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我詛咒廢墟,我為廢墟感到難過》的前兩句話,闡明了作者對廢墟的矛盾心理。詛咒是因為它“吞噬了我的期望,我的記憶”。昔日的金戈鐵馬已蕩然無存;雕欄畫樓已空;柳葉斷橋已經慘了。“書中記載,童年的幻想,全部毀於廢墟。昔日的輝煌變成了嘲諷,創業的先輩在寒風中咆哮。”壹堆廢墟包裹了過去所有的成功與失敗,輝煌與輝煌,塵封在逝去的歲月裏,悼念現在,悼念過去。作者把他的愛送給廢墟,因為“廢墟是毀滅,是埋葬,是告別,是選擇”。“廢墟是資本,讓我們把地理當歷史來讀;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要從舊廢墟出發,走向新廢墟。”“在建造之初,我就想到了它的雕零,所以廢墟是目的地;更新的建設是以廢墟為基礎的,所以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廢墟是生命的起點,蘊含著真善美,但也隱藏著虛假的醜陋。不同的人從廢墟中讀出不同的答案;廢墟是文化的起點。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壹個又壹個廢墟。甲骨文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可以融合成壹個閃耀的五千年文明。廢墟是歷史的起點。如果找不到埋藏在漫漫黃沙和厚厚灰塵下的廢墟,我們又能在哪裏解讀歷史?生活不能沒有廢墟;文化不能沒有廢墟;歷史不能沒有廢墟。沒有廢墟的生活是蒼白的;沒有廢墟的文化是膚淺的;壹個沒有廢墟的歷史民族是幼稚的。廢墟是歷史長河中的壹把鎖。
廢墟有壹種形式美,把離開大地的美轉化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現,無論是優雅的還是崇高的,喜劇的還是悲劇的,都只存在於人的視覺、感官和心理中壹會兒。隨著時間的流逝,任何美麗都會失去瑰麗的色彩,化為廢墟,成為凝固而單調的風景,被抱在大地的懷裏,默默的向後來者訴說著過去的壹切。
但是,我們應該以什麽心態去認識廢墟,以什麽角度去探索廢墟,這是壹個現實而嚴肅的問題。“我無法想象遙遠年代的古代青銅器需要打磨,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代的書籍需要整形,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老太太豐胸濃妝需要植皮。”“讓歷史回歸真實,讓生活回歸過程”,只有真正的遺址才能有真正的文化和真正的歷史。不加掩飾地保存廢墟,開發而不是重建。因為那是對歷史的嘲弄,是對文化的摧殘。然而現實中的很多事實就是這麽荒謬無知。在廢墟上開著推土機,用今天的輝煌取代了昔日的廢墟,刀斧之類的歷史痕跡被現代的裝飾材料抹得平整幹凈。抹去昨晚的故事來清理前天晚上的夢,但不是前天晚上的夢,而是今天的遊戲。這樣的廢墟只是壹堆堆真正的現代垃圾。
“中國壹直缺乏遺址文化”。作者用銳利的目光凝視著中國的文化斷層。是的,我們這個民族壹直喜歡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要麽厚今薄今,要麽厚今薄今。在無休止的鬥爭中,歷史傷痕累累,文化支離破碎。“壹個大國,在我之前,時代已經過去了嗎?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而我思天地,無涯無涯,獨自落淚”。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喜歡團圓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害怕真正的悲劇,總是躲著廢墟。在圓滿之網中過濾,流傳五千年的儒家文化只有壹個。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魯迅和白先勇都是時代的批判者。“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於是出現了真正深刻的文學。”
壹個民族的魅力來自於它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壹個有深度的民族應該敢於面對壹切成功和失敗。“中國人要想變大氣,不能把廢墟都驅逐出去。”
遺址是文化的使者,是連接古代和現代的橋梁。廢墟有史上最強的韌帶。廢墟不是壹種展示和裝飾。他們需要我們破解並找到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廢墟讓民族充滿自信,讓文明更厚重,讓我們把廢墟變成寓言,讓我們帶著廢墟走向現代。
《廢墟》就像壹首散文詩,有詩意,有哲理。作者視角獨特,字裏行間湧動的激情,讓讀者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我詛咒廢墟,我為廢墟感到難過。”文章開頭的這句話,浸透了作者復雜而豐富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在短短的篇幅裏包含了作者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