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道德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道德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對學校教育和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要求學校更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好德育工作。本文分析了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老問題,總結了學校制度、觀念、實施、組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壹系列原因和對策。

壹、主要問題

1.教師和班主任觀念陳舊,加上評價機制不完善,執行不力,從根本上導致德育效果難以顯現。

傳統觀念,德育是學校的事,重智輕德的傳統觀念,教師之間教學成果的比拼,六中的辦學特色和地位,導致很多班主任和學科老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只看到(也只能看到)學業成績,很少或根本沒有關註到學生的“成才成人教育”。很多班主任沒有意識到德育的效果對班級的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壹個沒有良好班風、班級文化、班級凝聚力的班級,不可能在學習成績上出類拔萃。

同時,學校的評價機制或執行更註重教學成果而忽視德育效果也是不能凸顯德育效果的因素。

2.班主任任務太重,時間精力有限。兩者權衡之下,“得成績,德育少”也是無奈之舉

傳統上,主課老師是學校裏的班主任,主要是從教學角度考慮。壹方面保證了優秀教學成果的延續,另壹方面也導致了德育的薄弱。各大學科教師教學任務重,競爭壓力大,時間少。在班級成績和學科成績的雙重壓力下,更加難以兼顧德育的效果。總的來說,很難滿足學校和上級單位的要求,很難耐心有條不紊地從初中生的思想特點和實際需求出發。所以能取得好成績,好德育效果,必須做出巨大犧牲和努力的班主任很少。

3.團組織、學生會、班級的集體作用不明顯。

學校的團委和學生會除了文明班的檢查,很少扮演其他角色。團委,尤其是學生會,是最貼近學生,有壹定公信力和威信,給學生參與感和榮譽感的組織。如果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德育的效果會更好。

班集體是壹個相對穩定的組織,受到學生的重視。應該把班級的集體規則、集體行為、集體思想、集體文化充分挖掘和調動起來,提高到與班級成績同等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的效果。

4.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完全脫鉤,沒有家校聯動的德育模式。

學校教育永遠代替不了家庭教育,雖然學校教育在時間上可能比學校教育長,但在實際影響上可能比家庭教育低。這壹點在德育效果的體現上更為突出。也許它對學生的智育影響越來越大,但在提高德育效果方面,家庭教育的影響可能更大。因此,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校聯動的德育模式十分重要。

在這方面,我們學校做了壹些工作,但是還不夠,從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整體意識來說還遠遠不夠。

5.德育內容和形式傳統、保守、空洞,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三觀”教育與現實(實踐、時代)嚴重脫鉤

信息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壹個顯著的新問題是學生面對大量的信息。他們壹方面接收大量信息,另壹方面面對轟炸不知道如何分辨吸收。與此同時,學校德育還在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方法、思維和形式。長期以來,“高、大、空”的形式主義,采取“灌輸”的方式來講“愛國”、“傳統美德”、“學生行為規範”,空洞無物,收效甚微。

同樣,歷史人物和事件也是對青少年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學生學習和了解歷史主要是從書籍、期刊和影視作品中。他們沒有親身經歷和體驗。他們看的時候可能充滿了正氣,但是壹旦回到現實,很多現象就無法理解和接受。再加上生活中鮮有生動感人的事例可循,這種情感很難長期鞏固。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這種距離感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初中生是“三觀”快速形成的主要階段。在這期間,學生有很多矛盾需要解決。如果采用更加適宜、新穎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及時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多樣化模式,將更有利於德育效果的提高。

6.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嚴重落後。

德育過程中必須考慮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正如初中生的身體發育在這個階段是獨特的、顯著的、迅速的、不可逆的壹樣,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也是獨特的、不可逆的。這就需要我們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改變學校的德育理念和方式與之相適應,而不是想著怎麽改變。就像小學六年級到壹年級的女生會有月經初潮壹樣,小學六年級到壹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也會有壹個明顯的與異性疏離的時期。老師和家長壹般都知道如何處理生理現象,但是很多老師和家長認為這是不正常的,思考如何改變。他們認為這樣的現象是不必要的,不利於男女生人際關系的發展。有時他們甚至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改變這些現象。殊不知,如果這些現象不出現,那就是壹個很嚴重的問題,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沒有第二性征壹樣嚴重。

同樣,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獨特的。辯證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分析綜合思維等較高級的思維形式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只有較低級的判斷、歸納、推理思維。由於很多教師不了解這些特點,在德育過程中大量運用抽象、辯證、分析的綜合思維形式和方法進行德育,勢必會受到學生的反感,德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須提高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熟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評估學生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質,有針對性地、適當地解決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礎,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對策

1.培養教師的道德意識,強化教師的道德使命感。

應使教師認識到德育和智育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相互促進。

要讓老師認識到學校教育不是學習教育,孩子除了成才還要成人。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德育是壹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壹蹴而就。學生是隨著年齡不斷變化的,老師要辯證看待學生的進步,不能急躁。我們應該給後進生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只要我們的老師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真心實意的工作,打開石頭,就壹定能看到雨後的彩虹。

2.完善德育評價機制,強化德育實施。

完善學校德育評價機制,註重德育效果的提升,對德育效果顯著的班級進行獎勵和普及,改進學習教育的思路,提高德育的地位,同時加大對德育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重實效,輕務虛。

可以考慮通過多種方式完善班主任選拔任用機制,既減輕班主任負擔,又能充分利用學校教師資源。

3.以知行合壹、與時俱進推動德育內容和形式的變革。

建立家長、學校、社區聯動機制,多維度推進德育實施,重視家長學校、團委、學生會、班集體在德育中的主體作用。

以活動為導向,知行合壹,註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

改進德育內容和形式,探索適合新時代的德育方法。

4、以人為本,認清特點,適時適度提高教師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意識和方法。

學生成績的差異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異,也不單純是智力的差異,相當壹部分是心理能力和素質的差異。壹方面,教師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水平,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另壹方面,他們要學會及時發現學生的道德問題,並采取各種方式進行處理。同時,他們需要采取各種形式和手段淡化思想教育的痕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教育,實現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資料:

1,智性道德教育及其超越:現代道德教育困境研究,高聖德教育科學出版社。

2.論德育功能王世民中山大學出版社

3.《德育與班主任》陳蕊蕊高等教育出版社圖書發行部

(作者是郴州六中教師嚴春風)

  • 上一篇:來自張宗海的相關報道
  • 下一篇: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