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的本質:性狀鑒定
《溫病春秋》健康知識
讀301,轉32022.02.13。
中藥鑒定是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的基礎。掌握中藥的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別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通過眼、手、鼻、口、水、火試驗鑒別中藥材外觀特征,進而鑒別中藥材真偽、優劣的壹種簡單方法,稱為性狀鑒別法。這種方法是歷代醫學家的經驗積累而成的,也叫經驗
中藥鑒定的本質:性狀鑒定
《溫病春秋》健康知識
讀301,轉32022.02.13。
中藥鑒定是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的基礎。掌握中藥的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別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通過眼、手、鼻、口、水、火試驗鑒別中藥材外觀特征,進而鑒別中藥材真偽、優劣的壹種簡單方法,稱為性狀鑒別法。這種方法是歷代醫學家的經驗積累而成的,也叫經驗鑒別法。
字符識別的基本內容
文字鑒定是中醫鑒定的主體,凝聚了中醫幾千年來前人的寶貴經驗。由於物種的遺傳原因,任何動物或植物藥物都有特定的外觀特征;藥材的外在特征也與內在質量有關。這些藥材的外觀可以幫助人們判斷藥材的真偽。
在進行藥性(形、色、氣、味)的鑒定時,可以直接利用人的感官,即看、摸、聞、嘗的方法,必要時也可以進行水試、火試。
1.形狀
觀察外觀特征是性狀鑒別的重要內容,很多容易混淆的中藥都可以通過外觀的比較來區分。比如白薇和白薇就容易混淆。前者橫向生長,橫截面中空,後者縱向生長,根部叢生,形似馬尾辮,橫截面實心。根據這個特征,可以區分兩者。《百藥鑒別》壹書,主要是通過形狀比較來鑒別100組易混淆的中藥。
近緣種並入屬,近緣屬並入科。同屬或同科植物的形態特征有規律,如傘形科藥材,果實為越橘,根多為圓錐形,根莖有鏈接;油斑往往分布在橫截面上。如姜科植物的根莖多為連結,根部有縱向皺紋和明顯的環紋。
植物不同的藥用部位也有不同的鑒別規則。比如根中醫,側重的是形狀、表面紋理、質地、切面;壹般要觀察莖類中藥的形狀、大小、粗細、表面、質地、斷面等。
許多性格鑒定的經驗術語簡明扼要。比如野山參的鑒別是“路暢、萬米、棗核、緊膚細紋、珍珠須”,只用了14個字就說出了野山參栽培人的主要鑒別要點(見圖1)。再如優質天麻的鑒別:“鸚哥口、盤底、扁圓形體、虛線環、切面角質為壹線”。鸚哥口中指的是留在優質冬麻頂端的鸚鵡般的芽;點環是指表面點狀潛伏芽環圖案。
中醫經驗鑒定中還有壹些生動的描述性術語。如“珍珠鱗”描述的是文蛤體表灰色圓鱗的特征,如珍珠狀的凸鱗;“羅盤圖案”形象地描述了商業用地部分的同心環形圖案。
2.顏色
藥材的顏色也是字符識別的重要特征。比如麻黃的“玫瑰心”特征指的是麻黃近紅色的髓,實驗證明“玫瑰心”是麻黃生物堿含量較高的地方。
根據藥材的不同,顏色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正如明《本草綱目》所言:木香,“形如死骨,肉色青,黃白次之,黑油之下”;黃連,“擇厚黃而明,強而重,以聲擊對方者勝”。
現代實驗研究也證實,藥材的顏色與其品質密切相關。例如,黃柏的顏色較好,因為小檗堿含量越高,藥材顏色越黃;黃連也是如此,尤其是斷面黃紅色的,小檗堿的含量也高。另外,紅花、丹參、茜草要求紅色,紫草要求紫色,與品質有關。
