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家》中的覺新是什麽主義?

《家》中的覺新是什麽主義?

高覺新作為高家的長房長孫,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進步,行為陳舊,既是封建秩序的“幫兇”又是犧牲品的人物。覺新生長在壹個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對覺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雖然他有接受先進的思潮,但在復雜的家庭背景下,作為長子的他就不得不先遵循封建傳統思想所框定的原則,孝為先。也正是由於這壹點,釀成了壹出出的慘劇,造成了他壹生的痛苦。

關鍵詞:覺新 長子 封建傳統文化 孝子

中國是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邦,其文化思想淵遠流長,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應該算是儒家思想,上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的主“仁”倡“禮”,到戰國時期孟子主張行“五道”,施“仁政”,則是對孔子思想正統的承襲和發展,再到西漢後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提倡在政治運作中“以儒術緣飾吏事”,儒家經學開始與政治聯姻,自此,儒家思想名正言順地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世代相傳,最主要的方式應該是以“家庭文化”為核心,得以發揚光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齊家”,家庭正如壹個縮小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家族文化能否得以發揚光大,又體現在“長子”身上,“覺新”是巴金現實主義著作《家》中的主人

公,作為封建家族的“長房長孫”,他身上肩負著整個家庭興旺發達的歷史使命,可是他所處的歷史時期(“五四”新思潮)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渴望反抗的靈魂,就是這樣,造就了壹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具有“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

壹、桎梏下的悲哀:

1、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覺新生長在壹個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對覺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哀。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不得不遵循封建傳統思想所框定的原則,孝為先。他總是聽從作為最高統治者象征的高老太爺的安排,不管這個安排是否準確。

覺新不僅是巴金小說筆下的壹個豐滿的人物形象,也是封建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壹個產物,他深受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的毒害,特別是“孝”的毒害,他的壹個“孝”字奪去了多少自己身邊親愛的人。

梅芬與覺新青梅竹馬,從小到大感情壹直都很好,他們對自己的感情也有著美好的向往。梅芬寄希望於她那心愛的大表哥能夠給她帶來終身的幸福,但是她錯了,覺新有這樣的心卻也沒有這樣的膽量,他是封建傳統思想培養出來的典型的孝子,他不可能去違背壹個家長給他作出的任何的決定,他壹句反抗的話也沒有,而且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意味地點頭,表示順從他父親的意思。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他也是壹個封建傳統思想的守護者。

他總是被束縛於長輩的淫威下,他有時侯甚至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是意味地遵循著別人給他所決定的壹切,包括婚姻、前途甚至人的生命。

他被迫放棄梅芬而娶了壹個他並不中意的女子,梅芬也因此而嫁了壹個素未謀面的男子,不到壹年便守了寡,不開化的母親更是讓女兒受盡了人生的苦。覺新的輕輕壹點頭就葬送了兩個人的美好命運,註定壹生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之中。

他是封建思想的壹個忠實的擁護者,他也總想把壹切事情都做到完美,他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願得罪他的長輩,只是按照別人給他設定好的程序進行著他的運行工作,包括他的妻子,也成為了任人擺布的對象,從而斷送了她那年輕的生命。此時的他按理說應該完全有理由也應該有責任去保護他那心愛的妻子,但是他連這壹點也做不到,他的盲從不僅葬送了他妻子的性命,同時也是他將自己陷入痛苦深淵的壹次不理智的程序運行。

2、中國家庭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繼承制,長子長孫是某壹家的正統繼承人,“覺新”作為高家的“長房長孫”,從壹出生便決定了他的不平凡的地位,也註定了他壹生的悲哀的命運。

正由於他的這樣壹個地位,再加上他所受的教育,舊意識的沈重的十字架,已經將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懦弱、順從的性格。在小是說中是這樣描寫覺新的:“高覺新是覺民弟兄所稱為“大哥”的人。他和覺民、覺慧雖然是同壹個母親所生,而且生活在同壹個家庭裏,可是他們的處境並不相同。覺新是這壹房的長子,在這個大家庭裏又是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他在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如此說來,他是註定不能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的人。

他面貌清秀,自小就很聰慧,在家裏得著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贊美。看見他的人都說他日後會有很大的成就。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他對化學很感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在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中去繼續深造,他還想去德國去留學。他的腦子裏充滿了美麗的幻想。但是他的想法都只能是停留在他的腦海當中了,父親的壹句話就決定了他的壹生的命運,壹切都來得太突然,在他的心中縱然有壹千個壹萬個的不願意,他作為高家的長房長孫,天生就喪失了反抗的能力,他只是作為普天下的壹個典型的孝子而存在,他所能夠做的只是聽從象征著統治階級的高老太爺的壹切的安排。晚輩們的婚姻、前程等等都只是長者的壹句話,那是壹個家庭的最高指示,只要還有壹口氣在,甚至死了還能夠去殘害生命。覺新在高老太爺死後也無法保全他的妻子。

