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微電影創業成功案例

微電影創業成功案例

微電影創業成功案例

創業可以實現自身價值,實現財富自由,擴大人際圈。給大家分享壹下微電影創業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正能量!

微電影創業成功案例(1)葛肖鵬的先知傳媒已經小規模,正打算進軍原創動漫微電影。

“創業”的想法閃過很多大學生的腦海,但真正頂住壓力堅持下來的並不多。8月9日,記者了解到,濰坊80後青年葛憑借自己的韌勁和創新能力,在濰坊影視制作行業嶄露頭角。去年,他制作了60多部企業視頻。目前他的公司規模不大,他不滿足於現狀。他正醞釀向原創動漫制作和微電影拍攝方向轉型,立誌打造濰坊的原創動漫王國。

創業的夢想從大三就開始規劃了。

8月9日,記者在勝利東街與新華路交叉口附近的濰坊學院孵化中心19樓見到了葛。此時,他正忙著接待來自國外的訪問團。通過翻譯,葛了解到對方非常看好他的創業項目。

在隨後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出生於1987的葛是濰坊人。2010西南大學廣播影視專業畢業,大三就有了創業計劃。他和室友陳林每天都在討論公司以後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公司的雛形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很多同學都希望有壹份穩定的工作,我想憑借自己的能力休息壹下。”葛肖鵬說。畢業後,葛肖鵬和幾個朋友成立了先知媒體。目前他有固定的房產、設備和車輛,近百萬元的影視設備,算是小有成就。但在這成功的背後,葛肖鵬和他的公司也經歷了許多坎坷。

北京經歷了困難,成熟了。

葛肖鵬的父母都是公職人員。在他們的觀念裏,孩子應該好好學習,畢業後找壹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成為公務員,或者成為電視臺的記者。所以,他知道創業的關鍵在於說服父母。2009年除夕夜,葛肖鵬和父親有生以來第壹次徹夜長談。第壹次聽說兒子要創業,葛的父親堅決反對。但是聽了葛的分析,覺得有壹定道理,不得不同意。

當時還是本科生的葛對公司運營是外行,於是他和陳林決定在北京的影視傳媒公司學習壹年。

找工作難,是葛肖鵬走出校門的第壹關。他和陳林到北京後,投了很多簡歷。壹個多月後,他和陳分別找到了工作。那壹年,葛肖鵬白天工作,補充專業知識,更關註公司的管理模式。晚上,他和陳林構想著自己公司的發展。

操作困難半年沒點單。

2010年底,帶著創業夢想的葛終於成立了濰坊先知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想著可以把在北京學到的運營模式復制到濰坊。沒想到事與願違。公司成立的前半年,他們沒有接到壹個訂單。

“北京的傳媒公司分工明確,有拍攝公司,有後期制作公司,有攝影器材租賃公司,形成產業鏈,妳需要什麽公司都可以找,節省成本和時間。然而,當時的濰坊卻不是這樣。首先,企業不知道有專門做企業宣傳片和紀錄片的公司,壹般會找電視臺;其次,沒有壹家媒體公司願意把後期制作交給其他公司,哪怕做得不好。”葛告訴記者,他們的計劃是做壹個專業的後期制作團隊。公司的四個核心成員都是技術出身,以為只要後期制作做好了,就會有很多傳媒公司找上門來,但看到濰坊的現狀後,只能改變思路。

做好改造機器擅長的壹切。

由於濰坊影視制作行業的現狀,葛決定從只做電影後期制作轉變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葛肖鵬告訴記者,該公司的第壹個訂單是壹本宣傳冊。為了做好第壹筆生意,他們四個人花了將近1個月,從設計到印刷全程參與,最後賺了600元。

“讓600塊錢忙上1個月,對很多人來說不值得,但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這是公司邁出的第壹步。”葛肖鵬說。

從成立的前六個月沒有壹單業務,到現在公司要規劃拍攝宣傳片的檔期,公司實現了質的飛躍。葛肖鵬總結說,最重要的是,在公司成立之初,他們不顧自己的努力和時間成本,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其次,他們的核心力量都是技術型人才,有創新性,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

未來的機器正在準備原創動畫。

葛從壹個對公司運作壹無所知的小男孩,如今已經成為擁有百萬固定資產、錄像設備、14名員工的“領頭羊”。通用電氣肖鵬公司已經完成了他的業務的第壹次轉型。他以後會怎麽規劃?

