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各省的婚俗

中國各省的婚俗

黎族結婚的習俗豐富多彩,程序多種多樣,有送彩禮、送新娘、迎新娘、逗新娘、喝吉祥酒、唱二人轉、送別、接座等。其中《逗娘》最有趣。

在黎族的不同支系中(黎族有五個支系,即塞壬、旗人、任薰、美孚、潤人等。),而“逗娘”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壹樣。對塞壬和任薰來說,“逗娘”主要是在婚宴上進行,新娘和她的母親由塞壬的送別隊伍送到新郎家。在這種氛圍下,很多勇敢的新娘和陪護不敢開口,結巴起來。因此,我們不得不餓著肚子度過新婚之夜。也是在宴會廳進行的。他們提前為新娘新郎準備了兩碗“福酒”,也為母親準備了壹碗酒。他們都想壹飲而盡。他們對新娘和新郎的要求特別高。他們喝酒的時候,壹是要求不吐,二是不允許滴水。如果有違規者,必須罰款兩倍。請他們盡快喝酒。喝醉意味著夫妻同甘共苦,白頭偕老。對於陪讀的媽媽來說,只有喝醉了,才說明她們的慶祝是真誠的。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期,李逗娘習俗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海南島瓊中縣的齊琦人,他們的戲弄是在洞房裏進行的。他們先在新房裏點了壹盞油燈,然後在燈前放了兩把小椅子。逗母親的人在洞房門口看著。他們看著新娘和新郎爭奪洞房席位。按照危言聳聽的習俗,坐在前面的身影可以掩護後面,前面就是主人,後面的壹切都要聽從主人的指揮。所以新郎和新娘在爭座位,誰說了算。這時,圍觀群眾的調侃和起哄也進入了高潮。如果新郎新娘彼此意氣相投,在爭搶座位的時候,就會暗中退讓。如果遇到逼婚,女方往往擔心婚後會被老公欺負,氣氛和場面可以說是近乎白熱化。和睦地區的齊琦人則不同,他們的戲弄是在婚禮後的第二天進行的。婚禮後的第二天早上,伴遊隊和伴遊隊裏的年輕姑娘們聚在壹起。他們把新郎家煮好的糯米放在木臼裏,搗成壹團,拿回去給沒有參加婚禮的兒女們。搗臼時,歡快的“米曲”伴隨著木杵臼的撞擊聲,令人心曠神怡。他們越唱越強,越唱越多。這時,調戲的男生已經悄悄來到附近,正在策劃如何突然襲擊,讓女生措手不及。只要拿走女生的湯圓,女生就得空手回家。那時候親戚朋友都會罵他們沒用。其實姑娘們是有備而來的,糯米團子爭奪戰壹打響,男女之間的笑聲就達到了高潮。在這種場合,最吃虧的是那些粗心的男生,他們只在乎肆無忌憚的玩和撞。他們要麽用木杵打女生,要麽被女生拉住,有的甚至把糯米抹得滿臉都是,尤其是燒頭發的。他們不僅要洗幾天幾夜,還會被親戚朋友嘲笑。雖然這樣的調侃活動氣氛相當緊張。但是,在這裏,人們會看到很多搞笑、幽默、爆笑的場景。年輕男女通過娛樂加強了他們的友誼。

美孚逗媽媽更有意思。婚禮當天,專門安排壹位老年婦女為新娘挑選嫁妝。在新郎家門口取嫁妝的時候,突然有幾個男的從新郎家沖出來,壹瞬間就拿走了。然後她拿出壹盆早就做好的熟豬肉,對準女人的頭就倒了下去。這時候,如果機智的人馬上扒開衣服的衣角,可以得到很多豬肉,但是遇到慢吞吞的女人,只能讓豬肉湯淋得像落湯雞壹樣,兩手空空。圍觀者遇到這種情況越多,歡呼雀躍的情緒就越高,被淋成落湯雞的獎勵也越高。雖然洗這樣壹個逗比活動的頭發、身體、裙子要花很大力氣,但美孚分公司的女性為了慶祝自己的婚禮,還是願意扮演這樣壹個角色。他們認為淋浴越準,澆的豬肉越多,藝人的聲音越高,看新人的人就越多,新人以後就越有錢。

