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永樂大典包含什麽?妳存了多少錢?

永樂大典包含什麽?妳存了多少錢?

它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由2000多名學者在清朝永樂年間用5年時間完成。壹萬多卷,驚人的3.7億字。估計壹個人可能永遠讀不完。《永樂大典》到底包含了什麽?因為百科全書當然包含了所有的內容,對我們了解古代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0755年到79000年保存下來的並不多。大部分被毀或流散海外。

先說《永樂大典》的原件和復印件。

由王子堯和明朝皇帝任命的翰林學士主持。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永樂六年完成。3000多人參與編輯、抄寫、標記,編纂了七八千種古今圖書,包括經典、史書、書、集、釋、道經等。至永樂六年冬,目錄六十卷,正文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壹萬壹千零九十五卷。總字數約3.7億字,定名為《永樂大典》。

是在南京寫的,但是寫完之後只出了壹本書。永樂十九年朱迪遷都時,編者陳迅奉命從文遠博物館***100櫃藏品中挑選壹件,將原《永樂大典》運回北京皇宮。到北京,文樓店。剩下的100櫃書暫時存放在左順門北畫廊。鄭桐六年建文遠館,左舜門北廊的書籍運入館內,《永樂大典》仍存放在文樓。正統十四年,南京文遠館失火,館內所有手稿和其他書籍均被焚毀。從此永樂大典成了孤兒。

因為種種原因,從寫出來就被束之高閣。記載:“騎馬的確實很多,但我沒時間去找,也沒聽說過誰有短讀書展。”明朝277年有16個皇帝。這壹時期,除了明孝宗為了活過百歲,將《永樂大典》和《金匱要略》錄到太醫院外,只有明世宗“用韻搜,不過壹兩例缺席”。

嘉靖三十六年,北京宮失火,奉天門、三大殿被燒毀。世宗怕傷及附近的文樓,下令將“大典”全部趕出。為了防止意外,他還決定重新錄制壹份。這件事擱置了幾年,到了嘉靖四十壹年秋,招收了109書畫生,臨摹繪畫正式開始。重錄前,世宗和內閣大臣徐階經過仔細研究,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抄錄員早進晚出,登記領取大典,照原樣完整復制,做到內容逐字逐句,格式壹模壹樣。散葉每天都被復制,並且不允許被修改或租借。這樣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貌。

至朱厚死於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復錄工作尚未完成,歷時五年,至隆慶元年四月。

明朝以後才發現原來的永樂已經不存在了。原件去哪了?後人的猜測主要有以下不同看法:

第壹,據說明朝世宗皇帝葬在永陵。因為明朝皇帝中,只有孝宗和世宗念大禮。世宗熱愛包書,所以原件很可能葬在永陵。明朝愛書的人很多。上世紀山東發掘黃魯王朱譚墓時,就有《大典》之類的書。明永陵更壯觀。

第二,有研究認為她躲在黃石的壹堵墻後面。著名歷史學家、山東大學教授王等人認為,建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的故宮,墻體奇特,東西墻厚3.5米,南北墻厚6.1米,在建築上十分罕見。原作可能藏在黃石收藏館的墻上。

第三,郭沫若等師禮在明朝滅亡之際,破壞了有誌的郭健——子堅文憑的人才庫,認為原著在明末已被焚毀。更準確地說,原作是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燒毀的。叛軍占領北京42天後被迫撤離。當他們撤退時,他們放火燒宮殿建築。

第四,毀於清朝壹場大火。據《大典》記載,《夜活編補遺》手稿由黃士毅移至翰林院。當王祖在國子監看到它時,他猜到了原作“因為他知道它仍然在清宮裏,古墨可以看到它。”到清末,苗孫權不僅繼承了這壹理論,而且進壹步發展了這壹理論:“嘉慶二年,幹青宮發生火災,原件被燒毀。”壹些學者指出這是毫無根據的。由於乾隆清理了宮中的書籍,所有的珍本書籍都集中在幹青宮旁邊的昭仁殿。但是大典有壹萬多份。比如在清宮裏很容易找到真跡,但在大典年間沒有記載,證明當時清宮裏並沒有藏著真跡。

