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開始我很難理解為什麽有的人挑食,為什麽家庭相對困難的人挑食。後來我慢慢接受了別人和我不壹樣。我不挑食,但別人有挑食的權利。這是他們從小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的反映。我應該允許別人和我不壹樣。
做法二:媽媽對別人很好。有時候我很討厭她。我覺得她為了別人的利益傷害了自己,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我會用更直接更激烈的方式反對她,但是她卻不領情,對我很生氣。我現在想的是,我要允許我和我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另外,如果我想保護媽媽,就要用她和對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媽媽仍然有做什麽的最終決定權。
做法三:自己吃飯速度更快,胃口更好,吃得更多。我兒子吃東西都是小口小口的,特別細嫩,吃的很少。壹開始,我對他的狀態很不滿意。希望他和我壹樣,能吃得快,吃得多,身體好。現在我已經放棄了這種不愉快的想法,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進食和成長。
案例1:我和愛人相處的時候,他會和我討論壹些工作上的事情。有些概念我不認同。比如他總是強調別人有背景,所以他比他強。但是我覺得還是要盡力做好工作的核心,不要考慮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後來發現,他們兄弟三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並把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
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說明我的觀點,但不會強迫他同意。我可以分享我的想法,但我不能要求他和我想的壹樣。畢竟我們的背景和經歷不壹樣。
案例二:和同事相處時,有些同事會算清楚。比如我今天請妳吃飯,明天請妳回來。在壹起的時候比如買個冰棍或者糖葫蘆都會算清楚。我的習慣是,不會那麽明確,只要大家開心就好。這次妳買單,下次我買單,少量,冰棍或者冰糖葫蘆,妳請誰,不要管。
出現這種情況後,如果我壹意孤行,對方會覺得不舒服。還不如尊重對方的習慣,用她舒服的方式相處。而不是試圖改變她,讓她用我舒服的方式處理。
案例三:與同事共事時,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事情。有些人喜歡去現場準備材料。我的習慣是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公司裏,這樣安排場地會比較容易。如果我強迫同事像我壹樣工作,他們肯定不願意。這也是我們自己的邊界。我可以提出壹些合理的建議。同事該做什麽是他們的事。
案例1:孩子小時候總是生病。作為母親,我們必須盡力改善他的健康。由此我會檢討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是否合適。比如家庭關系的好壞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和身體。剛開始孩子看西醫比較多,但是西醫的效果並不理想,於是求助中醫。誠然,中醫保養的方法對孩子很有效。如果不是這個緣分,我很難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和家庭的問題,於是接觸了中醫、佛學、華德福等領域。
案例二:我是壹個專註力很差的人。蓋洛普的優勢得到了檢驗,集中力竟然是最後壹名。興趣很容易分散。我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它就變了。我和我老婆正好相反。買了壹大疊抄經典的書,真的很厚。我復制了兩天放在那裏。老婆覺得我是廢物,開始天天抄經典。現在至少已經三四年了。他繼續每天臨摹經典。即使是過年,即使是值班,他也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我真的很佩服他這壹點。除了每天抄名著,他還每天看專業書,聽壹會兒英語。我知道做這些事很重要,但我做不到。我愛人是我身邊真實最近的榜樣。我想向他學習,鍛煉自己的專註力。
案例三:高三的時候,父親因病猝死。這件事對我和我媽打擊都很大。但是我媽面對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很樂觀。後來癌癥住院,脊柱手術,並沒有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她總是樂觀地面對這些事情。我真的很佩服我媽對待生活和問題的態度。包括父親在世的時候特別的勤奮,對家人特別的愛,這些都給了我很多溫暖的感覺。也教會了我很多。
案例1:前陣子租了壹個小區安裝樓門口的門禁卡。因為是軍宅,不允許對外出租。我需要房子的主人辦卡,每次進門都會有攝像頭檢查身份。事情壹出,老婆慌了,跟我說,我們出去租別的地方吧。當時我並不著急。除了出去租房還有其他解決辦法嗎?比如妳可以問樓主能不能幫我們辦卡;或者我可以在其他大樓繼續使用這些卡嗎?
