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心理服務的四個具體理念

心理服務的四個具體理念

想法四:癥狀是強迫性重復的結果。

強迫性是指明知不該做卻忍不住去做,明知不該做卻又忍不住去想。強迫癥包括強迫性思維和強迫性行動,比如為什麽1+1等於2,這就是強迫性思維。知道洗完手要反復洗手,鎖門後要反復確認等等。都是強迫行為。壹個人來求助,是希望我們能幫他消除“重復”,比如不反復洗手。咨詢師需要做的是消除或減緩自己的“強迫感”。

我們來舉例說明,比如壹個人說他自卑,來求助。出了什麽問題?如果壹個人自卑,接受自己的自卑,還會求助嗎?當然不是。那麽這個尋求幫助的自卑者認為自己不應該自卑(反強迫),從而產生心理沖突,即不接受自己的自卑;壹個女人壹上車就害怕。她知道自己不應該害怕(反強迫)但還是忍不住害怕。她害怕公交車的封閉環境,想通過協商達到“不再害怕坐公交車”的目的。那麽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消除內心的沖突來打破這種強迫。病人的名字叫王。我問:“妳現在不是小王,而是生病的小王。妳接受嗎?”她點頭表示同意。“那生病的小王應該是因為妳生病不敢坐公交了。妳接受嗎?”她猶豫了壹下,說:“比如我發燒咳嗽,是因為我感冒了。作為病人,我發燒咳嗽是正常的。”她明白,接受自己是病人,就應該害怕坐公交。下車後再騎,反復多次癥狀消失。壹個有病的人接受了他的“癥狀”,內心沒有沖突。這是第壹步——想法,接受自己是壹個有心理問題的人,接受自己是壹個“病人”。接受是改變的時候。第二步——行為,slam療法或者休克療法,或者系統脫敏療法。接受是改變的開始,壹旦接受,就是正常的開始。

遇到問題時,是什麽,為什麽,怎麽做,哪個更重要?我們來看壹個“撲通”的故事。

早晨,湖面壹片寂靜。壹只灰色的,壹只白色的,壹只黃三兔快樂地拍打著蝴蝶。突然,湖裏有壹百只“撲通”壹聲,這奇怪的聲音嚇了兔子壹跳。正想看壹看,就聽見“撲通”壹聲,把兔子們嚇死了。“快跑,水花來了,快跑!”他們轉身就跑。狐貍正和小鳥跳舞,撞上了奔跑的兔子。當狐貍聽到“嘣!”也會緊張,然後跑。他們又叫醒了樹上睡著的熊和猴子。熊和猴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追著他們跑。大象驚訝地抓住狐貍問道:“發生了什麽事?”狐貍喘著氣說:“怎麽樣?轟,是個三頭六腿的怪物……”於是越來越多的動物壹路狂奔,還有河馬、老虎、野豬...岸上的這種騷動使湖中的青蛙大吃壹驚。它攔住這群受驚的夥伴,問:“怎麽了?”回到家,我描述了“咕嘟”是壹個多麽可怕的怪物。青蛙問:“誰見過?”熊推了猴子,猴子推了狐貍,狐貍推了兔子。結果沒人親眼看到。大家決定先回去看懂了再回答。當我回到湖邊時,我聽到砰的壹聲。我仔細壹看,原來是木瓜落水的聲音,所有的動物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小動物的可愛鬧劇就是不知道什麽是“水花”。當他們知道那是什麽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有點可笑,而不會害怕或逃跑。

用科學思維解決問題有三個步驟:做什麽,為什麽做,怎麽做?大多數人解決不了問題,是因為他們專註於“怎麽做”。其實他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是什麽”上,知道是什麽,找出原因,然後自然就知道該怎麽做了。壹個“撲通來了”的例子:停下來再決定,決定了再安靜,安靜了再安全,安全了再想,再得到。再比如壹個媽媽向不努力學習的孩子求助的例子。請求幫助的目的是讓這個孩子努力學習。那麽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不學習的背後是什麽,為什麽不喜歡學習,從而解決怎麽做的問題。

想法五:用求助者的思維方式解決求助者的問題肯定是無效的。

有句成語叫“樹邊釣魚”:爬上樹去釣魚,釣不到。如果壹個人已經爬上了樹,正為半天釣不到魚而發愁,發現妳在他說妳在的樹下走著,就大喊:“妳上來幫我壹起釣吧。”妳怎麽能幫助他?第壹步,先把他從樹上弄下來,第二步,和他商量怎麽抓魚,比如帶他到有魚的河邊。第三步是授人以魚,這叫授人以漁。第四步...如果有人說我不能把他弄下來怎麽辦?我們可以邊呼應邊感受邊觀望。反正無論如何,妳都不能不顧壹切,不敢去爬他所在的那棵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明妳比他病得更重。這也是我們壹般不會輕易回答求助者問題的原因。