除了上述有特色的逗比活動外,大部分的逗比活動都安排在送母親的那壹刻。李送走新娘的時候,娘家把村裏的姑娘都動員起來,人越多,新娘越覺得光榮。護送隊通常從早上開始。他們爬山涉水,到了新郎的村子,天已經黑了。這時,“逗媽媽”就開始了。參加婚禮的男孩們舉著火把聚集在村口。歡送會壹到,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舉起火把,給歡送會中的新娘和姑娘們照了張相。然而,他們越是不耐煩。姑娘和新娘越不想讓她們看見,她們就越用竹帽遮住臉。男生越想看,越捂臉。這時,想不出更多辦法的男生就用情歌引誘,或者用挑逗的語言試圖讓女生回答。然而,越是這樣,女生越不重視。最後男生只好用火把抽自己的臉,用棍子絆自己的腳,弄得女生東奔西跑,村道上壹片喧嘩笑聲。就這樣,小夥子和姑娘們笑著走了。雖然新娘和姑娘們的臉被火炬燒得發黑發紫,但她們都興高采烈,樂在其中。

李家的“逗媽”不僅為婚姻增添了歡樂的氣氛,也為男孩和女孩提供了更多接觸的機會。所以《逗娘》壹直流傳在李家各個分支,直到今天。

無論是年輕人相親相愛、青梅竹馬、自由戀愛的婚姻,還是所謂“明媒正娶”的婚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漸形成了不成文的約定,那就是請媒人說親?求婚,玩節日?送彩禮?,求耿?問女方什麽時候生的?,訂婚?求女方答應結婚?、結婚儀式、走後門等諸多程序。婚禮中有別出心裁的情節,如哭、送禮物、開臉、穿花酒、背新娘、迎親、拜堂、坐床、吵架、回門等。它的典型環節是哭,坐在床上,回到門口。土家族婚禮與其他民族婚禮的差異得以保留和展示。

婚前壹個月或半個月,姑娘會哭著結婚。“哀嫁”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習俗。《哭泣的婚禮》開始是哭了壹夜,後來是哭了壹夜。全村關系親密的姐妹、姑姨、長輩要輪流陪伴,邊哭邊唱《哭泣的婚禮歌》,似哭似悲,若悲似喜,悲喜交融,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哭嫁歌有《哭父母》、《哭歌》、《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轎子》、《哭媒人》、《哭送別祖宗》。經過壹代又壹代女性的口頭創作和不斷豐富加工,有些內容逐漸定型,形成了壹首長詩結構的抒情挽歌。意境悲苦,語言樸實無華,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經常巧妙地運用比喻、雙關、擬人、重復、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非常通俗文藝。

到了結婚的日子,男方派人給新娘送衣服、首飾、布匹,給公公婆婆送酒、肉甚至鹽、茶、米、豆,這叫“送禮”。儀式應該在女方家的神龕前隆重舉行。要為女方祖上三代人獻上鬼璽,點上香燭,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禮物擺放在神龕前的桌子上,將禮物清單提交給女方長輩。

結婚前壹天是女方的“花圓酒”,意為“花圓”,祝女方婚姻幸福。這壹天,女方家把嫁妝全部拿出來,擦幹凈,紮好。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送禮物,同時給新娘打扮,“開臉”,“戴花”。“開臉”需要阿姨、姑母或嫂子來施行手術,用灰線把頭發纏在額頭上,把眉毛擰成月牙狀,把頭發編成“巴巴髻”,周圍纏上紅繩,插上銀別針,帶上銀首飾,頭上纏上綠手帕,戴上銀手鐲和銀戒指。婚禮歌曲中“哭穿花”的歌詞是:

金花銀花不見藤,

我看到了金花,但沒有人。

戴在花頭上,

頭上的鈴鐺很吵。

巴別塔耳環,金色圓圈,

牙簽插在櫃子裏當門...

經過以上歌詞的描述,壹個裝飾華麗、花朵絢麗的土家族新娘呈現在人們面前。新娘“開了臉”“上了頂”後,當晚就哭著結婚了。自古以來,男女結婚就被視為人生的第壹件“喜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壹端到另壹端”的倫理觀念,貫穿於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和習俗中,也反映在老北京舊式的婚俗中;從訂婚到最終結婚,有很多復雜的禮儀程序。

保護親屬

保護親戚就是介紹婚姻,俗稱做媒。經過媒人介紹,征得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後,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傳送門帖子。雙方用紅紙寫下姓名、年齡、籍貫、三代人姓名(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都是媒人傳的,也就是《儀禮》裏說的“問名”。後來男女雙方的長輩都選擇吉日和適當的場合去拜訪對方,了解對方的家庭財產、家族名聲、姑娘的長相、叔叔的身世等。都合適。

結婚

經過雙方互訪,雙方對婚姻無異議,然後“八字貼”。男女雙方都用壹個紅紙折子,記下出生的年、月、日、時,請“星宿師”測量男女雙方的“八字”,稱為“姻緣”。因為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時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占壹個字,四個部分算八個字,所以叫“八字”。邢明說,男女雙方壹定要和睦才可以結婚,以免婚後互相幹擾或妨礙家庭運勢。

