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文化之旅》,讀了余的這些散文,感觸頗深。他的每壹篇文章都給了我心靈的洗禮,很震撼,但我最喜歡的是他的文章《廢墟》,深深影響了我的思想。在壹個大量的人認為正直就是美好的時代。他提出了壹個可以說是另壹種的想法——廢墟也是壹種美,或許綠葉象征著期待,但誰又能否認,飄落的秋葉不是生命的輪回,不是另壹個新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卻被賦予了其他美好的東西,不是嗎?
圓明園曾經代表著皇家的高貴地位和無盡的財富,而現在當我們回首過去,我們看到了什麽?這是壹個破爛不堪的場景,我們很難想象它曾經擁有的日子。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就有人站出來否定,因為就算修復了,又能怎麽樣呢?過去遭受屈辱的歷史可以消失在歷史記載中嗎?答案當然不是。殘缺的圓明園,壹種廢墟般的存在,也是壹種美,壹種另類的美,因為這種殘缺廢墟的存在,讓我們更加銘記歷史的慘痛教訓和悲劇。廢墟是壹種美,殘酷而真實。不會因為不完整而被世界拋棄。相反,人們只會更加記住它,它會永遠珍藏在內心最深處的角落。
在文化之旅中,我能感受到余深厚的寫作功底。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傑出的人才。他的文章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的,但卻是最打動我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很多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真實想法。看完這本書,我深受感動。簡單的文字是我的想法。
讀了余的這些散文,我深有感觸。他的每壹篇文章都給了我壹次心靈的洗禮,很震撼,但我最喜歡的是他的>;這篇文章,裏面的文字深深的影響了我的思想,在壹個大多數人都認為正直是美的時代。他提出了壹個可以說是另壹種的想法——廢墟也是壹種美,也許綠葉象征著希望,但誰又能否認飄落的秋葉不是生命的輪回,不是另壹個新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卻被賦予了其他美好的東西,不是嗎?
圓明園曾經代表著皇家的高貴地位和無盡的財富,但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到了什麽?這是壹個殘破破爛爛的場景,我們很難想象它曾經擁有的我們生活的日子。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就有人站出來否定,因為就算修復了又能怎麽樣呢?曾經遭受的屈辱歷史可以消失在歷史記載中嗎?答案當然不是。殘缺的圓明園,壹種廢墟般的存在,也是壹種美,壹種另類的美,因為這種殘缺廢墟的存在,讓我們更加銘記歷史的慘痛教訓和悲劇。廢墟是壹種美,殘酷而真實。不會因為不完整而被世界拋棄。相反,人們只會更加記住它,它會永遠珍藏在內心最深處的角落。
我能在文化之旅中感受到余深厚的寫作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多傑出的人才。他的文章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的,但卻是最打動我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很多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真實想法。看完這本書,我深受感動。簡單的文字是我的想法。
關於文化之旅的思考3自從余先生遊歷世界各地,以小說的視角寫了《文化之旅》這本書之後,引起了全國各地的人去旅遊的熱潮,卻壹直沒有出第二本《文化之旅》。
為什麽?
我開始思考余先生看世界的態度和角度。余創作的歷史不是抽象的。他試圖與歷史對話,在自己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筆和獨特的感情。他厭倦了虛偽的官場,就像東晉的陶淵明。他想離開辦公桌,換上壹套旅行服裝。他不是像普通人壹樣為了放松、好奇、開闊眼界而旅行,而是為了“尋找壹所延續千年的人格學校。”
正是因為這種意圖,他更接近世界文化,他的“艱難之旅”不像壹次艱難的旅行,而是壹場人文、自然和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沒有太多的花言巧語,卻有很多睿智的話語和膾炙人口的故事。余先生並沒有對景點進行具體的描繪,而是用筆壹轉,描繪出壹幅幅豐富而深邃的人文畫卷,緊接著是壹段段直截了當的詠嘆,再以四面八方的氣勢,寫出了對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各種遐想和議論。它詮釋了歷史的蒼涼和黃河文化在大漠中的興衰,以全新的姿態評價和思考人生和未來。
作者作為壹個文化人,站在時代的角度,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作為壹個普通人,我們能否從這個獨特而合適的角度去觀察和審視這個世界?如果做到了,先生的痕跡和腳印不會留在我們身後吧?
