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工業發展的主要條件是什麽?

中國工業發展的主要條件是什麽?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重要動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改變城市化的落後局面;采取多渠道發展戰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把握國際化發展趨勢推進信息化城市建設。只有這樣,中國的城市化才能達到壹個新的水平,這將成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我國明確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即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實現快速發展。然而,這種發展不是無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相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

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紛紛進入信息社會時代。但是,中國不得不考慮現代化的三個方面: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為了盡快趕上世界信息化的發展,中國提出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新的發展思路和戰略,並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加以推進。同時,在推進城鎮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要考察的不是工業化、信息化或城市化的發展,而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城市化的發展。

壹、新型工業化: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新型工業化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業化國家步入信息社會後,為了盡快趕上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走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當前選擇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即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的任務,進入了新的信息化發展進程,而發展中國家尚未完成工業化的任務,世界信息化的進程給它們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是壹種新的發展思路和戰略。與發達國家的內生工業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內生信息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其自身的壹些特點:

1.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結合。所謂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是發展中國家在自身工業化不發達、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後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取得長足進步,世界經濟壹體化受發達國家信息化影響較大,可能導致世界各國兩極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采取的新的發展戰略。壹方面,在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時候,不因為本國經濟的相對落後而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先人壹步,大力推進本國的信息化進程;另壹方面,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是放棄完成工業化,而是根據信息化的要求,調整和修正我們的工業化戰略,使工業化和信息化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可以說,新型工業化實際上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有機結合的產物,具有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特征。

2.舞臺重疊特征。現代化是世界各國追求的目標,各國都有實現現代化的願望。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的任務,走上了信息化的進程;發展中國家仍處於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甚至初級階段。我們知道現代化只能是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任何壹個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再有壹個低水平的現代化標準,也不可能閉關自守在低水平上完成工業化進程。當然,不可能超越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直接到達信息社會。因此,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吸收發達國家現代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使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階段在壹定程度上重疊,才能既不違背傳統工業化的壹般規律,超越工業化發展階段,又能走出壹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跟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步伐。

3.跨越發展特點。新型工業化作為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具有跨越式發展的特征。發達國家信息化的經驗表明,信息化就是在國家宏觀信息政策的指導下,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以滿足全社會的信息需求,加速社會各領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它本身作為壹個產業部門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而是它為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從而普遍提高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結合,不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大大提高工業生產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縮短工業化的時間進程,而且可以抓住機遇,發揮後發優勢,推動我國的信息化進程,盡快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這就是所謂的跨越式發展特征。

從新型工業化的含義和特征來看,它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這是因為:

1.中國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全完成。中國工業化水平的評價是壹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從提供的資料來看,中國的人均GDP還很低,工農業生產需要的很多設備都是進口的。同時,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不匹配,第壹產業勞動力轉移受阻,第三產業不發達。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中國的工業化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是,從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工業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因素,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第二產業增加值已經達到GDP的50%,而且還處於微增期。農業和服務業的比重在變化,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外貿結構、消費結構和技術進步的貢獻率大幅提高。而我國在工業化中後期已經基本達標。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工業化整體水平不高。總的來說,中國目前只能算是達到了工業化中期的水平,中國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中國仍然需要努力完成工業化的重要任務。

2.中國的信息化進程必須盡快推進。眾所周知,信息是人類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壹。本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學會了系統地利用信息資源,尤其是西方國家憑借其高度工業化的實力,開發了各種智能工具來有效利用信息資源。借助這樣的智能工具,西方國家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工業化社會迅速轉型為信息社會。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信息化的進壹步發展將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更加迅速。中國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努力跟上發達國家的信息化發展,必將拉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由於信息化導致的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壹體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取得優勢地位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優勢實力和可能性。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不迅速推進信息化進程,完全有可能更加受制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立場。這就是中國必須抓住機遇推進信息化進程的原因。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道路,並開始沿著這條道路奮進。中國在1986+2月舉辦了第壹屆全國信息化研討會,隨後是1988、1989、1990、191、1994等等。上世紀90年代,我國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乃至“十金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功能較為完備的中國互聯網(俗稱信息高速公路)。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年計劃和八五計劃綱要規定,到2000年,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信息產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6年3月召開的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除了進壹步規定加快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信息化的目標外,更明確地提出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其基本內容是通過微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促進工業研究和發展。通過電子商務特別是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應用,促進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改革,降低成本,擴大工業品的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加快企業生產和管理的信息化進程。因此,新型工業化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國正在走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第二,新型工業化: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基礎。

