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1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找出原因。

中國1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找出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成功地走出了壹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7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77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78的5.92倍。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資料,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從65438到0997排名世界第七,居發展中國家之首。

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從1979到1997,GDP年均增長9.8%,遠快於改革開放前26年的年均6.1%。特別是有兩個高速增長的好時期:1982-1988,年均增長11.4%;1991—1997,年均漲幅11.2%。中國不僅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而且增強了經濟穩定性。國民經濟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開始走上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

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中國的糧食、棉花、油菜籽、肉類、煤炭、化纖、紗線、布料、服裝、水泥、電視機、數字程控交換機和鋼鐵產量居世界第壹,發電量和農用化肥產量居第二。國家儲備大幅增加。糧食儲備遠超歷史最高水平,外匯儲備已居世界第二。

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

農業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1978年糧食總產量只有6095億斤,在北方大面積幹旱的情況下,1997年仍達到9850億斤。如果以6543.8+000億斤為壹個臺階,可以說連續躍上了四個臺階。目前人均糧食占有量接近800斤,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籽、肉類、蛋類和水果也大幅增長。1997年棉花產量430萬噸,比1978年增產近1倍。石油21.5萬噸,增長3.1.2倍;肉類5354萬噸,增長5.25倍;水產品35665438+10萬噸,增長6.65倍;水果5045萬噸,增長6.68倍。肉、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分別達到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96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達到4377元,比1978年增長1.97倍,年均增長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60元。從1997,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90元,比1978增長4.8倍,年均增長9.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目前城鎮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8.6%,比1980下降了8.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占56.3%,比11978低了1.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加。該鎮實行五天工作制。我國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越來越多的居民進入小康社會。

短缺經濟悄然逝去。

商品供應短缺基本消失,市場供求關系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工業消費品供給充足,人均擁有量大幅提升。在這20年裏,紡織產品成倍增長,人均擁有量大幅增加。家用電器發展迅速。彩電由3800臺增加到2643萬臺,家用冰箱由2.8萬臺增加到986萬臺。為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空調、錄像機、VCD機、鋼琴、音響、電腦和汽車的數量迅速增加,質量不斷提高。

主要生產資料供應緊張的局面有所改變,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997年,鋼達到10757萬噸,比1978年增加2.38倍;水泥565438+億噸,增長6.8倍;硫酸1946萬噸,增長1.9倍;純堿703萬噸,增長4.3倍;汽車1.59萬輛,增長9.7倍。隨著產量的增加,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價格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

中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以行政分配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被摒棄,市場機制在我國生產、流通等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

改革開放前,我們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目前,農產品生產指令性計劃已全部取消,國家僅對九大類農產品生產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的工業產品只有12種,而且只生產了壹部分,僅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1%,比改革前下降了90%。95%以上產品的生產是由生產者根據市場供求決定的。

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基本建立。目前,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市場調節價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達92.5%;在生產資料總銷售收入中,市場調節價占81.1%;在農副產品收購總量中,市場調節價占79%。

對外經濟活動基本上是按照國際市場規則進行的。

“瓶頸”制約明顯緩解。

長期以來,能源、交通、郵電通信發展滯後,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瓶頸”。改革開放後,我們堅持優先發展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促進了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能源工業的快速發展,供應緊張的局面已基本消除。從1978到1997,能源生產總量從6.3億噸標準煤增加到1.34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產量由6.2億噸增加到6543.8+0.3.9億噸。全年發電量從2566億千瓦時增加到1132億千瓦時。從1988開始,10年每年都有大中型發電機組投入運行。目前,除少數地區外,電力供應基本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各種運輸方式全面發展,運輸結構在競爭中不斷完善。在過去的20年裏,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營業裏程由4.86萬公裏提高到6.49萬公裏,電氣化線路裏程和內燃機車牽引線路裏程占比由15.6%提高到70%,貨物周轉量由5345億噸公裏提高到1309.8億噸公裏,旅客周轉量由1093億人公裏提高到3522億人公裏。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發展迅速。公裏距離從89萬公裏增加到1,21,000公裏。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建設進度不斷加快,達到4735公裏。公路貨運周轉量從274億噸公裏增加到516.8億噸公裏,客運周轉量從52654.38+0億人公裏增加到518.8億人公裏,占全社會客運周轉量的54%,已遠超鐵路。1978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只有2億噸,1997年增加到8.8億噸,翻了兩番。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由3779億噸公裏增加到19352億噸公裏,旅客周轉量由10100萬人公裏增加到153萬人公裏。1978年,中國民航使用的機場只有34個,大部分都是軍民兩用。到1997年,民用航班機場達到142個,民用運輸飛機從不足80架增加到485架,民航線路裏程從15萬公裏增加到142萬公裏。