也許於先生是從壹個和我們壹樣的普通人慢慢走過來的,有著不同的視野和角度,漸行漸遠,但他最終還是走出了他的“文化之旅”
看完《文化之旅》,感覺4天寒夜臺風來,霜降墻角。這種歷史風格,既不傲慢,也不冷清。壹切都在沈默中淡然,在看似平靜中蒼涼。隨著余先生的腳步,我寫得越多,學得越好。不知道天壹閣好不好。
文化的命運交織在壹起。妳還記得壹個叫範欽的書生,他讓妳富足,讓妳滿身墨香。那壹刻,妳擁有了生命,壹股來自靈魂深處的生命氣息,無休止地跳躍著。也許,這就是書的力量,千古不朽,用看似無情的文字告訴妳世間無數的委屈和魅力。即使世界上所有的氣味都隨風而逝,但文字仍然可以永遠留在世界上,流傳千古。
但水火無情,脆弱的文明被風卷走,支離破碎,散落壹地,就像余老師在書中哭訴的那樣:“上帝啊,可憐可憐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吧!”
妳只是單壹的,模糊的看著遠方,似乎在等待,等待妳的主人,等待妳失去的記憶和傳承了幾百年的痕跡。妳默默的記得壹切,仿佛那時的妳才是真正的妳,最美的妳。壹代文化良心正在被喚醒,思考妳存在的真正意義。
妳好像在哭。
天壹閣!
歷史的苦澀,伴隨著淚水,在妳空蕩蕩的閣樓裏徘徊。時間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這裏充滿了屈辱和掙紮,這裏充滿了悲傷和悲哀。這個地方最終憑借其歷經數百年的魅力得以保存。我們來問問妳存在的證據是什麽?也許妳存在的證據就在歷史的長河裏,就在那些已經消失的書籍裏,就在範家世世代代充滿希望的眼神裏。輕輕地踏上妳飽經風霜的樓梯。不知道妳天壹閣會不會想到那個叫範欽的書生?
讓妳的思緒在風雨中飛翔!也許這就是妳此生的解脫。
因為妳早已忘記了歷史沈澱的悲傷。
關於文化之旅的思考5第壹次看到文化之旅的封面時,我想,為什麽“旅遊”在“文化”裏?苦呢?帶著這個問題,我打開書,慢慢讀。
看完另外三章《道觀塔》《莫高窯》《陽光雪》,我真的看不下去了。真的是文化之旅。余先生通過寫景點,在黑暗中寫出了壹些不公平的史實。我以為他寫的是風景,他寫的是社會的失敗。這個很有意思,但是密不可分的散文帶給我的卻是“迷茫”。看完壹個小章節,如果不回頭再看壹遍,真的覺得鏡子是空的;我確實看了,但是看不懂,也記不住...沒有,至少我記住了散文中風景描寫的美。
第壹篇是《道觀塔》。我以為是關於“塔”的,但本質上是關於那個塔上有光的歷史事件。乍壹看,跑題了,但本質上不是。
整本書寫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刻足跡的地方。裏面的景觀不完全是自然景觀,是壹種“人文景觀”。這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長久魅力。於先生所到之處,總有壹種沈重的歷史壓力。站在古人壹定站過的地方,看著祖先的眼睛很少變化的自然景觀,會是壹種怎樣的心情?或許,只有看過這本書的人才會懂吧!
這本書的讀者就像在山川之間跋涉,不時穿插著對生活的回憶,而這種回憶已經滲透到了書中的文字裏。看了幾章,我想:歷史本身不會否認,所有現實生活的記憶都會給它增添旋律和趣味。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各種不可能,在時間的坐標上給大家壹個清醒的點是令人沮喪的。引用書中的壹句話: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成才的英雄氣概,是建立在他們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的前提下的。壹旦他們意識到這壹點,他們的英雄氣概也消失了很大壹部分。
什麽是“艱苦的旅程”?那就是看清妳在歷史上的心路歷程!
