有時候感覺到經歷的局限?

他說:“沒有人為就沒有限制,而故意做壹件事就是限制。”

這對我觸動很大。生活中我們刻意去做的事情還少嗎?我們為自己設置了多少柵欄?限制是自己造成的。

在這個言論自由的時代,太多人的表情變得焦慮,被忽略。山治·嘉措說過:“所有的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壹句話可能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會不會傷害到別人。但是現在很多人不這麽想,也不在乎。而當他們受到傷害時,他們甚至會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

他談了自己打坐的經歷:“如果進入深度打坐狀態,壹切都會變得特別慢。最細致微妙的心是存在的。在這種冥想狀態下,可能會喚起壹些記憶。這些經歷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仿佛存在於某個空間。它剛剛被發現。妳可以像看電影壹樣去看。”

作者問他對素食的看法,他說沒有完全的素食是不可能吃得沒有任何傷害的。“我不知道素食的真正含義,但只在現象上那樣做是沒有用的。”奶牛也是素食者。“比如有些吃素的人去素食餐廳,餐廳對肉很癡迷,讓很多東西吃起來像肉,讓蔬菜看起來像動物,但他們還是沒有趕走對這些東西的依賴和貪婪。吃素不吃素沒什麽區別。”

關於持戒,他的觀點是,最好的戒是超越自己的欲望,這才是真正的戒。他說:“壹個真正的智者,如果他的內心達到了壹個很高的境界,他可能不守戒律而是完全超越戒律。真正尋求真理的人,會超越道德和人為的範疇,覺得壹切都是有限的。但壹開始就要遵守邊界,不遵守是不可能打破的。”

作為壹個僧人,他學習的目的是獲得開悟,他生活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終極自由。“終極智慧是不再有困惑和痛苦,不再受情緒控制,包括身體和環境的限制。這也是從業者的終極目標。”

青山和桑吉嘉措的對話交流,讓我們看到了僧人的內心世界,我們大多數人不曾了解的另壹面。

這壹章講的是蘇州的葉明培先生,八十多歲了,壹個幾乎天天彈古琴的老太太。她年輕時曾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弟子,認真學畫。我壹直畫到2006年,後來因為老花眼和白內障就不畫了。而她十四歲開始學琴,壹直到現在都沒有停止練習。她還教古琴教徒弟。她認為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弘揚和傳承。

葉先生向筆者講述了他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是如何學習古琴和繪畫的,這絕對離不開父親的偏愛和支持。在這斷斷續續的敘述之後,青山聽到了葉先生的《陽關三層》。筆者覺得沒有比中和更好的了。她覺得自己從葉老師的琴聲中聽到了質樸和中和。

而且作者問了葉老師很多問題,葉老師都是擦邊球,感覺她是壹個拋下自己不管的人。然而,葉先生的朋友韓通說,壹個做得非常好的人可能不想描述它,就像壹個和尚知道他將留在山裏,不會出來。“我真的到了壹定的境界,感覺就是這樣。我該怎麽辦?”

在葉先生休息的時候,筆者閑著無聊,就去了我十幾年前去過的蘇州著名的怡園。她描述的地方我記不清楚了,但我還記得壹件事,就是側墻上亭子裏的對聯:“掃地焚香無俗韻,清風明月有禪意。”

後來,作者經朋友介紹,采訪了在蘇州制作樂器的資深音樂家李兆麟。他曾經做過壹把古琴。他詳細介紹了制作古琴所用的材料和制作過程。

看到他在說用什麽木頭做古琴,我突然想起了壹件忘記很久的事。我上小學的時候,曾經得到壹塊泡桐拼板。我不識字的父親居然找到了五根鐵絲。泡桐拼板兩端釘釘子,將五根鐵絲均勻地固定在兩端的釘子上,松緊不壹。壹個壹個彈,壹共有五個音。我帶著壹個和我爺爺算盤壹樣大的自制小琴來到學校,它吸引了許多學生觀看和嘗試玩耍。

回到這本書。筆者青山在蘇州遇到的這些會樂器的老人,都有壹些相似之處,簡單幹凈,令人耳目壹新;盡管他已經老了,但他仍然是那麽爽脆、健談和聰明。作者說,“可能是因為我長期做壹件事,充分享受和尊重了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保留了他們的童心,因為他們熱愛他們所做的事情。"

在本書中,筆者采訪的四個人物中,葉明培先生是話不多的壹個。他彈過兩首歌,話也不多,但作者感覺這種淡然單純的氣場壹直存在於她身邊。作者感慨道,“在冉冉,人們的內心可以是平穩而平靜的。總的來說,什麽樣的心能讓妳聽起來。”

完整的看完這本書,我自然明白了它的意思,就是前所未見。扉頁上的佛經說:“我未曾有過什麽,但我的心是純潔而熱情的。”得到了以前不知道的東西,內心突然變得純凈,歡呼雀躍。這就是字面意思給我的。

安妮寶貝拋開自我,專註於發現和挖掘別人的生活方式和內心世界,從而成為青山。我想我更喜歡這種改變。

拿到這本書仔細閱讀後,我也有“從未有過,內心幹凈熱情”的感覺。

前所未有,現在得到了,凈化了自己的內心,好開心!

  • 上一篇:弘揚傳統文化的黑板報
  • 下一篇:如何評論中國畫,什麽樣的中國畫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