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雲的故事》裏的“我”熱愛偏遠地方單調枯燥的工作,只是因為有足夠的空閑時間去多看看身邊的世界。從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陳淳文筆的粘性,或者說他的風格是前後統壹的,他的鋪墊是合理的。?在人生選擇的岔路口,很有可能妳會孤註壹擲地放棄世俗的榮譽和溫暖,卡在世界的某壹點而無暇顧及他,從而丟掉自己的人生。對於創作者來說,沈浸在“藤月”“草風”的對聯中,是他選擇了勇往直前、矢誌不渝的陷阱,也契合了之前的伏筆。但是,選擇自己的路,比站在洞裏吹陰風,或者在洞裏聽別人的壹舉壹動,更重要。
《釀酒人》是我認為最完整的故事,也應該是作者構思最長的故事。主人公叫陳春老,壹個想把釀酒過程帶離時間的釀酒師。這篇文章有野史的意思,壺釀酒的過程是在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追求。我最喜歡的壹段話是:這壇本來只是清水,我日復壹日地在上面打坐,想象著釀酒的各種步驟,放入虛無的歌,投入虛無的米中,等待不可估量的時間,直到它真正變成酒。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覺得我已經徹底理解了人生,把壹切都忘到了虛無。不管此生的經歷是否配得上與生俱來的智慧,我都要喝完這碗五方酒,忘掉世俗的經歷。
《& lt《紅樓夢>彌撒》是壹個大膽而虛幻的想象,以反諷的方式暗示封建時代又壹次席卷而來。我猜這個背景在公元2100-2200年。“當我在博物館的21世紀展廳醒來時,我發現旁邊的展櫃是皮卡丘做的。”《紅樓夢》在世界上的存在被慢慢抹去,秘密進行了幾個世紀。結局中提到“盛宴必須結束”。如果死亡成為妳最喜歡的歷史的壹部分,就不再可怕了。能在壹部小說裏知道創作者的生死觀,還能唱歌,是壹件很幸福的事。
表面上看,李因湖是我愛上李因的經歷。事實上,這是壹個過程,我對李因的記憶感興趣,並陪她去尋找它們。當妳在花園中發現閃閃發光的材料時,有時妳會覺得受到了宇宙的祝福,妳會相信頭腦中無端的卷入。這和我做了三年的壹個夢很像。當我在現實中看到夢裏的東西時,我的心會感到類似的顫抖和神秘的平靜。這種給人壹種宇宙間神秘生命的記憶,是我對李因感情的起源,但也是結局的伏筆。當我得知李因的死訊時,作者的心理反應似乎和之前的李因壹樣。是單純的冷漠——我感到壹種近乎抽象的悲傷;悲傷沒有我想的那麽久。我有點羞愧,我的羞愧轉瞬即逝。李因更像壹個向導,而不是壹對夫婦,但她和我走上了不同的探索之路。
在《赤波》中,作者通過巫師之口解釋了他的夢:如果壹個人清楚地夢見了壹件奇怪的事,而且這樣的夢不止壹次,那麽他就是真實的。夢裏的東西要在夢裏尋找,用未知的空間和物質流來解釋夢,就是用未知來解釋未知。文學不是對做夢有好處嗎?
《音樂人》中這個角色人格分裂的伏筆很到位,只有第壹節介紹的大學生角色還能更融入劇情。如果小說偏向於創作者的心理活動,情節的連貫性會更強。
陳春成的寫作足夠誠實,足以吸引足夠多的讀者。願意敞開心扉的作者會有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