3、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第壹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中西兩種類型的文化信息雙向交流排斥,合流因而迸發出燦爛的青春光芒的特殊文化環境,造就覺新就心靈上的撞擊,使其在痛苦煎熬中迷惑徘徊的悲哀。

覺新雖然生長在封建的舊家族當中,受的更多的是封建傳統思想的熏陶,但是也由於他所處的時期是新思想註入舊社會的壹個特殊的時期,他同時受到兩種思想體系的影響,兩種思想存在太多的差異性,他也因此常常徘徊在痛苦的邊緣。他在理論上接受了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動上卻依舊是留戀舊家庭的做派,以致在專制和壓迫的面前妥協屈從。

或者從另壹個角度去看同壹個問題,他生活在這樣壹個舊式的封建家庭當中,他所做的壹切都有他的無可奈何之處。他並不是不明白他自己的心,只是他不能夠隨心,在那樣的壹個家庭當中,從小就使他養成了用“理智”進行思考的習慣,他是這壹個大家庭當中的頂梁柱,不得不從自己身上作出壹定的犧牲,但這對於他的那兩個接受西方新思潮的弟弟來說是很不可以理解的,因而他常常只是壹個人承受著痛苦的煎熬。

二、雙重人格的突現:思想進步,行為陳舊,既是封建秩序的“幫兇”又是犧牲品的人物。

1、五四新思潮,使他清醒地認識到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潰,但他沒有為封建制度的瓦解獻上自己微薄的壹份力量,而是采用“無抵抗政策”來逃避現實。

在這個方面表現得最明顯的便是他的夫人瑞玨生產這件事上。高老太爺去世了,只有姨太太的壹句話,覺新他都無力反抗,簡單的壹句為了避血光之災,就可以不顧人死活地將瑞玨送往缺醫少藥的鄉下,人死了還能殺人,活著的人還遠不如死了的人寶貴。

高老太爺的死,並沒有使覺新從原有的框架中掙脫出來,他仍舊奉行著他的無抵抗政策,仍舊不願得罪家族當中的任何人,在他的妻子的事情上,哪怕只要他反抗壹下也好,作為最高掌權者的高老太爺已經死了,事情並不是沒有任何回環的余地,但是他不願意這樣去做,依舊只是做他的孝子。他是壹個麻木了的機器,不懂得任何的創新,只懂得按部就班,只會按照人家給他規定好的路線往前走。

瑞玨的死讓他痛苦,但是這樣的痛苦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他的無抵抗,瑞玨沒有搬到鄉下,就不會因為醫療條件不好而喪身。從他的痛苦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他並不是沒有思想的覺悟,只是他是壹個思想與行為脫軌的人,他的思想只能是停留在思想的階段,從來都不可能付諸於實踐。在他的心裏,他其實清楚地知道,將他的妻子送出去,就是送往火坑,他痛苦流涕,心中萬分的不願意,還是不聽覺慧的壹聲勸,將自己的妻子往絕路上送。

那是被封建傳統思想馴服了的壹種奴化了的心理,他只是任人擺布,將自己陷於無邊無際的痛苦當中。新思潮在他的心理面只是壹種美好的境界,在他的行為上他還是無法沖破封建準繩的束縛,這是他註定壹生痛苦的根源。

2、作為覺民,覺慧的大哥,他既想擔負起“大哥”的責任,又希望他們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重蹈覆轍。

當高老太也要給覺民定親的時候,覺新既不想讓覺民赴自己的後塵,卻又想當好他的那個“大哥”,做壹個孝子,他想幫覺民卻又不敢違背高老太爺的意思。他在表面上答應高老太爺,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去做,背地裏卻又很想幫助覺民,他甚至打算向算命先生行賄,然而結果卻與他的希望正相反,兩張八字配合起來是:夫榮妻貴,大吉大利。他本來以為這壹招可以幫上他,而如今卻成了他的仇敵。他暗地裏笑自己愚蠢,同時又為覺民的前途擔憂。

梅芬的遭遇是他壹生的傷痛,數年來,他的身心已經受太多的傷痛在自己的身上。而他所體會到的傷痛卻又是旁人所無法理解的,覺民是他的同胞弟弟,他的境遇就是他當年的寫照,如果他繼續按照老太爺的指示讓覺民照此走下去的話,那覺民便是第二個自己。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他都不應該讓覺民去接受眼前的這壹切。作為孝子的他,走過這幾年已經吃了太多的苦了,他能夠理解弟弟現在的處境,也能夠想象弟弟以後那無盡的痛苦;作為大哥的他,當然更不願意讓自己的弟弟去承受無邊的痛苦。作為封建正統思想熏陶下的典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們所奉行的美德,更不應該讓自己喜愛的弟弟陷於萬劫不復的深淵。