我們目前看到的盛典,是嘉靖年間復制的。原件在哪裏?是否還在天地間,因為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不妨寄壹線希望,希望有壹天能再見到她。

第二個問題:我想讓妳知道大典的文案。

《永樂大典》的副本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戰亂、盜竊等。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大典》僅散見於海內外的就有400本左右。如果繼續尋找,不排除世界上有新的發現。

由於《黃步潛集詩史》抄本被重錄為原作,原作已不存在,下面介紹抄本的版本:

載體材料

紙:大禮是用桑皮和構皮做的。那時候在北方習慣叫白棉紙。它被稱為“棉紙”,因為它的縱向條紋像棉絲壹樣斷裂。這種紙在嘉靖前後大量生產。紙張潔白有彈性,是印刷書籍的好選擇。藏書家俗稱“白棉紙書”。0.12毫米厚的白色棉紙。

墨:徽州墨是明代最著名的墨,產量也很大。它由黃山松煙的各種成分制成,銷往全國各地。程氏、方氏等徽商世代經營,享譽海外。朱墨是由朱砂礦物制成的,它的顏色會持續很長時間。

字體插圖

字體:除了標題第壹個字是用多種篆書、隸書、草書書寫外,正文都是楷書。明清時期,科舉試卷字體要求規整,大小統壹。所以學生、亭臺、科考任命的國子監官員,都很會這種話。總的來說,明代楷書華而不實,有宋元之韻。明末以後,受董其昌影響,字體追求圓潤,亭字日趨平庸。字體工整工整,有壹種灑脫的精神。它實際上是壹部傑作。

插圖:《永樂大典》中的各種插圖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宮殿建築、園藝花木、山川地圖等。用傳統白線筆法,人物形象生動傳神,作品精美。賈魯做副手的時候,也是畫師用原畫。因此,這些插圖是宋元明初畫家繪畫的遺存,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本書為手繪竹絲柱書,畫框高35.5cm,寬23.5cm,有兩面。八行,單行14,15字,小行和雙行28字。盤子的頂部和底部有紅色的大嘴和紅色的魚尾。魚尾上寫著“永樂杜萬”的名號,魚尾上寫著葉齡。它的邊欄、樹幹、魚尾都是手繪的,“屯亭外編”需要幾十萬張紙。手繪柵欄也是壹個大工程。想必不使用工具的話,速度會很慢,而且不均勻。可能是側邊欄和書口用薄板挖空固定,然後用刷子把板子塗成紅色。列中的垂直網格是另壹個時間。中國古代的卷軸系統多采用伍肆格,據說還有專門的筆床。書中,正文用墨水,引用的標題和開篇文字用紅色。句子被小紅圈覆蓋。朱墨很聰明,容易讀懂。

綁定形式

為了包裹北莊,也就是每壹頁,人物面朝外,被中間的縫對折。書的書脊先用紙絞起來,外面包壹整塊黃布,再用紙板包起來做書皮。裝裱後,在書皮左上方粘貼壹張藍色邊框的黃色長絹書簽,書名為《永樂大典卷三十》。右邊附有壹個小小的方形黃色絲綢標簽,上面列有參考書目和書的順序。每卷有30-50葉,每卷有兩卷,但也有壹卷或三卷。這本書高52 cm,寬31 cm。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永樂大典》的散本。

據記載,嘉靖0755年至79000年的手抄本在內廷存放了約150年,並於清朝雍正年間從1723年至1735年間移至國子監供奉壹亭。此後,這套內廷藏書被大臣們借閱整理,不斷丟失,遭受各種損害。乾隆三十八年從0755年到79000年用這本書。盤點時發現少了2422本,約1000本。這壹次,已經收集了300多本丟失的書。

