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作為獨立的壹篇文章,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並列。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壹體”擴展到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壹體”。這是黨中央統攬國內外大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部署,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的飛躍,是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實選擇。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全面發展、生活和諧、良性循環、持續繁榮為基本目的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更高級形式,前提是珍惜和保護自然,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要求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期引導人們走上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對漁業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形態及其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正在興起和發展的新文明,是人類在物質享受和精神需求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理想和追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工業時代的國民生產總值呈指數級增長,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也在加速和全球化。全球性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表明,人類正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目前,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不斷惡化。

資源短缺日益突出。由於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面臨的資源短缺壓力越來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導致中國人均資源較少。壹些重要礦產資源相對貧乏,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到9%,銅礦不到5%,鋁土礦不到2%。中國人均耕地1.43畝,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壹。人均淡水量僅為全球人均量的四分之壹;人均木材儲量僅為全球人均的八分之壹;人均石油儲量僅為全球人均儲量的十分之壹;天然氣人均擁有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人均煤炭儲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壹半。其次,我國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比如,目前我國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單位產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約三分之壹,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煤炭資源回收率不到五分之壹。三是我國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礦產不再自給,需要大量進口。比如中國的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進口量大幅上升。對外依存度為:石油54.8%,鐵礦石53.6%,精鋁52.9%,精銅69%,鉀鹽52.4%。到2020年,25種礦種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礦種。

環境汙染變得越來越嚴重。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極其沈重的環境壓力,水汙染、空氣汙染、土壤汙染、固體廢物和有害化學品汙染、環境物理汙染等問題集中出現,遠遠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統計顯示,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年排放量為680億噸,居世界第壹。全國七大水系五分之三的監測斷面受到汙染,90%的城市河流斷面受到嚴重汙染;大多數淡水湖是富營養化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為21.59萬噸,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大多數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處於嚴重汙染程度。我國約有654.38+0.5億畝受汙染農田,每年受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達654.38+0.2萬噸。多年來,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固體廢物占地面積超過1.300平方公裏,累計儲存量近1.35億噸,產生大量有害寄生蟲。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遠低於發達國家,二次汙染現象十分嚴重。有毒有害化學汙染、電磁輻射汙染和危險廢物汙染日益突出。在全球汙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大陸占了16。這些環境汙染問題已經開始阻礙和制約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三廢”造成的汙染已經成為壹些地方人們身體生病、職業病甚至疑難雜癥的重要原因。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每天約有6543.8+億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每年約有6543.8+05萬人患支氣管炎。中國有3.6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根據中科院計算的數據,中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的15%。

生態系統繼續惡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調動了優秀的科技人員、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數萬億的經濟力量來發展環保事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生態惡化的趨勢至今沒有扭轉。中國龐大的低素質人口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的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四大自然生命系統和大氣生態系統、水源生態系統、能源礦產生態系統三大自然環境系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裏,沙化土地面積654.38+0.74萬平方公裏。90%以上的天然草原嚴重退化,現在可用於耕種的土地只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石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大,沙漠化以每年3436平方公裏的速度蔓延。中國每年土壤流失總量為50億噸。東北黑土區表層土壤年均流失0.4-0.7厘米,50年後東北黑土區黑土層將枯竭。壹位外國專家考察黃河流域後感嘆“黃河流的不是沙子,是中華民族的血”。在我們的生活中,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水危機、荒漠化、氣候異常、土壤酸化等壹系列生態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愈演愈烈。環境中不可預測的風險因素增加了,比如突然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發的局部氣候等等。中國長期的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導致中國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

縱觀人類歷史,無論是從漁業文明到農業文明,還是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其發展過程都是由其社會矛盾(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所驅動的。但是,壹個文明發展所積累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在同壹個文明形態中解決,只能在超越舊文明模式的新文明形態中解決,這壹點已經被人類的歷史進程所證明。當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應從世情國情出發,以轉變發展理念、培養環境意識、建立生態環保體制機制、發展環保綠色技術、開展國際合作為基本途徑。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列為黨的指導思想,這表明我們黨對治黨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科學發展觀追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領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觀基本壹致,都是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都是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生態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國際潮流,徹底扭轉經濟增長第壹的觀點,改變高投入高消耗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適度適度的物質消費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首先是提升生態美的願景。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為我國全體人民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願景,即“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業,生態空間優美,給自然留下更大的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肥沃的土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要結合這壹美好願景,弘揚環境生態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和社會公德,營造全民關心、參與、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二是倡導環境友好型倫理。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環境倫理,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型消費選擇促進環境友好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通過教育、文學、藝術、科技的支持和幫助,使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並使之成為全社會認同和追求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三是強化生態責任意識。利用各種手段和媒體,通過專題培訓、研討會等形式,重點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企業負責人的宣傳,增強他們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長期的生態文明教育是通過學校教育來進行的,教育影響學生,學生影響家長,家庭影響社會。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推動媒體輿論監督與行政執法有機結合,對典型違法案件抓實、深入剖析、長期跟蹤、持續報道。

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首先是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要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落後產能、工藝、技術和設備,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高能耗、重汙染的傳統產業,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積極發展節能降耗、減少汙染的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大幅度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二是完善相關政治保障條件。從國家層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和科學手段,搞好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幹部綠色考核制度,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和環評結果納入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此外,要建立和完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和公眾參與體系。第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分,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在行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設計和改造,在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實施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廢物循環利用,推行環境標誌、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應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有效發展循環經濟。

4.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壹是出臺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和規範生產和消費行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制定統壹完善的《自然資源保護法》,在各種經濟法規中突出強調環境友好型生態經濟。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段時間,要抓緊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導向,千方百計向生態環境傾斜。在全球森林資源整體減少的情況下,我國森林面積從23.9億畝增加到29.3億畝,人工林8億多畝,居世界第壹。這與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27億多畝林地是分不開的。當綠化荒山不僅是機關單位每年植樹節的壹項常規活動,而且與綠化個人和家庭的長遠利益以及中國城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就會產生改善環境的巨大力量。二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決策特點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技術體系,制定科學嚴格的環境評估標準體系,培養壹批專業合格的執法隊伍,推廣有效長效的執法手段。嚴懲和杜絕壹切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壹切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並督促賠償環境損失。此外,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性、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

5.發展環保技術和綠色技術。生態文明要求物質生產采用高效、低耗、環保的新技術,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發展回收技術,回收廢物,以達到控制汙染的目的;發展綠色環保技術,最大限度減少浪費,實現生態安全生產。研究表明,到2020年,如果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準煤降低到1.54噸標準煤,則總能耗可控制在30億噸標準煤。如果再生鋁的比例能從目前的21%提高到60%,可以替代3640萬噸鋁礦的需求;如果能效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400萬噸;如果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減排約10萬噸;如果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能提高20個百分點,每年可減排約4000萬噸。如果這些技術取得突破,將極大地節約資源,改善環境質量。

6.與國際社會壹起應對環境挑戰。潔凈的空氣、溫暖的陽光和繁榮的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必要基礎。環境問題是壹個全球性問題,是全世界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之壹。加強國際合作,制定應遵守的準則,是人類應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世界各國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和解決公共環境問題,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這要求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制定共同行動目標,加強溝通、對話與合作,“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和各自能力的原則,與國際社會壹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 上一篇:《原神》中的妮露作為壹個舞娘,壹個文藝工作者,擁有高戰鬥力是否合理?
  • 下一篇:意大利拳的試力和發力基本技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