顏色不僅可以判斷中藥材的質量,而且對中藥飲片的鑒別也非常有效。很多中藥飲片經過炮制後,顏色往往會發生變化,如蜂蜜烘烤後變黃,蒸熟後顏色加深。
生氣
中醫中的氣的特征是鼻嗅後的感覺,如香味和氣味。這與中醫對“氣”的理解不同,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同時,在中醫理論中,中醫的四氣是指藥物的作用所反映出來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
每種藥材都不同程度地有自己獨特的氣味,尤其是壹些含有揮發油的藥材,如川芎、當歸、辛夷、薄荷等。傳統經驗認為香味濃的更好,因為氣味的強弱反映了揮發油的含量。
4.嘗
對於中藥的味道,古今書籍中的記載大相徑庭。根據臨床療效推斷中醫典籍記載的藥味。不同的醫生往往有不同的學術見解,不同文獻中的記載也不同程度的不同。壹般中醫認為“辛三能可行,酸可澀,甜可緩補,苦可燥至瀉,鹹可軟至下”醫學上所說的味道是妳品嘗後感受到的味道,比如酸、苦、甜、辣、鹹、澀,就像不同地區的人說的辣與不辣的敏感度不同壹樣。大部分中藥的味道與中醫“味”的概念是壹致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紫草微苦、微澀,而中醫認為紫草是甘、鹹的。
中藥的味道與其化學成分的種類和含量密切相關。比如黃連有苦味,與黃連中含有的生物堿成分有關。壹般來說,味道越苦,生物堿含量越高。甘草,味甘,與其甘草甜素有關,甘草甜素是壹種甜味成分,是甘草的有效成分,其本身的水溶液也是甜的。有些中藥因為含有不同類型的化學成分,所以味道也不壹樣,比如人參,味甘微苦,與同時含有人參多糖和人參皂苷有關。
5.水壓試驗
中藥材入水後會有各種特殊的變化。有些藥材因為質地不同,入水後會沈浮不壹樣。有些藥材因內部成分沈澱而變色,產生泡沫,發粘,滑膩。根據入水後的變化,可以區分壹些不同來源的藥材。比如井三良體重實,布三良體重輕,兩者入水即可區分。(參見圖2)
紅花、西紅花、紅花泡水後,水變成金黃色,花不雕謝;藏紅花浸泡後,先呈現黃色的線狀帶,直接下垂,柱頭展開成長長的喇叭狀,水逐漸變黃,而不是紅色。
胖大海放入熱水中,膨脹呈海綿狀,可以達到原來體積的幾倍。種子類中藥,葶藶子、車前子,泡水後會變得黏黏的,腫脹的。壹些來自動物的藥材,在試水後也有壹些獨特的變化,比如蟾酥遇水後斷面上的象牙凸起。
6.著火點測定
觀察中藥經燃燒或烘烤後的氣味、顏色、煙霧、聲音、膨脹、熔化及燃燒程度。如乳香,燃燒後有輕微香氣,融化緩慢;而乳香混合楓香香氣濃郁,融化很快。
中藥性狀鑒別不需要太多的檢驗成本,最簡單實用,不會造成環境汙染。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基層中藥店、藥店、藥庫、中藥市場等,應用最為廣泛。
性狀鑒別的獨特性在於壹個經驗豐富的中藥師,他不僅可以通過對外部性狀的觀察,迅速得出可靠的結論,判斷大部分藥材的真偽,還可以對部分藥材的產地、野生或家養品種、生長年份等做出粗略的評價。2000年前馬王堆漢墓的辛夷鑒別和900年前泉州宋代古沈船的降香、沈香鑒別均根據上述文字鑒別方法結合顯微特征完成。
近年來,壹些新的方法和技術在字符識別中的應用也豐富了其內容,提供了新的識別手段,如電子鼻和電子舌,模擬了人的嗅覺器官和味覺系統,有助於避免字符識別中氣味判斷的主觀性。這些新方法和新技術屬於字符識別的延伸,有助於該學科的發展。
人物識別的科學內涵