然後根據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和生肖,陰陽先生寫出鑒定(如“子醜相和”等。),然後根據“黃道吉日”和西神方位選定婚期和忌什麽生肖,寫在壹個叫“龍鳳帖”的紅紙折子上。這是舊的結婚證。

把聘禮送到新娘家

準備好了就結婚。以前有小調整,也有大調整。女孩訂婚後,習慣上要換發型。以前女生紮辮子,壹般不紮辮子。壹旦他們太年輕,他們會穿紅色的辮子。有些家庭講究,男方要給女方四種首飾:壹個或壹對戒指;壹對手鐲;壹對耳環;金、銀或鍍銀金項圈。擴大意味著男女婚姻已成定局。這時候男方要給女方送彩禮,女方也公開索要。有時雙方討價還價,成為買賣婚姻的集中表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女子結婚第壹天送嫁妝,請男客(四至八人)將娘家陪送的嫁妝送到男方家,稱為“陪送”。

嫁妝的多少壹般是根據女方家庭的經濟狀況來決定的。當時老北京有首童謠唱道,“明月照東窗,張小姐嫁妝好,金皮櫃,銀皮箱,虎皮椅,象牙床。元寶粉,貼香,兩百張棉花胭脂……”

去接新娘

婚禮也叫“婚禮”。婚禮儀式中有很多細致的細節和儀式,比如搭建婚禮棚、布置婚房、安排婚禮人員、發放轎子、禮儀儀式、鳴樂器、轎子、讓新人上轎下轎、迎娶回家的新路、婚後制作瑣碎的禮物等。舉行婚禮的興奮,所有的排場在婚禮上都有集中的表現。滿族人對婚姻很講究,有壹套約定俗成的規矩。結婚那天,姑娘來到男方家外面,新郎要鞠躬拿箭,對著沒蒙面的新娘射了三箭。然後,在伴娘的攙扶下,她踏上紅地毯,來到院子裏的祭壇,和新郎壹起祭奠天地。滿族祭祀儀式俗稱“拜北鬥”。

拜天地後,新郎要用秤桿(或皮鞭)摘下新娘頭上的蓋頭,放在院子裏的帳篷頂上,用秤桿挑蓋頭,以示滿意。揭開蓋頭時,新郎用手觸摸新娘的頭發,這意味著要結婚了。新娘跨過壹個預先設置好的火盆,然後跨過馬鞍,走進帳篷的南面“坐福”,表示敬意。坐帳篷儀式時,伴娘會打開新娘的臉,也就是用紅線把她臉上的頭發擰下來,同時給她梳頭,換發型。

新婚之夜,洞房點上壹對蠟燭,徹夜不滅。新娘和新郎會舉杯慶祝,吃壹個半生不熟的餃子。“生”字的意思是“生兒育女”。洞房外,壹個或幾個人唱壹首喜歌(滿語叫“拉空旗”),稱為“響室”。

上海婚禮習俗-新娘換鞋

從娘家壹路到婆家,所謂鄉下處處,中國不同省份,不同籍貫的人在舉行婚禮儀式時也有自己獨特的婚禮習俗。雖然由於文明的發展或婚禮的簡化,壹些有趣的傳統禮儀被省略了,但這些古老而有趣的婚禮習俗仍然具有很大的閱讀價值。如果妳的另壹半和妳有不同的籍貫,妳也可以借此機會去看看他家鄉壹些特別有趣的婚禮儀式。

上海的古代習俗非常重視傳統,復雜的六禮儀式,包括收禮、問名、納妾、收禮、邀約會、婚禮等,也都遵循傳統,壹絲不茍。因為舊社會的青年男女沒有機會自由見面和談戀愛,所以求婚、訂婚甚至婚期都要靠媒人充當中間人,聯系男女,協辦婚禮。所以婚禮結束後,送媒人人情是必須的。

在舊的農村地區,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為新娘做禮服,所以許多農村女孩結婚時會穿紅色的禮服或紅色的套裝,而不是禮服。

新郎出門前,必須在娘家吃壹碗蓮子百合熬制的甜湯(糖水),代表了女方家希望女兒婚後能過上甜蜜無憂的生活的願望。婚禮過程中,女方家屬於小康之人(即父母子女均與丈夫和睦的人)的女長輩或女司儀撐起壹把紅傘陪伴新娘,以保其不遭邪氣。

新娘出門,女主人要帶壹雙嶄新的繡花鞋。新娘上了轎子,要馬上換上新鞋,意味著新娘離家出嫁時,不會把屬於娘家的東西帶到婆家,意味著把未來的生活托付給丈夫。

如果女方家沒有為親友辦酒席,或者請柬有遺漏,事後要給這些親友送喜糖(即印有“喜”字或用紅色包裝的糖果),以正式通知大家女兒出嫁。

  • 上一篇: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調查報告
  • 下一篇:絕句詩賞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