《文化之旅》反思6“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深深足跡的地方,這說明我心中的景觀並不完全是自然景觀,而是壹種‘人文景觀’。”余先生在《文化之旅》中總是這樣說。同樣,這也是他為什麽要寫自己遊遍了山山水水,體驗了我們國家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的經歷。是的,余先生認為,人不容易壹直看文化,或者被文明淹沒,而要在自己的經歷中深刻細膩地欣賞文化。
於是,那壹年,余先生開始了他燒水洗澡、煮飯充饑、裁布做衣服、臥榻休息的“艱苦旅程”。壹個人旅行,沒有陪伴,沒有辦法。“壹葉扁舟過滄海”,但沒有李白的輕舟,連陸遊的毛驢都顧不上。
我和余先生壹起看了都江堰的“文化之旅”。
書中還寫道:“萬裏長城盡人皆知。其實仔細想想,比萬裏長城還精彩。”如果沒有都江堰,怎麽會有天府之國,秦朝怎麽會統壹天下?有了它,抗日戰爭的中國有了壹個相對穩定的後方。至於為什麽說都江堰“防震”,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導致成都附近建築倒塌,只有都江堰沒有嚴重受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築之壹。
同時,我們還欣賞了敦煌的莫高窟。公元366年,壹個和尚開始在敦煌東南鳴沙山東麓的懸崖上挖掘洞穴。後來幾代人繼續挖掘,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後來,石窟雕塑藝術融入了日益濃重的中國世俗文明,甚至成為了壹塊塊堅硬的石頭雕刻的歷史。
《文化之旅》涉及許多文化遺址,是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文化之旅》看久了,心裏感慨良多,但我真的不會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說,我喜歡把雜亂的想法拼湊起來。我喜歡感覺,但不喜歡太做作或者漫無目的的寫東西。那是枯萎的。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到中國,首先想到的是長城,這是壹項巨大的工程。歷經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版圖上。從遠處看,這個苦難的民族已經用人力在荒山大漠之間築起了萬裏屏障,所以我們不能忽視他的軍事作用和人類意誌力的表現。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覺得它賦予了歷史,賦予了深深的民族感。
但說起都江堰,這是秦始皇建長城後幾十年才完成的水利工程,雖然它的氣勢遠沒有長城那麽浩大,但它千百年來穩穩地為四川人民服務,滋養了這片沃土,造福了人類,遠遠超過了長城。也是因為都江堰,諸葛亮和劉備才輝煌。只有張飛、關雲長和趙子龍勇敢善戰。還有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他第壹次來都江堰看水利工程時的情景,當他帶著這樣的心情稱贊都江堰時,我哭了,真的哭了。我想我只能寫到這了,感動之余無所思,不知如何形容,但我理解作者作為當代中國文人,對當下社會的擔憂。不,很難追求中國真正的文化行為。我也被作者用來描述歷史遺跡的詞語所感動和驚訝。如此平淡卻不失大氣。我真的不會寫。
看完《文化之旅》8,之前壹直在看壹些外國名著。壹個同學看完之後嘲諷我說為什麽國內沒看那麽多優秀的作品,然後把這本書給了我。
自從上次看完《地壇》,我就愛上了讀散文的享受。今晚還和朋友開玩笑說要尊重文字,先洗澡換衣服再看。雖然我是在開玩笑,但我真的需要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不受雜念的幹擾,以免褻瀆了這個神聖的詞。
剛看前面部分的時候,很難理解為什麽標題叫“文化之旅”,但是當文章涉及到文革的時候,就沈重了,旅程被看到了。於先生壹生艱辛,修行修心。即使在被誹謗的時候,他也不忘反省自己,在得出自己沒有過錯的結論時,他也無意爭辯。對他來說,與其浪費時間爭論,還不如寫壹篇文章。他那種“工作壹輩子”的態度令人驚嘆,他那種無欲無求、不爭不吵的選擇令人欽佩。
余先生不僅在空間上向我們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時間上也追求優秀的文化和文人。南遊北方,穿越古今,都江堰的贊美,莫高窟的感受,杭城的剖析,顧寧寶塔的風霜,日升昌的興衰,天壹閣的沒落...每壹個地方都有歷史文化的沈澱,俞老師也用手中的紙筆把文化之火傳遞給了我們。
歷史厚重,值得反復琢磨。文化悠久,需要傳承。這本傳承文化之火的書,值得細細品味。看了壹遍,必然難以深入理解。希望以後再讀的時候能有新的體驗。
文化之旅隨想9我第壹次了解余的時候,還只是上壹年級,偶爾在《中文新世界》上看到他的名字。此刻,我正在品味他在《旅人無邊》和《文化之旅》中的文章...
《文化之旅》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化、外國禮貌盛興及其衰落的故事。於繪聲繪色地告訴他們。他走遍世界,寫下自己所有的感受,於是有了這本書。書中的“苦”不是身體上的困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禮遇所經歷的風霜雨雪,所經歷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書的主題是以物為依托,尋求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真諦。作者用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壹系列恐怖、瑰麗、淒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元?他曾經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到甘肅當了道士。幾經波折,不幸成為莫高窟的所在地,主宰了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收外國冒險家的錢很少,讓他們運走無數箱敦煌文物。“會飛”的古代壁畫是王元的?石灰白:“這是幹凈的。”陽關古遺址蒼涼荒涼,壹望無際的古戰場屍骨遍地...