中藥的特征不僅是藥材的外觀特征,更是藥材內部組織結構和所含化學成分的外在表現。因此,探索中藥性狀鑒別的科學內涵,其實質就是用現代科學來解讀性狀特征與內部組織結構和內部化學成分的相關性。
1.內部組織結構
隨著植物解剖學的發展,中藥顯微鑒定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僅鑒定了中藥顯微鑒定特征,也豐富了中藥性狀鑒定理論。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觀察藥材的特性,就像知道如何治療牛壹樣。
中藥的橫切面特征與內部組織結構密切相關:來源於雙子葉植物根的藥材,橫切面中常有木栓;壹個大的環形圖案;具有放射狀紋理;小樹皮、大木頭等。
古人在藥材的形態鑒定中使用了很多形象的術語,如:菊花心、輪紋、肋點、織錦紋等。
2.含有化學成分
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弄清了許多“味”味的內在真相。酸味中藥壹般含有有機酸,如山楂、山茱萸等。中藥苦與其生物堿和壹些皂苷有關,如黃連、梔子等。味甘的中藥往往含有大量的糖類成分,如黨參、枸杞等。辛味中藥往往含有揮發油成分,如幹姜、細辛等。中藥有鹹味與其富含無機鹽有關,如牡蠣、板蘭鹽等。中藥有澀味與其鞣質有關,如五倍子、訶子等。可見,中藥的“味”與中藥的內在質量密切相關。
中藥的氣味也直接反映了與內部化學成分的聯系。不同的中藥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產生不同的氣味。比如魚腥草有腥味,和它的魚腥草素有關;雞矢藤雞糞的臭味與其揮發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關。
現代研究發現,厚樸、厚樸的幹皮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厚樸酚與和厚樸酚的含量直到25年才達到最高值,說明厚樸的品質與厚度、顏色、粗糙度等外觀特征有關。其中,皮厚、色暗、皮糙的厚樸中厚樸酚與和厚樸酚的含量較高,藥材質量較好,與傳統民間評價厚樸質量的主要依據相壹致。
除了直接分析形狀特征與化學成分的關系外,對植物內部組織特征和化學成分的分析研究也表明藥材的形狀特征與化學成分有壹定的相關性。例如,通過觀察分析西洋參主根發育過程中組織的變化、澱粉顆粒的波動和人參皂苷的積累,發現隨著人參年齡的增加,韌皮部和木質部的比例由大變小,分泌道的發生逐漸停止,澱粉顆粒的含量逐漸減少,人參皂苷的含量逐漸增加,從而將顯微特征、性狀特征和化學成分有機地聯系起來,有助於通過性狀特征初步評價中藥的質量。
這些現代研究成果有助於詮釋中醫“辨證分型”的科學內涵。
新課題,新挑戰
雖然中藥的鑒別方法經歷了幾千年,解決了很多質量控制的壹線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性狀鑒別指標描述。中藥的性狀鑒別面臨著許多新課題,應不斷豐富、創新,與時俱進。
1.栽培和野生
古代中藥的來源主要靠野生。近年來,藥材種植發展迅速。土壤、氣候、溫度、肥料不僅影響栽培藥材所含的次生代謝產物,還會引起藥材性狀的變化。所以,人物識別的規律需要及時發現和總結。
比如丹參,野生的軟木比較粗糙,容易剝落;栽培者根粗,表皮致密,須根少。再比如防風,分為家養防風和野生防風。防風是各地栽培產品的總稱,因土質、水肥管理等原因,其品質和外觀特征各不相同。與野生防風相比,國產防風通常粗壯,蚯蚓頭不明顯或不明顯,重量略重,粉末略濃,菊花心色淺,橫切面上皮裂不發達,氣稍弱,味甜而無刺鼻。
近年來,化肥在種植過程中的應用導致了植物的快速生長。比如栽培的半夏,不僅長得很大,某些部位還會結出小塊莖。現代研究結果表明,栽培品種不壹定不如野生品種。