遇到這個事情,我沒有直接慌,想著趕緊行動,而是想著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結果小區的門道都沒換掉,還住在這裏。
案例二:前段時間,我愛人很著急孩子上初中的事情。我們不想送他們去學奧數。孩子們太累了,但似乎沒有別的辦法。戀人絕對拿得出手。我問他,如果目標是上壹個好的中學,有沒有別的辦法?後來我們分析,有幾種可能。另外,人的壹生就是壹場長跑。他上了什麽樣的中學並不能完全定義壹個人,有壹些隱藏的不可估量的東西影響著壹個人。比如他能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有沒有讀書的習慣,有沒有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都比上壹個好的中學更重要。
案例三:我年輕的時候有壹個想法,就是做公益的事情。後來因為家裏的壹些事情,無法去壹些公益組織。這件事壹直是我的遺憾。後來聽課的時候老師說:“商業是最大的公益。”我恍然大悟,除了去公益組織,公益的範圍,或者說幫助別人的範圍可以更廣。比如做職業咨詢也是幫助別人的壹種方式,同時也會促進自己的成長;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人多壹個微笑,多壹句暖心的話,就能達到幫助別人的目的;自己好好活著,不給家人添麻煩,也是在幫助別人。凡事必有三解。有了這個信念,我做公益的事情就不用擔心了。
案例1:我覺得對我來說最經典的壹句話就是減肥。我每天都在叫自己減肥,但是行動上沒有變化,比如不運動,不控制飲食,或者調整飲食結構。所以,結果就是繼續長胖。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案例二:前幾天11點在家天天刷美劇看視頻。我控制不住自己,在娛樂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壹邊告訴身邊的人我要上進,要成功,壹邊浪費大量的時間看視頻,看綜藝,所以總是掙紮在生活的邊緣,做的事情沒有深度和質量。兒子看我管不住自己,就把我所有的視頻軟件都加密了,我打不開,所以這兩天效率高了很多。下班後,他不是在家刷視頻,而是上課,看書,提升自己。所以,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新的方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案例三:這幾天跟著永成老師學習小系統,發現自己的壹些工作習慣很不好。我沒有做好碩士,所以在重復性的工作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能把流程梳理清楚,會提高效率,避免很多低級錯誤。所以,學習課程的意義在於改變舊的做法,獲得新的成果。
案例1:之前的職場經歷讓我很郁悶,覺得自己沒有發展好,沒有留下什麽有價值的東西。現在想咨詢壹下。如果以前發展好,現在咨詢對我很有幫助,但是現在發展不好,對我沒有幫助。
現在我會努力找到我之前職業生涯中的閃光點。比如我有很多招聘經驗,篩選簡歷和預約面試的效率都很高,所以我能很快判斷壹個人是否適合這個單位。有了之前的工作經驗,結合現在的職業規劃知識,可以互相幫助,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職業咨詢。
案例二:過去可以是很多年前,也可以是昨天。如果總想著昨天做得不好的地方,不如想想今天怎麽做得比昨天更好。如果我每天進步壹點點,時間長了就會有很大的進步。比如上個11天假期就不理想。如果總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陷入了後悔,那還不如想想怎麽讓今天變得更好。十壹沒了,但是2065年還有12周,438+07。如果我能把這12周做得更好,那將是壹個很大的收獲。
案例三:想壹想,過去的經歷是好的,但是發展不好,我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現在專註於自己感興趣的,有價值的,沒有多余的精力去想之前的失敗。
案例1:之前對愛人不是很滿意,因為撫養孩子過程中的壹些分歧,也因為對待雙方家庭的壹些分歧。現在比以前好多了,因為我看到了他更多好的方面。比如他願意陪孩子學習,周末出去聽講座,了解初中的政策。我休息的時候,他帶著孩子玩耍學習,開著電動車帶我們去看家具。看到更多他對家庭的貢獻,心裏是高興的。如果我總是挑他不好的地方,我會不開心。
案例二:每天多讀壹些肯定句,放飛自我,妳會覺得快樂很多。如果妳沒有商業意識,賺不了大錢,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被綁架,擔心自己為什麽不是有錢人。
案例3:今天北京天氣很好。壹路騎著自行車上班,能清楚地看到遠處的山,感覺特別好。如果我們每天都有壹顆感恩的心,我們就不會對已經擁有的感到不快樂。想想人為什麽不快樂。壹部分原因是他們想要的太多,能力匹配不上又得不到,所以很慘。如果妳能少壹些欲望,多壹些努力和行動,我相信讓妳不開心的事情並不多。
案例1:我和愛人吵架之前,我總是專註於那些固定的問題,比如他要離開北京去外地發展;他想脫離單位去工作。他知道我在乎什麽,也知道怎麽傷害我。時間長了,覺得很無聊。如果我沒有那麽大的反應和激烈的反對,他也不會用同樣的痛點來激怒我。只要我放下這些東西和期待,他說什麽,決定什麽,我都能接受,也不會給我帶來痛苦。
案例二:之前為了工作而改變的事情很難受,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了,沒有機會做有價值的重要的工作。我現在已經不那麽在乎這件事了。別人怎麽對我,我控制不了,但是我做出什麽樣的回應,我控制不了。如果我允許它傷害我,不把它放在心上,那麽我就不會受到傷害。