“之前我們主要盈利是企業宣傳片,然後走的路是投資拍微電影和原創動畫。我們不惜重金從上海挖來了《懶貓淘氣三千問》的藝術總監與我們合作。”在葛看來,單純為企業拍攝宣傳片的市場和發展空間是有限的。他計劃在保證原創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向原創動漫產業發展。據了解,該公司目前正在籌備制作壹部以濰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二次元動畫。

除了開發原創動畫,葛肖鵬還計劃投資微電影。葛肖鵬說,巴西世界杯期間,他們制作的兩個關於世界杯吐槽的視頻總點擊量超過100萬,這讓他有了壹個大膽的想法,投資拍攝壹系列搞笑劇,並借此機會搭建壹個自媒體宣傳平臺,讓先知媒體更加出名。

微電影創業成功案例(二)這個清明假期,劉林青和他的“小夥伴們”忙得不亦樂乎:大學畢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即將離校的同學們忙著在校園裏每壹處鐫刻著回憶的風景前拍照,而劉林青和他們的“looking & Members of Me工作室”每天都帶著相機和攝像機穿梭於校園、教室、紫藤架和圖書館的走廊...為同學們留下最美的青春記憶,記錄他們的青春。

我的工作室有四位創始人:、、張和蘇,他們都是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學院新聞專業的大四畢業生。

談及創業團隊的最初成立,劉林青說,2012年9月,當時大二,因為要拍完微電影,所以聚在壹起。兩個月的合作讓他們更加了解對方,明確了分工。就這樣,“搜索”團隊應運而生。

剛開始的時候,團隊的拍攝多是自願的。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和就業,壹個新的想法在他們的腦海中誕生了。“如果妳能把自己的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妳會非常幸運。”蘇對說道。有了這個想法,他們很快擬定了壹個計劃,並分析了利弊。最終確定了工作室的經營方向,正式開啟盈利模式。

有了早期視頻拍攝的經驗和人脈的積累,“米”工作室最初的創業還是比較順利的。“當時我接了好幾個訂單,比如聚會記錄、生日記錄、婚禮微電影等。當時因為我們的價格低於市場價,所以片子質量很好,制作也很用心,所以客戶覺得性價比高,普遍反響還不錯。”張對說道。

然而好景不長。和所有創業初期的團隊壹樣,工作室很快面臨新的問題。“紀錄片和婚禮微電影的市場飽和度高,受眾需求相對較小。如果只單獨做這部分,恐怕無法維持工作室長期穩定的盈利。”劉林青說。

面對現實的壓力和對夢想的堅持,“米”團隊最終選擇了以企業宣傳片和微電影廣告為主的“記錄生活”的發展方向。去年5438年6月+10月,“米”工作室為某生物公司拍攝制作企業宣傳片參加創新中國大賽,幫助該公司成功入圍並獲得首輪融資;165438+10月,米工作室獨立拍攝制作的微電影《看見》入圍光線傳媒微視頻大賽20強。

記錄著學生們的“畢業故事”,“尋”隊的小夥伴們也面臨著畢業分離。“兩個同學去英國深造,專業是媒體制作和公關推廣;我和另壹個同學現在在壹家電子出版公司實習,負責後期視頻。”劉林青表示,雖然難以避免分離,但團隊不會解散,會堅持青春的夢想。“總有壹天我們會聚在壹起繼續奮鬥。”劉林青堅定地說。

  • 上一篇:關於廣告語言的論文
  • 下一篇:恩施女兒會是什麽來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