壹個年輕人來咨詢,因為他整天都忍不住想知道為什麽1+1等於2。輔導員伸出壹根手指,問有多少。幫手說是1,她又伸出壹根手指,問是多少。求助者說1。然後她問這兩個加起來是多少,幫手說當然是兩個。“這不是1+1等於2嗎?”咨詢師指導他。當幫助者找到問題的答案後,他立即跟進問道:“那我會奇怪為什麽2+2等於4。”咨詢師還沒有意識到前面的陷阱還在往前走,做著同樣的事情。這個問題回答完後,幫助者繼續問“為什麽4+4等於8”,接著是“為什麽8+8等於16”。麻煩來了,手指不夠用。咨詢師低頭看著自己的腳,想把自己的腳趾也包括在拖鞋裏。不到10分鐘,輔導員就被求助者引入了求助者的陷阱。是不是就像和在樹上釣魚的人壹起上樹研究怎麽抓魚?我該怎麽辦?在妳說不知道或者什麽都不說的時候微笑的看著他,看他接下來的反應。或者問他“1+1壹定等於2嗎?”求助者可能會問“多少不等於2”,我們也會像剛才咨詢者那樣做手勢,“妳看,壹滴水加壹滴水不是兩滴水,還是壹滴水!壹群人加上另壹群人還是壹群人!。。。壹個男的加上壹個孕婦十個月就是三個人,如果生雙胞胎就是四個人。”妳可以偷換概念和他東拉西扯甚至胡說八道。妳要達到什麽目的?只要讓他不去想為什麽1+1等於2。無論妳做什麽,妳就是不能被他的思維催眠,和他壹起“爬樹”。

我們可能不知道求助這個問題的起因,但是在學習了對立統壹規律之後,我們壹定能猜出這個癥狀是如何維持的。對,就是他在問的時候,總有人給他答案,他在說的時候,總有人給他回應。很像祥林嫂不管遇到誰都沒日沒夜給她講的故事:“我真笨,真的,”她說。“我只知道,在下雪天,野獸在山裏沒有食物,會來到村子裏;我不知道會有春天。。。。我叫我們毛去門檻剝豆子。。。"結果阿毛被狼叼走了。對待祥林嫂的抱怨,壹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擺脫那些習慣聽祥林嫂抱怨的聽眾,而不是直接換祥林嫂。解決問題就是給對方制造挫折,和用理智幫助別人是不壹樣的。這樣才能成長。

所有的技術都要通過提問來實現。如何有效提問?那就是制造差異,只有差異才是有用的信息;只有產生差異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問題。壹家三口前來咨詢,坐下後,母親迫不及待地告訴兒子網癮的各種表現。這時,如果心理醫生繼續根據母親的話提問,或者讓孩子驗證,就相當於認可了母親所說的“真實的真相”,我們就知道“真實的真相”是無法還原的。我們聽到的只是母親的“真實描述”,當然不是真相本身。我該怎麽辦?壹般我會問沈默盤腿的父親“妳同意我媽對孩子的描述嗎?”我爸和我媽百分百不壹樣,“沒她說的那麽嚴重。”我父親通常這麽說。得到丈夫不同意她觀點的回答後,母親會立刻進壹步反駁,語氣充滿火藥味。“妳整天不在家,能知道孩子沈迷網絡到什麽程度嗎?”不久夫妻倆吵了起來。諷刺的是,沒過多久,壹個“狐貍精”就在爭吵中浮出水面。本來因為孩子上網求助,就變成了夫妻關系問題,這可能是導致孩子上網的重要因素之壹。這個原因是怎麽找到的?壹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水攪渾——制造差異,獲取有用的信息。

問題不是客觀存在的,都是被建構的。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解構。如果孩子問妳“媽媽,我失眠了”,妳會怎麽辦?很多媽媽會問“妳怎麽了,兒子?”不假思索。媽媽們總認為是發生的事情導致孩子失眠,有的媽媽會問“妳失眠多久了?”這樣的問題都是按照女兒同樣的思維來做的,相當於認同了失眠,不能幫助孩子走出失眠。我們應該用相反的思維方式問她:“失眠?什麽是失眠?”孩子會解釋“失眠就是妳睡不著”,媽媽會跟進“媽媽經常睡不著,那為什麽媽媽不失眠呢?”這種提問方式是提問而不是回答,促使孩子反思失眠的概念而不是失眠本身。因為癥狀是強迫性重復的結果,所以去除了強迫自己不失眠的反強迫,把問題引向失眠的概念,進行解構。

