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進入資源環境制約發展的瓶頸期,土地資源、能源、空間壓力與日俱增。為尋求發展空間,自21世紀初以來,世界沿海國家和地區將國家戰略利益競爭的視野轉向資源豐富、疆域遼闊的海洋,並加快調整海洋戰略,制定海洋發展政策,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國家也是。“十壹五”以來,我國累計填海面積達536平方公裏,相當於沿海地區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16%。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到2000多萬噸,石油產量增量的壹半來自海洋。海水日淡化能力達到24萬噸,年冷卻海水消耗量達到500億立方米。
當然,目前針對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壹個* * *常識是,中國雖然是海洋強國,但還不是海洋強國。
1.近海過度開發和近海開發不足。
考慮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比較重視陸地開發的國家,中國海洋經濟的規模顯然與擁有1.8萬公裏黃金海岸線的海洋資源不匹配。據統計,目前我國海洋經濟僅占GDP的10%左右。
此外,就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言,主要是註重近海開發,忽視對遠海海域的利用;重視資源開發,忽視海洋生態效益;所謂“三重”和“三重”矛盾更為嚴重。
而且從區域產業布局來看,產業園區建設相似,產業結構相似;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兩同兩多兩少”問題比較突出。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海域劃界、島嶼歸屬、資源開發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爭議,海洋開發仍面臨較大風險。
再者,海洋產業同構性和趨同性嚴重。比如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都是以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海洋運輸業為支柱產業,其他產業比重仍然較低。海洋生產總值相對較高的省份,除漁業、旅遊、交通運輸外,電力、石油、化工、船舶等其他行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其他產值相對較小的省份主要依靠漁業、旅遊、交通運輸發展。
此外,沿海地區臨港產業布局也類似。如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重點是交通運輸、裝備制造、原材料加工、重化工業、電力工業等。河北省優先發展臨港產業,包括鋼鐵、石化、重化工、能源;天津還發展重化工、石油化工和海水綜合利用。山東大力發展造船、鋼鐵、石化、海洋能等臨港產業,環渤海地區產業趨於同構。這樣的發展將帶來新壹輪的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
但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布局不平衡,城市間產業趨同現象嚴重,導致部分海洋資源過度開發和開發不足並存;沿海陸地和海域開發建設不平衡,近岸海域汙染嚴重。主要汙染物80%來自陸地,沿海開發建設向海洋擴展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
2.近海資源正面臨枯竭。
與近海過度開發和近海開發不足相壹致,近海海洋資源正面臨枯竭。而且在中國,海洋開發與海洋生態、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和復雜。
目前,海洋工業活動和開發利用活動大多發生在近岸海域,沿海開發明顯處於過度狀態。可利用的海灘和淺海已經飽和,海岸線開發混亂,70%的沙質海灘被嚴重侵蝕,50%以上的海灘濕地喪失,近海大部分經濟魚類已經不在汛期。過度捕撈、汙染和棲息地破壞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日益短缺。
此外,當前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從單壹汙染問題向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復合問題演變。這使得海洋環境管理和恢復的任務十分艱巨。
據權威部門調查,近岸海域汙染加劇,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健康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大部分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等生態系統仍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2009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為654.38+0.47萬平方公裏,比上年增加7.3%。73.7%的排汙口超標排放汙染物,部分排汙口附近海域環境汙染呈加重趨勢。
而且,沿海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帶來了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和功能退化,典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等典型生境喪失或改變日益突出,赤潮等生態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等問題,生態系統健康受損嚴重,服務功能急劇下降。
同時,隨著沿海地區人口和經濟密度的進壹步增加,海洋防災減災任務異常艱巨,同等強度的臺風、風暴潮、巨浪、海嘯等海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成倍增加。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中國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洋災害的程度。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平均約30億元增加到90年代的平均6543.8+04億元以上,2009年達到6543.8+00.23億元。
3.加快海洋立法
對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壹個認識是,中國雖然是海洋強國,但還不是海洋強國,造成這壹結果的壹個根本原因在於科技創新能力弱。
目前,我國海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據統計,我國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只有30%左右,而壹些發達國家已經達到70%-80%。我國海洋科學技術裝備差距較大,主要海洋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與歐美韓等先進制造業國家相比,在壹些領域,尤其是深海資源勘探和環境觀測方面,技術和裝備還比較落後。
基於此,下壹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強海洋基礎理論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完善海洋科學體系,建設海洋科技產業化基地;
此外,為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國家海洋局將在未來2-3年開展全國海洋經濟普查。
中國還將加快海洋領域立法,做好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的前期立法研究,推動海域法、海島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有效實施,抓緊制定相應配套制度,研究制定《海洋觀測預報條例》和《南極考察活動管理條例》。
在增強海洋經濟發展保障能力方面,控制重點海域汙染物排海總量,開展重點海域和海島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我們將繼續開展國際海底和公海資源調查與評估,加快國家深海基地和極地科學研究能力建設,為海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啟動陸地和海洋規劃。
更明顯的戰略調整已經開始。
17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日前通過的《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和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交通、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確保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這被認為是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海洋發展的重大戰略思維轉變。
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別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和“發展海洋產業”的重大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專門部署海洋工作,強調“強化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開發海洋資源,實施海洋綜合管理,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在具體的海洋規劃方面,2003年5月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我國制定的第壹個指導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和綱領性文件,在海洋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2008年2月7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全國海洋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指導全國海洋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調控、引導和服務”是新形勢下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思路和方向的基本依據。這兩個《綱要》是指導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發展我國海洋經濟的總體思路和措施。
基於17中央五中全會公報,可喜的是,在陸海統籌的戰略方針下,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將有新的突破。
5.沿海地區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與新時期陸海壹體化的新戰略思想相關,中國沿海地區的發展也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65438年10月4日,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壹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壹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對此,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規劃司司長王殿昌公開撰文稱,這標誌著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開始實施。
此外,自2006年以來,國務院已先後批準了10個沿海地區規劃。從北到南,遼寧沿海經濟帶、天津濱海新區、山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在沿海地區交替排列。隨著沿海地區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版圖逐漸完整,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至此,依托海洋區位優勢,沿海地區“3+N”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間,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有望通過海洋的牽引和輻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區域海洋產業的集聚和規模化,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戰略區域,為實施東部大開發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