城市是二三產業的載體,現代城市是工業化的產物和夥伴。未來城市是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社會信息化的產物和伴生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工業化對城市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城市化和工業化也應該協同發展。這是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歷史證明的規律。當前,中國選擇了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中國正在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可以肯定,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將會加快,而新型工業化是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基礎。

1.新型工業化給中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盡快趕上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步伐而采取的壹種積極進取的發展模式和戰略。其基本目標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具有現代化意義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其基本內容是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和關聯作用,提高產業競爭力,賦予工業化全新的內容,建立以高技術為支撐的強大產業體系,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場所。中國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鎮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包括:第壹,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新發展必然需要大量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這與早期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的發展機遇基本相同;第二,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中國工業化的新發展,必然要求比傳統工業化時期更多的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勞動力進入城市,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各種服務;第三,新型工業化中新興信息產業的巨大發展,必然需要吸收大量傳統工業化時期無法吸收的勞動力進城打工;第四,新型工業化中的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需要大量知識型人才,必然要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這實際上為我國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重要途徑;第五,新型工業化按照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壹些有效做法運行,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城市的擴張和擴大提供物質和資金保障,而且可以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人們觀念的轉變提供現代意識。這些都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了壹個絕好的機遇,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

2.新型工業化對我國城鎮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新型工業化是特定環境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也是特定環境下獨特的信息化發展模式。信息化和工業化相結合的中國新型工業化不僅給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第壹,盡快完成傳統工業化階段未完成的城鎮化任務。雖然中國的工業化水平較低,但中國的城市化滯後於中國。以1998的情況為例,當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6%,比第壹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18%)高出50多個百分點,比第壹產業就業人口(49.8%)高出20多個百分點。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將進壹步提高,甚至大大提高。如果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不加快,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之間的差距將繼續擴大。中國即使能達到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水平,由於城市化的滯後,也達不到真正的現代化水平。所以,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壹定要補課。當然,這種補課不是回歸傳統工業化進程的補課,而是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實現跨越式的補課。第二,加強信息化條件下的城鎮化。在信息化條件下,世界城市化正朝著新的方向發展。世界城市、國際城市、信息城市等新型城市理念不斷湧現,新型城鎮化實踐也在各國展開。M. castel在《信息城市》壹書中認為,在信息時代,作為我們生活物質基礎的技術、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逐漸產生了新的“城市-區域”過程,新的國際分工加速了世界城市化進程,因此信息城市的興起成為壹種必然。這表明,在全球網絡化和國際經濟壹體化的時代,在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的信息化城市建設壹刻也不能懈怠。這是新型工業化的信息化對中國城市化提出的新要求。第三,要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新型工業化中的工業化和信息化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應該是有機結合的,其根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因此,中國的城市化也應該以信息化城市帶動工業化城市的發展,以工業化城市作為信息化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支撐空間,從而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提高中國的城市化水平。

3.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近代以來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表明,工業化對城市化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工業化新時期的壹種新的發展模式。它兼具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特征。兩者的結合必將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這些動態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驅動力。新型工業化用信息技術,包括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進壹步更新、改造和發展傳統產業;新型工業化將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加快發展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按照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要求,新型工業化將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不僅對中國的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了物質和經濟動力。第二是拉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差距和知識差距的作用,在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運行的壹定時期內,城鄉之間,特別是城鄉之間的差距將進壹步拉大,城市生活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將比以前更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村人口將比以前更加渴望城市生活,或者他們將在城市找到工作或就地建設城市,過上城市生活。這是壹種拉力,壹種源於新型工業化的拉力。第三是膨脹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由於信息技術的作用,城市的擴展能力將大大增加,壹些靠近城市的郊區將很快成為城市的壹部分,因為需要利用這壹適當的空間發展新技術產業;壹些遠離城市的地區可能會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而成為衛星城,從而逐步實現城市化。總之,信息技術增強了城市的擴張能力,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最後是承載能力。新型工業化改變了傳統工業化時期大工業、大機器、大作坊的工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化的工廠、機器、作坊,使得城市空間重新整合,利用率大大提高,城市能夠容納的人口大大增加。這是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城市化創造的特殊驅動力,即承載力。總之,新型工業化作為當前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道路,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使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快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三,新型工業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相應對策