嘉慶、道光在編纂《永樂大典》和《天祿林朗書目》時使用了大典。這壹時期,由於監管制度不嚴,大量官員將其盜走。再加上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蠻的破壞和搶劫,損失從0755到79000不等,不計其數。尤嬰侵略軍掠奪最多,作為戰利品運回中國。光緒元年翰林院整修時,《永樂大典》壹書不足五千冊。

另據記載,次年翁同_到國子監查《大典》,僅存八百冊。終於在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國子監成為戰場。永樂大典年間,除了戰爭的焚燒破壞和人為的搶劫,翰林院的藏書在這壹點上被徹底消滅。侵略者將大量掠奪的財富和文物偷運回國,“大典”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私人手中。國內壹些文人書法家也爭相購買藏品,以為舶來品可以住在裏面。這本《大典》壹萬多冊曾藏於明清衙門,但不到壹百年就幾乎絕跡。宣彤第二年,1910首都圖書館成立時,教育部只撥出60冊《大典》作為首都圖書館的初期藏書,就被洗劫壹空。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天工開物集》。

中國的滅亡不僅是學術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損失。為尋找《大典》做出巨大貢獻的鄭振鐸老師,50年前就感慨:如果《大典》能保存到現在,我們就能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有壹個更完整的看法。這麽說吧,這個100元押金,34元押金的“盛典”,我們已經可以從中獲得很多難得的重要信息了。

經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

事實上,清末建都圖書館時,署方曾提出將翰林院殘存的“大典”圖書轉移到首都圖書館,但未獲辦理。1912,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周樹人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壹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等部門。在他的建議和努力下,教育部要求國務院將國子監所藏的《大禮》壹書送至教育部,由首都圖書館保管,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教育部立即派出工作人員前往陸潤庠,並向教育部交付了64份《大典》。除4卷陳列在教育部圖書館外,其余60卷被送往石經圖書館,是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第壹批“大典”卷。

首都圖書館在認真整理和妥善保護這60卷《四庫全書》的基礎上,到處征集。其間,首都圖書館幾經更名,但大典的收藏從未停止。到1934,《全唐文》藏書已達93卷。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華北局勢動蕩,政府下令古物南遷。北平圖書館先將敦煌經書、古籍善本、拓片、地圖、珍貴西文書籍打包,然後存放在天津大陸銀行等安全的地方。1933年五月,教育部命北平圖書館將宋元精品、清朝統壹年譜、明朝年譜、明朝選本等移往南方,以防萬壹。北平圖書館接電後,很快將包括《大典》在內的善本運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的倉庫裏,並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上海辦事處負責管理。在保存的裝箱單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當時大店的南行運輸。

1937“八·壹三事變”後,上海淪陷,歐戰爆發不久。國內形勢進壹步惡化,上海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安全受到威脅。代理策展人袁同禮和上海辦事處錢存訓通過駐美使館與美方取得聯系,決定重新挑選這些善本,運回美國保存。在入選的3000冊中,有60冊《大典》。它在太平洋戰爭前抵達美國,由國會圖書館保存。1965年,這些善本被轉移到臺灣省省,現在暫時存放在臺灣省省。

1988抗戰時期,民族危機處於風口浪尖,但愛國知識分子從未停止搶救和收集古籍善本。被困上海的鄭振鐸老師,不斷出入書店,尋找珍本書籍,與國家圖書館保持聯系。館長袁同禮到處籌錢買書。在那段時期收集的善本中,有兩卷《大典》。

從65438年到0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更加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收藏大典成為壹個嶄新的局面。