郵電通信業突飛猛進,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郵電通信是基礎設施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領域。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增加到1997年的12億元,公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由405萬門增加到11097萬門,增長了26倍。中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電話網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電話普及率從1980的每百人0.43部提高到1997的8.1部,其中城市為26.1部。數字程控交換機、光纖通信、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移動通信等先進技術和設備得到廣泛應用。建成了京杭廣、西蘭烏、京沈哈、京滬銀蘭、杭福貴成、蘭西拉等幹線光纜。1997年長途光纜總長度達到156000微微公裏。移動通信已成為世界上最廣泛的移動電話網絡之壹,擁有1323萬用戶。初步形成了以公用通信網為主體,專用通信網為補充,多種通信手段相結合,通達全國,連接世界的現代通信網絡。

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

從經濟特區的建立和沿海城市的開放到沿海經濟區的開放,推動了全國的對外開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上海浦東和沿江、沿邊、交通幹線的開放,內陸地區的開放程度顯著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經濟貿易取得巨大成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

逐步推進區域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中探索並實施了分步推進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支持東部地區快速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

東部地區依托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經濟基礎,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1979到1997,東部沿海12省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0.85%,高於同期全國平均增速0.87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壹批代表經濟發展方向、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在鼓勵東部地區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央政府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發揮自身優勢,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投資,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橫向合作和對口支援,緩解了東部地區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的矛盾,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到1997年末,中國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5000萬人左右。

科教興國取得顯著成就

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推進教育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各級各類教育發展迅速。

科技進步取得重大成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六五”以來,* * *組織了近300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壹批重要科研成果。中國自主研制的長征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設計建造的第壹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已達到商業運行水平,相關技術和設備已進入國際市場。鐵路重載運輸和準高速技術產業化取得進展,有效提升了運輸能力。高速光纖通信系統和大型程控交換設備的研制成功,為實現我國通信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本掌握了2000萬噸露天礦、60萬千瓦大型火電機組、50萬伏交流輸變電、大乙烯、大化肥、寶鋼二期等成套技術設備或部分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重離子加速器、核聚變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等重大科學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為文化建設註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末,全國公共圖書館2690個,比1978增加1.15倍。廣播電臺1244個,增加12.4倍;電視臺880個,增長26.5倍。出版物的規模和種類已躍居世界前列。1997出版國家級和省級報紙193億份,比1978增加65.2億份;各類雜誌25億冊,同比增加654.38+0.74億冊;圖書765438+億冊,增加33.3億冊。衛生事業發展出現新局面,中醫藥事業得到繼承和發展。1997年末,全國醫院床位總數達到2160000張,增加1978張。疾病防治取得顯著成績。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從20世紀70年代的7061/65438+萬下降到1.97年的201.66/65438+萬,婦幼保健狀況明顯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體育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在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動下,群眾體育開始普及。競技體育成績顯著。1997年,中國運動員獲得1097個世界冠軍,創造並超過720項世界紀錄。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外匯收入從1997達到12074億美元,在世界旅遊業中的排名從41上升到9位。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全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由1978年的19.28‰和12.00‰下降到16.57‰和10.06‰。人口的城鄉構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水平從1978的17.92%上升到1997的29.92%。勞動就業規模迅速擴大。1997年,我國從業人員達到6.96億人,比1978年增加2.9448億人,平均每年新增就業1550萬人。社會保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到1997年末,城鎮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8770萬人,占全部城鎮企業職工總數的84%,參加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13萬人,參加醫療費用統籌的退休人員103萬人。330多個城市和204個縣建立並實施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環境保護取得進展,初步遏制了主要工業汙染物的快速增長。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邁上新臺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初步總結有五點:壹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第三,堅持市場化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第四,堅持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第五,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證。

展望下壹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壹番,使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發展有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但也有嚴峻的挑戰和問題。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努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

  • 上一篇: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小作坊餐館食品攤販管理條例
  • 下一篇:敏捷制造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