2.相關品種和雜種
由於藥用植物資源的減少,許多相關植物也被開發用於藥用。同時,隨著生物技術和栽培技術的發展,壹些藥用植物的雜交品種也進入了中藥市場。
如河南南陽出現了不同的雜交品種,其中較好的品種有“玉蘭腋下”、“玉蘭桃”、“玉蘭猴掌”。
對於這些來自相關品種和雜交種的藥材,其特征往往非常相似,需要結合植物分類學,追根溯源,才能正確鑒別中藥品種。
此外,還有壹些相關品種或雜交種,藥性差異明顯。如《中國藥典》(2005年版)記載的中藥梔子,來源於梔子的幹燥成熟果實。在實際的中藥商品市場上,也有梔子和梔子果實的藥用。壹般認為梔子用於染料,梔子為藥用品種。從性狀上看,梔子圓形小,梔子長方形,幾乎是梔子的兩倍長。
由於植物學和藥材學對藥用品種的看法不同,壹些實用藥用品種的鑒定指標尚未描述,需要系統整理。
3.中藥飲片
中藥飲片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壹大特色。隨著新的炮制方法和技術的不斷應用以及傳統炮制工藝的不斷改進,中藥飲片的性狀鑒別也提出了新的課題。比如炮制機械的使用,炮制方法的更新,以及我國南北炮制方法的差異,也給中藥飲片的內外面貌帶來了或多或少的變化。探索、總結和建立中藥飲片的性狀鑒別特征也是當務之急。
中藥作為壹種特殊的商品,自古以來就有被假冒的現象。現代商品社會和市場經濟的運行也對中醫的特點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出於盈利的目的,壹些藥材經過“化妝”後會出現新的特征。如百合、貝母、山藥、菊花、枳殼、當歸用硫磺熏蒸幹燥,飲片經過硫磺熏蒸後往往會變色。這些中藥飲片技術標準的建立需要配合市場管理。
4.收獲日期、產地和儲存時間
不同采收期的藥材會有不同的特點。比如連翹,青翹早期采收,呈綠褐色,頂端無裂,斷後裏面有籽,老翹晚期采收,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已裂成兩瓣,大部分籽已脫落。再比如天麻,分為冬麻和春麻。過了冬季的至日,便是“冬麻”,有著堅實的重量和紅褐色的鸚哥狀頂芽,“春麻”是長夏的前掘子。與冬麻相比,松而輕,頂端有殘梗基部。
不同產地的藥材外觀也會發生變化。如枸杞,寧夏枸杞呈長方形,味甘,色紅潤,泡水輕,粒輕,易浮;新疆枸杞呈圓形,極甜,鮮時紅色,後深色,易軟化,重,泡水後紅色,易下沈。
不同保存時間的藥材顏色或氣味也有壹定的變化。如五味子、枸杞,存放不當或時間長了容易變黑;山茱萸新品紫紅色,酸味;老貨呈褐色,氣弱,味酸苦;陳年陳皮最貴,鮮陳皮外表橘紅色或紅褐色,清香;時間久了,顏色變深,氣味濃郁。
這些來自不同采收期、產地、存放時間的藥材可能存在的性狀差異需要觀察、總結和描述,並探討這些性狀差異與藥材質量的關系,為“辨癥論質”提供指導。
標簽
謝宗萬教授離開我們已經五年了。他積累了60年的本草和藥材鑒定的寶貴經驗,提出了中藥品種傳統經驗鑒定的精髓在於“辨癥論質”的觀點。再看中國藥典、日本藥房處方、印度藥典、香港中草藥標準等標準,都把性狀的描述列為第壹項。可以說,性狀鑒別始終是中藥材鑒別的基石。
藥材的分類、鑒別和質量評價是千百年來壹直沒有解決的歷史問題。從這個角度考慮中藥的鑒別,也是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沿學術課題。就像中醫臨床診斷中的“辨證論治”壹樣,“辨證論治”是中醫辨識的基礎,是中醫經驗辨識的精髓,要認真整理、繼承和發揚。
本網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