然而他作為高公館的孝子,又不能違背長輩的意願,所以常使他陷於深深的痛苦之中,同時也處於進退兩難的矛盾之中,有時候他甚至不知所措,他兩邊都不想得罪,卻往往兩邊都得罪。

在覺慧的問題上也同樣是這樣,他想幫助他,卻又放不下他那個在家庭當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大哥”稱號。覺慧在高老太爺死後,還沒有安葬便急著想離開這樣壹個充滿罪惡的舊式大家庭。他向他的大哥提出要走的要求,覺新能夠理解他的想法,也很想支持他的弟弟,但是作為大哥的他又不得不顧及周圍的壹切影響。此時此刻的覺新已經是完全地被孤立了,妻子死了,兒子送出去了,只剩下孤孤單單的壹個人,內心更是從來就孤寂,在此時的他也希望人來陪,從整個家庭出發狀況出發,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放他走。

在覺慧的這個問題上,他也是思想鬥爭很久的,他回想了自己這些年來自己的痛苦遭遇,用心權衡了去與留之間的利弊,他總是想讓每壹件事情都盡善盡美,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就他目前的狀況而言,還是不可能將事情很圓滿得解決。經過了這麽多血淋淋的事件之後他的心境比以前已經明朗了很多了,也將他所初的這個封建舊家庭的真實面目看得更加透徹了,做事情也比早先少了許多所謂的“理性”。他最終拗不過他的弟弟,答應暗中給她經濟上的幫助。覺慧能夠很快得離開這個罪惡的地方,離不開覺新的暗中相助。

所有的這壹切都只是在暗地裏進行,雖然如此,這件事仍然是他所做的唯壹能夠稱為是他自己決定的事情,他用自己的思想去進行了思考,思想上已經開始覺悟,並且已經落到實際行動上,不在像以前那樣的被動,這是值得慶幸的。

然而他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孤獨。

總之,“黑暗社會”是慘劇的母親,千百年來,它扼殺了無以計數的青年的生命,把壹個個鮮活的生命往絕路上推。覺新的青春是痛苦的,他所承受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的,也不是每壹個人所能夠做的得到的,他雖然是封建社會末期受傳統文化熏陶所產生的壹代孝子形象,有很多人都將他稱為封建末期最後壹個孝子,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註意,在現代的社會當中還是大有這樣的人存在,這樣的壹種思想還並沒有完全地從我們的這個社會當中消亡。它仍然在殘害著壹代又壹代生命。

覺新作為壹代長子形象,固然有著懦弱的壹面,他的懦弱也曾傷害了不少他所最珍愛的人,但是我們是否更應該認識到,他的懦弱是社會所賦予他的,是長子這個特殊的地位所賦予他的,他所做的只是在履行他的職責。

在整個的作品當中,他是第壹個值得同情的人。我們應該理解他的懦弱與無抵抗的背後是藏著他怎麽樣的無可奈何。封建的殘余制度所產生的對人的奴化作用才是我們所真正應該痛恨的,也是我們所應當思考日後如何去真正地消除那些殘害人的成分!正如巴金老人家自己所說:“我能夠描寫覺新,只是以內為我熟悉這個人,我對他有感情。我為他花了這麽多的筆墨,也無非想通過這個人來鞭撻舊制度。

———————————————————————————————————————————————

參考文獻:

(1) 《中國現代文學史》 吳曉明、孔慶東、程光煒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壹版。

(2) 《中國現代文學史》 朱棟霖、丁凡、朱曉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壹版。

(3)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群理、溫儒敏、吳福輝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 《中國 文化要略》 程裕禎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5) 《中國文學史》黃紀修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壹版。

(6) 《中過現代文學史》淩宇、嚴雄、羅成琰主編,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二版。

(7) 《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代數式與名家叢書——巴金卷》,劉復生編著,藍天出版社,2004年2月第壹版。

(8) 《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二期第80頁,李樹槐《論巴金小說的情感敘事》。

(9) 《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三期第77頁,呂周聚《論巴金的道德人學思想》。

(10) 《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四期,楊天舒《巴金小說的接受研究》;李樹槐《論巴金小說中的第壹人稱聚焦敘事模式》。

(11) 中國期刊網曾永成《“大哥”覺新:轉折時代壹個身心分裂的悲劇人格》等21篇文章。

  • 上一篇:彭鑫醫生:為傷者補充精子的方法。
  • 下一篇:情人節活動的策劃與布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