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系將《大典》(第11卷)歸還中國政府。文化部會接收,交給國家圖書館。為了紀念這壹舉動,郭圖舉辦了“大典”展覽,宣傳“大典”的價值及其劫掠經歷。這次展覽極大地激發了各界人士的愛國熱情。壹些愛國人士和藏書家已將其收藏的大典移交給國家圖書館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樹濤先生將其家庭藏書中的壹本《永樂大典》無償捐贈給州圖,並致函州圖:“我的舊藏中有壹本《大典》,包括《杭子雲》在內,共7602至7603卷,願捐贈給貴館。我會把珍珠還給合浦,變成大眾。幾乎與此同時,在張元濟先生的倡議下,商務印書館董事會壹致同意捐贈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收藏的21卷《永樂大典》。

值得我們感謝的是,在民國經濟十分困難的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高度重視文物收藏工作,撥專款從香港著名藏書家陳慶華手中購買了壹批珍貴古籍,其中包括《永樂大典》四卷。到1965,《永樂大典》藏書已達220卷。

在儀式的采集過程中還有壹個傳奇的故事。1983年,在葉縣農民孫洪林的家中發現了壹份大典的復制品。發現的時候,這個永樂大典的頭和腳已經不見了,書上還有圖案和鞋子。好在當時的農婦雖然不識字,但是從祖上繼承下來的敬字惜紙的傳統,保存了《永樂大典》這本書,這也是其流傳的壹大幸事。孫家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後,將其送到葉縣文化館,該文化館在收到此書後,將其轉交給國圖專業修復人員進行修復。這本漂泊多年的古籍,終於與《永樂大典》的其他書籍融為壹體。到今年為止,國家圖書館的大典藏書已達221冊。

2007年,中國古籍保護計劃啟動。當專家們前往上海鑒定第壹批國家珍貴古籍時,壹部新的卷本《大典》再次出現在他們面前。經過兩年的運行,它將被放入西藏國家圖書館。本卷是有“韻湖”二字的壹卷,可以結合原西藏地圖的部分內容。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的收藏和保存是壹個縮影,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收藏的歷史。壹個世紀以來,政府的支持,許多愛國者和關心國家圖書館事業的人們,國外收藏單位的回歸,幾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都讓人們感動。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我永遠不會忘記。

問題五:國家圖書館外的盛典。

除國家圖書館館藏外,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以及英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近200冊《永樂大典》。根據已知的資料,有30位藏家:

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臺灣省立中央圖書館、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家圖書館、東方圖書館、京都大學人文學院、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李瑱圖書館、日本京家堂圖書館、日本石島圖書館、日本大阪圖書館、日本橋部武田、日本石黑浩、日本娜娜小川奈那弘治、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東方語言研究所、劍橋大學、 馬登大學、漢堡大學圖書館、科隆模擬圖書館、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康奈爾大學、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遠東學院、韓國老北京李望知圖書館。

我們在英國和日本看到更多的收藏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國子監成為戰場,英國大使館距離國子監城墻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釋為什麽大典的英國藏品比較多。在翟蘭斯的日記中,有壹卷記載在國會圖書館的《永樂大典》是來自英國的。1989年,愛爾蘭發現《永樂大典》資料五卷。2002年,壹份來自阿伯丁的《永樂大典》掃描件在《永樂大典600》國際研討會上被贈送給國家圖書館,當時還不為人知。會上有學者透露,紐約公共圖書館也有《永樂大典》的藏書。《永樂大典》的日本收藏數量可能是壹個有利因素。1920年,東方圖書館從田中京太郎的文秋堂書店購買了10冊《永樂大典》,後於1943年分六次購買了《永樂大典》,分別為63冊和34冊。1940左右,東方圖書館曾試圖壹次性購買49冊劉《嘉業堂》,但因戰亂、經費不足而未果。當時經過滿清鐵路,收藏於大連圖書館。二戰後,通過舊蘇聯歸還北京圖書館。也許通過我們對古籍的普查,會有新的發現。

永樂大典檔案目錄

  • 上一篇:關於“文化之旅”的思考
  • 下一篇:按摩能治好腰椎間盤突出嗎?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有效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