我國明確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即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經濟有望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實現快速發展。然而,這種發展不是無條件的。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相應的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支撐。因此,根據新型工業化對城鎮化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新型工業化條件下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相應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加快城鎮化發展,改變城鎮化落後局面。從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橫向差距來看,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情況:壹是同步城市化,二是過度城市化,三是欠城市化,四是逆城市化。同步城市化是指壹個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趨於壹致,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成正比,城市人口增長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壹種有機城市化模式。這是壹種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可以促進城市化、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發展。過度城市化是指壹個國家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鎮化不是建立在壹定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上,而是主要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動。這種城市化的低質量不利於壹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反而容易引發很多城市病。城市化滯後是指壹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滯後於工業化水平,城市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這種城市化發展模式不利於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對壹個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以及城市文明的普及有著嚴重的阻礙。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是壹個國家高度城市化的表現。

中國仍然是壹個城市化滯後的國家。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約為32%。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比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約11-22個百分點。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中國人均GNP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為630-1090美元的12個國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為41.3%,而中國比這壹平均水平低11個百分點。根據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指數,1997年中國人均GNP為357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 2040-4840美元的28個國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為52.6%,而中國不到22個百分點。中國不僅城市化水平低,而且城市化速度也不快。1978-1998,中國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在1995-1998期間,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僅提高0.47個百分點。

中國城市化滯後是壹個由來已久的事實,這與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極不相稱,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的工業化。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經濟會發展得更快,低水平的城鎮化不適應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發展要求。如果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長期處於目前的狀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長期保持目前的速度,不僅會嚴重影響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還會嚴重影響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因此,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的局面必須改變,中國必須大力推進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當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目標應該是以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為基礎,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使中國城鎮化水平達到與中國工業化相適應的水平,進而達到與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水平。只有這樣,中國的城鎮化才能成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的有力支撐。

2.采取多渠道發展戰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世界各國的城鎮化發展,根據發展重點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方式:壹是重點發展大城市,二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三是重點建設小城鎮。重點發展大城市,就是把原來的大城市擴大,擴大為特大城市,或者把原來的中小城市擴大為大城市,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把大量的農村人口吸收或者劃入城市人口,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達到推進城市化的目的。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包括三種情況:擴大原有的中小城市,將壹些建制鎮升格為城市,新建壹些中小城市。發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城市在區域空間上的合理布局,當然也可以將更多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從而促進城市化。重點建設小城鎮,即農村社區,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發展農村工商業,積極促進農村人口向交通、通訊等壹些相對便利的地方聚集,逐步形成壹些小城鎮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關於城鎮化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壹直采取的是棄大求小的做法,即限制大城市發展,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其實理論界對這個問題壹直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壹些爭議。有人主張中國走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道路,重點發展小城鎮;有人建議中國走發展中小城市的道路,重點建設中小城市。有人認為中國應該走發展大城市的道路,重點發展大城市和城市群。出於某種原因,政府提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但近年來,國內有很多人對這壹提法提出不同意見和要求,呼聲越來越高。無論如何,人們對目前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想法確實有很大的異議。在世界經濟壹體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今天,在大城市乃至都市圈的發展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註的問題時,中國作為壹個積極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希望趕上世界信息化進程的國家,不發展大城市乃至都市圈似乎是不可能的。這是在中國新型工業化條件下考慮中國城市化發展道路時必須註意的問題之壹。

對城市化的研究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在功能上既不可或缺又相輔相成。城市的規模結構是由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木可以以壹個城市的規模作為制定城市發展政策的依據,不能以犧牲壹個方面為代價而強調另壹個方面。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中國的特大城市壹般是省際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大城市壹般是省級區域經濟、科技、信息中心。大多數中小城市是國家制造業的主要載體,可以輻射和帶動周邊的小城鎮,而小城鎮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潛在城市化向明顯城市化轉變,在壹定時期內緩解城市人口壓力。基於以上考慮,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壹定不能走揀大的、求小的道路,而應該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渠道城鎮化道路。這樣做不僅可以加快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而且有助於提高中國城市化的質量,形成合理的中國城市體系,增強中國的整體競爭力和整體發展能力。這是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中國城市化發展道路。

  • 上一篇:如何建立壹支高素質的刑偵隊伍
  • 下一篇:什麽是抽象油畫,可以分為哪些種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