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沒有閩劇?

為什麽沒有閩劇?

閩劇

閩劇起源於福建閩海地區,壹般稱為“福清戲”,是福建省的主要劇種之壹,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福州及福州話地區,以及臺灣省、南洋等地。唐朝時,福州有歌舞表演。南宋南戲張協狀元采用福州民歌、福清歌曲作為曲牌。明代,昆山話、益陽話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從清光緒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後,福州的儒班、江湖班、平江班開始互相吸收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互相移植和上演劇目,互相滲透,融為壹體,發展成為“福建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將《玉子柴》送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正式以“閩劇”取代“閩班”舊名。

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繁榮期,出現了“三樂(舊樂、新樂、三樂)、壹旗(好傳奇)、二羊(自然樂、樂樂)”,湧現出鄭、曾、薛和馬秋帆、陳之慶、傅壹農、黃等“四大才子”。武生陳春軒(藝名“客哥”)吸收了京劇武術技巧,創造了壹套獨特的武術。代表作《八錘》被福建人教中心1934拍成默片。陳春煊飾演,唐秀山飾演金兀術,飾演嶽飛,吳疇程立斌飾演新郎,林幹山、林、、林後起飾演四錘將軍。當時,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新國風等俱樂部還赴臺灣省、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演出,大受歡迎。

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怡書店出版了許多閩劇歌曲,香港百代、高亭、聯興錄制了許多閩劇唱片。比如鄭的寫了壹批,黛玉焚稿,的《孤兒血》、《清之痛》和《百蝶香木扇》;傅壹農的王昭君、劉知遠、俞堂春;林芝芳《苗山喪史》、《都史的女人哭五表》、《賈桂玲》;林壹寶的蘇東坡《赤壁之旅》;黃明清的《王戀戀拜香》;林壹元的《勸同胞勿忘國恥》等等。

“七七事變”後,福州舞臺上的閩劇表演風起雲湧。首先,劇作家拿起筆當刀槍,寫歌頌愛國主義的古裝劇和揭露日軍暴行的時裝劇。有劇作家林姝岍的獨幕劇《噴火嘴》《毒藥》和三幕劇《戰爭》以及福建大型話劇《四兒亭》;鄭如秋的壯烈犧牲與黑衣人;閻天鐸的《馬占山》《發光杯》《國恥》;林飛的大象花園和金門大橋等。當時,陳春暄的《八錘》、黃的戚繼光、陳杏芬、林幹山、小和黃的《夜燈杯》等劇在榮成引起轟動。曾聘請鄭、“福建梅蘭芳”、著名鐘表導演藝術家金香婷在福州福建劇社教授女演員、金谷蘭演唱《恨芙蓉》、《醉生夢死》等劇目。每逢陣亡將士紀念日和遊園會,他們都在新生促進會禮堂義演,捐贈禦寒衣物,還在新舞臺上為福州抗日會義演。黃還應邀到協和大學為師生執導話劇《到人民中去》。徐升陳在《火燒營》演出中演唱了壹首《盧溝橋事變》的詠嘆調;武術家詹傳順,有“閩劇猴王”之稱。他演出《少林寺》時,有壹場宣揚愛國愛民的獨奏會,還把《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作為串唱。著名女演員李小白每演壹出戲就在舞臺上唱壹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名醜森林?任和石武世還聯合演出了《福州時事》,揭露了日本侵略軍轟炸福州王莊的罪行,在福州引起轟動。

建國後,閩劇獲得新生。1952年《簪花上的風》(贈簪花,送別哀)參加首屆全國戲曲觀摩大會。(飾演陸遊)獲得壹等演員獎,郭(飾演慧嫻)獲得二等演員獎。1954年,出土的精制印章參加華東地區首屆戲曲展演,其中林姝岍獲劇本獎,金香亭獲導演獎,林幹山(飾演楊川)、林午霞(飾演董力)獲壹等演員獎。唐秀山(黃邊飾)獲得二等演員獎。1955,該劇被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成藝術片。

閩劇的音樂唱腔由洋腔、江湖腔、滑稽腔和小調組成。男女唱歌都是用自己的聲音。它的特點是高亢激越,質樸粗獷,但也有細膩溫柔的唱腔。閩劇的曲牌大多是由益陽戲、四平戲、徽劇、昆曲演變而來,許多唱腔還保留著益陽戲的特點,即“和唱”、“夾生”。

早期閩劇角色分支只有生、旦、醜三個角色,俗稱“三戲”。後來吸收了徽班、京劇的分支,角色逐漸完備。

閩劇有1000多種傳統劇目,其中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說和雜劇改編的。連音、紫玉釵、荔枝換桃紅等傳統劇目,從1953到1964,福州閩劇圈創作編排了《荔枝換桃紅》、《陳殺太子》、《雙玉蟬》、《易順閣的蠟燭》、《易順閣的蠟燭》。

“十年動亂”期間,閩劇遭到嚴重破壞。福建著名戲曲家林誌芳被逼死。劉小芹在家貼火柴盒,壹天掙80美分。李小白,去拉滑板車...

80年代後,福建歌劇團重建,後走向北京、中南海和世界舞臺。《鞭撻洪武侯》、《林則徐·崇君》、《魂斷燕山》、《天鵝宴》、《丹青之魂》、《禦醫》、《石拜》等劇目具有全國影響力,多位演員獲得國家級獎項。

  • 上一篇:建築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的探討?
  • 下一篇:感恩的名人格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