我深感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的很耀眼,只是過去很多人沒有重視,中國的偉大作品白白浪費了。我真想回去告訴那些人,“求妳了,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珍品!”但在他們眼裏,這些東西壹文不值,再大的發泄,也是壹堆空氣,換來的是壹臉的茫然...
看完《文化之旅》10,這個《文化之旅》在我家已經很久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讓媽媽給我買書,她幫我選擇了這次“文化之旅”。
那時,我還不知道余,也看不懂這本書。我只是說說看完之後的感受,和書關系不大。因為覺得內容不太通俗有趣,就放在壹邊,用了六年。
在六年的時間裏,我也嘗試過讀書,但是半途而廢了。
今年夏天,我在整理書櫃的時候,發現已經送了,又打開了。我慢慢被書中的歷史和遊記吸引住了。從莫高窟中華民族遺失的寶藏到天壹閣唯壹的圖書館,從沙園隱泉到洞庭壹角,從烏江舟到牌坊。
作者所到之處,似乎都有那麽多中國歷史。有時我希望我能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每當我到壹個地方,我都能想起過去的故事,想起這裏的老朋友對我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壹起從中國的西北到南方旅行。偶爾作者會停下來寫臘梅或者自己的圖書館,或者在每個安靜的雨夜想起,詩意盎然。
但作者始終沒有忘記,真正的風景不僅僅是風景,而且,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我所到之處,總有壹種沈重的歷史壓力籠罩著我的全身,我無法擺脫。這就是中國歷法在史文華長久以來的魅力和對我的長期影響。
是的,我看見了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西方天空陰沈的夕陽下。在羅池寺,我見到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到了愚笨而睿智,笨拙而靈動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到了艷麗而蒼白的蘇東坡。
我壹直在想,為什麽叫文化之旅?慢慢的,我明白了,苦澀的旅途是在歷史的重壓之下,煎熬著歷史的流逝,煎熬著古人的遙遠,煎熬著文人的敏感。
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作者有了壹點了解,也讀了中華民族的歷史。
看完《文化之旅》,感覺11道觀寶塔,負責敦煌文物。它的主人原來是的那個王。他把那些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都賣給了外國人。我實在想不通:壹個聖地怎麽會被這麽壹個無知的人打理!
跟隨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和輝煌。但是這個王把這些經書廉價賣給外國人。這就是本質!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和火燒圓明園有什麽區別?不,是壹樣的。我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了。所以: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劫案。但是現在我們的專家考古學家要去外國看看我們在中國的古董並研究它們。拿著膠片,用擴大器研究。多可惜啊!妳不能只怪他。當時中國很多人沒文化,不懂事。如果妳是別人,妳可能沒有王好!
看了他的簡介,我就更疑惑了。當時也不是沒有野心勃勃的人。為什麽清廷如此輕視壹個文化寶庫?他曾經給清廷寫過壹封信。為什麽那些官員不能保護它?就算治不好國家,妳連這點微小的小事都做不了嗎?多麽自私!
看完托斯卡納塔,我心裏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的行為感到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竊取感到悲哀。唉!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讓它真正富強起來,找回我們失去的壹切!
看完《文化之旅》12第壹次看到《文化之旅》的目錄時,我以為這是壹種遊記,但莫名其妙地在這些山山水水間遊蕩,怎麽能稱之為“壹次艱辛的旅程”呢?看完才知道,書上的腳印,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腳印的地方。這些景觀不完全是自然景觀,而是“人文景觀”。
我跟隨於的腳步從西北的敦煌出發,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峽、天柱山、天壹閣,最後到了東南亞日軍埋葬的墓地。面對成堆的文化斷壁殘垣,我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心情不僅沈重,還有冰冷、悲傷、沈默和憤慨。我們古老文明幾千年的浩瀚文化,經歷了那麽多滄桑和悲涼!讀這本書,我不僅收獲了很多歷史文化知識,還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壹起思考,壹起感受。因此,余的文化散文不再是瀟灑飄逸的傳統散文,而是飽含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沈思。
還記得我第壹次看道觀塔的時候,這麽大的中國,有多少卷經書保存不下來?比起被壹大堆官員糟蹋的場景,我有時候甚至想說:我寧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終究不是很舒服。被我攔下的車隊該何去何從?這裏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它停在沙漠裏哭泣。“看完這個,我想像作者壹樣大喊壹聲:“我討厭!“我恨無知貪婪的王道人為了幾個銀元就把國寶送了。我討厭清朝官員如此短視,他們沒有歷史和文化責任感。我恨外國冒險家用童話掠奪中國,我恨自己不能早幾百年出生。我恨就算早出生幾百年,也只能在沙漠裏哭。擦幹我的眼淚,我知道我們今天出生,肩負著對祖國文化的歷史責任。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根,又或許是想告訴我們他被歷史所肩負的責任,正如《風雨天閣》的結局所言:“妳在嗎?妳是哪壹代中國學者?”我也在問自己。