另外,不管我被分配做什麽工作,只要我專註於做事情本身,就能鍛煉自己的能力,做出漂亮的成績。
案例三:我壹直有個習慣,不太好,就是工作上的壹些事情總是等著領導去安排分配,而不是主動去實踐。我還是覺得領導不重視自己,沒有施展能力的機會。現在想想,我更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取得好的結果,而不是等著外力來推我。領導也沒有什麽適合我心意的具體安排。壹種可能是她不知道怎麽安排,另壹種可能是她沒看到我。所以,行動起來,自己動手做事。但是做好事,莫問的未來。
案例1:總覺得父母給了我很多。雖然小時候家裏並不富裕,破財,但從來沒有讓我擔心過。外面有些不好的人和事,我從來不擔心。感覺父母就像壹把傘,壹直讓我好好成長,從來不讓不好的事情影響我。
案例二:我很慶幸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的父母是我學習的老師。我父親喜歡閱讀。我從小就讀過很多書,我媽也給我買過很多書。所以,書壹直是我的夥伴。雖然我有壹個毛病,就是喜歡買書,看書少,但是現在我也在慢慢改變,從書裏得到很多滿足感和成就感。坦白說,在物質上比同行差很多,但在物質上並沒有很深的匱乏感和焦慮感。我覺得這和相對的精神充實有關。
案例三:目前我並不覺得父母什麽都沒給我。說實話,我確實覺得父母給了我很多,但是我沒有繼承好。比如我父親對讀書的熱愛,對研究的執著,責任心,我母親的節儉,樂觀,大度,都比現在好很多。
案例1:我有壹個信念,我太老了。後來發現這個信念有問題,是給自己找的借口,是不努力不上進的借口。這個年齡,如果和90年代出生的人比,是大了壹點,但如果和五六十歲的人比,還是很年輕的。如果妳改變了這種認為自己老了的信念,妳的行為也會改變,妳的行為會更年輕。
案例二:我壹直有壹個信念,我很傻。因為小時候我爸爸幫我做物理題。他認為這很簡單,但我不明白。他罵我傻,其他的我就不記得了。只要記得我父親說我愚蠢。所以我現在遇到壹個問題,如果有點難,我就會想,我笨,我肯定學不會,最後真的學不會。因為覺得自己很蠢,所以減少了進壹步的努力,給自己找了壹個很爛的借口。不管妳傻不傻,多五分鐘,多壹點努力,很多事情妳都可以自己做好。
案例三:因為以前做事虎頭蛇尾,現在覺得堅持不下去,堅持下去。我還沒開始做事,就已經預測到自己會失敗。我覺得我這樣的心態是達不到目的的。
當我有這樣的想法時,我會告訴自己,我可以,以前的失敗,以後還會重復。只要把握好自己的行動,就會有好的結果。
案例1:不記得什麽時候第壹次知道改變的方向是向內,但我還記得那種感覺。因為我知道改變的方向是內在的,所以我感覺舒服多了。本來我會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改變,但是別人不改變,我就覺得很難受。在我明白我必須改變自己之後,我專註於自己,但我感覺舒服多了。
孩子不到壹歲的時候,婆婆來找我幫我帶孩子。這次經歷並不愉快。每個人對照顧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有許多矛盾。孩子也拉肚子很久了,臉色蠟黃。那段時間很痛苦,老婆站在他媽那邊,不顧我的感受。那時候開始接觸弟子規,然後接觸佛教和傳統文化。我承認家庭秩序的聲明。作為晚輩,我沒有資格問長輩。我要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這些內容救了我。如果還是從婆婆那裏找出路,我相信是不可能的。她不能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向內尋找方法。
案例二:我相信情境是由心生的。周圍的人怎麽對待我,我得到的都是我自己的映射。所以如果我想讓別人對我好,我就想得到更多。我能做的就是對別人好,讓別人得到更多。然後,我所做的壹切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所以我會不斷的向內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相信我的世界會更好。
案例三:雖然工作多年,但回想之前的工作經歷,和同事、領導有很多矛盾。反思後發現,很多時候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容易著急,容易溝通不分方式方法,造成矛盾,事後後悔。我現在好多了,因為我變了。遇到事情不用急著表達。然後我就在想這個東西是什麽樣子的。有必要這麽在意嗎?我必須確定妳是錯的,我是對的。如果不是原則問題,沒必要太認真。
案例1:在社會上,我們都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資源。出了問題,我們應該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孩子小的時候,我愛生病。每次孩子生病,我都會對愛人發脾氣,抱怨他沒有照顧好孩子。當我把責任推了出去,我覺得輕松多了。但是,我要照顧好自己,看看能不能更好的照顧孩子。
案例二:剛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壹直有壹個信念,就是想遇到壹個偉大的直屬領導,能帶著我,教我如何更好的工作。但事實上,公司聘用我是因為我想做好我的工作,我沒有義務教我如何做得更好。如果我想變得更好,我應該尋找其他資源,並學習如何更好地工作。這就是我要對自己的工作負100%的責任。
案例三:我媽跟我說了我奶奶跟她說的話:“別人對妳不好,別人對妳好,妳要感恩。”這句話,我會時不時想壹想,很多事情就過去了。別人沒有義務對自己好。如果他們對自己好,就應該感恩。不把別人對自己的好當成理所當然,就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