想法六:有效性比正確性更重要。

在心理服務中,有效性大於正確性。有效意味著實現目標。目標是最重要的。海上航行的目標不明確,就沒有順風。當壹個人說他今天過得很糟糕時,心理幫助應該問問對方想去哪裏。順風是與目標壹致的風。我們不是在談政治,不是在群體中選邊站,心理層面沒有對錯。所以,有效性比正確性更重要。但是,對於醫務工作者和教師來說,正確性壹定比有效性更重要。護士必須遵循正確的註射程序;教師在教學生時必須有三觀端正。現在門診咨詢2/3是關於孩子的問題,大部分是孩子成績不好。那麽成績差就是壹個現實問題,而不是心理問題。我們需要分解這個現實問題,找到隱藏的心理問題。心理學研究發現,成績由學習過程決定,學習過程由學習狀態決定,而學習狀態由學習興趣決定。家長、老師、孩子關註學習成績,老師、孩子關註學習過程,孩子關註自己的學習狀態,大家關註自己的興趣,就是沒人關註(心理學上沒有這個概念)。這就是悲哀的地方。怎樣才能增強學習興趣?興趣是由關系決定的。如果孩子不喜歡這門課的老師,就學不好這門課。“只有和老師親近,才能相信自己的方式”,這就變得具有可操作性了。孩子很難和老師搞好關系嗎?就像我們普通人想和總理搞好關系壹樣,要變被動為主動,想辦法讓老師和孩子搞好關系,所以先讓家長和老師搞好關系。我想家長們都很清楚這個操作。這種做法並不被社會所鼓勵,卻是有效的。有效比正確更生動,更煙火,甚至庸俗。所以在心理咨詢領域,有效比正確更重要。然後就是“田忌賽馬”,就是要牢記目標——為了贏得比賽,同樣的馬,同樣的比賽規則,妳憑什麽贏?因為思維方式變了。實效最重要!!!

想法七:擁有愛因斯坦的大腦,而不是牛頓的。

牛頓的大腦是三維的。什麽是三維?三維空間是由三個坐標確定指向位置的空間,有長、寬、高。愛因斯坦的大腦是四維的,四維空間是壹個時空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時間和空間的關系是在空間的框架內,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個軸多了壹個時間軸。

這個世界唯壹不變的就是變化。《莊子》裏,原話是孔子說的:“不是以武換兵的道理。”交叉手臂不是原因”的意思是:兩個人走過來,妳走過來,我走過去,我們兩個手臂剛好碰了壹下。妳走這條路,我走那條路,交叉雙臂,這和妳我是不壹樣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的壹切,都在瞬間發生了變化,不會永遠存在。這就像西方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壹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

比如妳的頭被門碰到了。不揉,過幾天就好了。但是當我幾天後看到這個包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包之所以能保持和變大,壹定是妳壹直在揉。時間可以解決壹切問題,如果沒有解決,說明妳壹直在蹭,這個問題可以維持下去。說壹個“用後回收”(P214)的例子。

三次:過去,現在,未來。比如恐懼——壹種痛苦的情緒體驗,不好的事情正在發生;焦慮——痛苦的情緒體驗,不好的事情會發生,是對未來的恐懼;抑郁癥——痛苦的情感經歷,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是對過去的後悔。不是“過去決定今天,今天決定未來”,而是“今天決定昨天,明天決定今天”。壹個孩子今天不學習,明天不學習,後天不學習。將來因為壹個特長很成功,妳會怎麽評判這個孩子的過去?妳會發現,孩子過去不學習不是缺點而是優點;如果另壹個孩子不學習,他將來不會成功,我們會說他從小就不喜歡學習。解釋原因的是結果,決定過去的是今天。更多的是未來決定今天。比如壹個人問要不要離婚,如果離婚後的生活比現在好很多,那就離開。相反,不要離婚。這是決定今天選擇的未來。

人活在未來,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過去。比如《原生之家》,妳無法走出生活在過去。如果妳找出了出身家庭對妳有好處的原因,妳就能找到。如果妳發現妳對自己感到憤怒和內疚,那找原因有什麽意義呢?心理學總是指向“積極的陽光”。如果妳拿著壹張十年前的上海地圖去上海的大部分地方都找不到,妳就無法用傳統固有的方式解決內心的問題。腦子裏沒有時間的概念,就無法與時俱進。比如P213說“如果兩種感情持續很久,是早晚的事嗎?”愛情觀變了,應該是“兩種感情久了,就壹定有粘性。”腦子裏沒有時間的概念。北宋壹首詩裏的愛情概念,套用在當代人身上,就像拿著壹張600年前的地圖。

堅持時間的話,“刻舟求劍”的問題就相當於船上的印記。落地後,跟著印記找劍,不僅僅是時間的變化,更是空間和時間的變化。要“回歸”到心理起點,看看什麽是“水花”。心理學上沒有時間的概念,可以跨越時空。“想妳的時候在天邊,想妳的時候在心裏……”削足適履”是壹樣的。從哲學上來說,“普洛克的拉斯提之床”也是壹樣的。從時間維度看,普洛克的《拉斯提之床》是不變的,用壹張過去的地圖來應驗。過去的地圖是過時的地圖。

要把時間的概念引入心理學領域,提供更好的咨詢和心理服務,我們需要記住:

1.思考= 3D+時間

2.變化:世界上唯壹不變的就是變化。

3.有效=改變:變好是有效,變壞也是有效,無效不變。

4.謹記“交臂不是理由”,切忌“刻舟求劍”

5.學會等待:時間是最好的(心理)醫生,它會治愈壹切。

  • 上一篇:幼兒園遊戲活動
  • 下一篇:成都有哪些比較好的餐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