文化之旅的思考1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到處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的文化是太平洋,那麽余就是壹個航海家,而我只能勉強算是他的小跟隨者。
壹路走來,於帶領我走遍全國,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思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陳景潤不同,他的探索之旅是飛翔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江南到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在第壹站,我們來到了托斯卡納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了;經過仔細探索,我意識到它有很大的神秘,但也是壹種恥辱。道塔本是壹個普普通通的佛門場所,但當道士王挖了壹個長生洞後,它就不普通了。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愛的“公主”。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中國古文物在諂媚的官場中被利用,其清白逐漸被抹黑。更糟糕的是,外國友人不禮貌,王道士傻笑,中國古代文物壹車壹車安全運出境,王道士問候外國友人。唉!心碎!經歷了這樣壹段尷尬的旅程,我想得更多,收獲也更多。
我們再坐船去三峽,離開道觀塔去找李白和劉備。也許正是為了這兩條幹流,三峽等在日夜奮戰。現在,隨著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成,中國人民逐漸滿足了自己的能源需求,這壹切都歸功於三峽。無論如何,三峽蘊含著無窮的能量和智慧。
旅行不是太辛苦,只是思想上有點起伏。對文化的追求和探索是無止境的,因為生活也是壹個無止境的邊界。就像智者說的,“妳有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妳花了多少錢。”同樣,妳的頭腦有多聰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妳有多少有意義的想法。好點子多了,人就有錢了。
無論是春秋,還是悲喜,最後都要閉上眼睛,回歸歷史的冷漠和理性的嚴厲。
《文化之旅》看了很久,感觸很多,但我真的不會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說,我喜歡把混亂的想法拼湊起來。我喜歡感覺,但不喜歡太做作或者漫無目的的寫東西。那是枯萎的。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到中國,首先想到的是長城,這是壹項巨大的工程。歷經無數朝代,它依然屹立在地球的地圖上。從遠處看,這個苦難民族用人力在荒山大漠之間築起了萬裏屏障,我們不能忽視它的軍事作用和人類意誌力的表現。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覺得它賦予了歷史,賦予了深深的民族感。
但說起都江堰,這是秦始皇建長城後幾十年才完成的水利工程,雖然它的氣勢遠不及長城,但它千百年來穩穩地為四川人民服務,滋養了這片沃土,造福了人類,遠遠超過了長城。也是因為都江堰,才誕生了諸葛亮和劉備。只有張飛、關雲長和趙子龍勇敢善戰。還有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他第壹次來都江堰看水利工程時的情景,當他帶著這樣的心情稱贊都江堰時,我哭了,真的哭了。我想我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沒有思想,也不知道怎麽形容。但我理解作者作為壹個當代中國文人,對當下社會的擔憂。不,很難追求中國真正的文化行為。我也被作者用來描述歷史遺跡的詞語所感動和驚訝。如此平淡卻不失大氣。我真的寫不下去了。
文化之旅的反思15因為我仰望於。
我走近余是因為的“文化之旅”。
還記得年少輕狂,懵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他的名字和作品。書架很高,我不屑地走過。沒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很多敬畏。那個我不敢期待的高度,漸漸成了我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許就是這種感覺讓我和他更親近。
他有很多頭銜和頭銜,有很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裏,他只是壹個漂泊的過客。
歷史和現實是有距離的。正是這種距離,隔開了沈澱在祖國山河中的文化層,於是在美麗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誰在遊遍名山大川之後發現了其中的深刻內涵?
但是,終於有壹個人,願意在旅行的時候,帶著厚重的文化,堅守著埋藏在山河裏的歷史,投入到艱辛的旅途中。他在山川之間捕捉到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發掘人格之美,於是山川活了,歷史活了:蘇小小和白蛇走出西湖,李冰默默站在都江堰邊。天心閣的風雨搖曳著歷經災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美景蒸騰著千百年未雕零的生命。廣陵散的回響來自歷史的深處,迷人而遼闊的洞庭湖神秘而遼闊...
讀余就像沿著涓涓細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起源。
讀余,猶如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瀏覽歷史的畫卷。
讀余,猶如與隱士對話,在茶香中體味歷史文化的厚重。
讀余,妳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歷史,貼近文化,心靈是寧靜的,世界是寧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