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統治者建立了“七曲”、“九曲”的宮廷音樂制度,把文化的發展建立在多民族共存發展的基礎上。唐代的“絲綢之路”連接了歐洲和亞洲,廣泛的交流和融合創造了全新的唐代音樂風格。唐朝最高統治者對音樂的熱愛和倡導,對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壹定的主導作用,形成了民族愛樂的風氣。貴族、文人、大宴、小宴必有歌舞相伴,使得社會對音樂和歌舞的需求不斷增加,歌舞伎人大量湧現。高質量的歌舞機構為培養高素質的樂言人才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民間音樂中的“曲子”和“通俗說”開始盛行,促進了歌唱藝術的發展和說唱形式的確立。總之,在唐代社會,宮廷燕樂和民間流行樂兩大音樂潮流,形成了遙相呼應的壯觀局面。
1,唐代的音樂機構
太常寺。到了唐代,建立了政府和朝廷管轄的兩種不同體制,樂師數萬人。分工之細,規模之大,技藝之高超,是歷代之最。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構,由太常慶掌管。舊唐書?6?1的官方記載中有:“太常清的職司,掌管州府禮樂、郊廟和國事,……”“太嶽部”和“宣道部”是隸屬於它的兩個音樂機構。“太樂部”負責“雅樂”、“燕樂”及音樂藝人的培訓和考核。
《焦芳》和《梨園》。朝廷直屬的音樂機構有“焦芳”和“梨園”。“焦芳”是壹個培養和訓練音樂家、教授和管理宮廷音樂的機構。前往唐高祖唐高祖。全盛時期集中了唐代歌舞音樂人才2000多人。“梨園”是唐玄宗在皇宮內設立的音樂歌舞機構,主要教授法語歌曲。以紫禁城內的梨園命名。皇宮內的梨園由朝廷官員掌管,宮外還有其他梨園隸屬於兩城的太常寺。長安有“梨園別教所”,洛陽有“梨園新所”。梨園裏的人員都是從太常樂手中挑選出來的,排練往往由唐玄宗親自指揮。梨園藝人被皇帝稱為“梨園弟子”,後來的戲曲藝人也被統稱為“梨園弟子”。唐梨園創建於開元二年(714),解散於大歷十四年(779),歷時65年。
2.宮廷音樂
樂言法院。樂言是壹場盛宴。隋唐宋宮廷宴飲中的音樂。樂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6?1春官。先秦時期的燕樂,其意義類似於東漢以後的“食為樂”。後世的燕樂概念,也表示宴飲、遊樂和壹般的音樂欣賞活動,基本上概括了宮廷民間音樂的全部用途。隋唐燕樂是廣義的燕樂,是指漢族民間音樂和外國、外來音樂的總稱。狹義的燕樂是指唐代十大樂種之首。沈括《孟茜筆談》記載:“前王之樂為雅樂,前朝新命為純樂,河湖之樂為燕樂。”
多樂隋唐時期的許多樂曲,最初是根據宮廷樂隊演奏的音樂來源不同,比如國內民族不同,國外國家不同,來劃分幹部的。《隋》由七首樂曲和九首樂曲組成。唐在《隋》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情況調整為《九曲》、《十曲》。唐叔?6?1樂記)載:“高祖即位後,因舊隋制,享宴九曲。”雖然隋唐時期形成了許多音樂作品,但大多產生於南北朝時期,是當時大規模文化交流的產物。唐玄宗年間,十首曲子改為兩首:左部和裏部。
隋唐大曲,又稱樂言大曲。是集器樂、聲樂、舞蹈為壹體,連續表演的大型藝術形式。在形式和規模上,它比尚青大曲有了更大的發展。樂言大曲進壹步吸收外來音調和藝術形式,豐富和發展了這種音樂結構復雜、規模龐大、音樂節奏、速度和力度多變、樂器組合多樣的綜合藝術形式。代表了中國歌舞音樂發展的高水平。大曲的結構分為樂(亂序)、歌(中序)、舞(舞次)三部分,與“香河大曲”的艷、勢、亂有壹定的傳承關系。唐大曲主要曲目有:綠腰(劉瑤)、歡樂世界、涼州、博美、玉林嶺、渾陀、寶劍、破陣樂、衣裝、玉樹後花園花等。可惜唐大曲沒有流傳下來的樂譜。上述曲目中,只有《破陣樂》(又名《秦王破陣樂》)是武則天時期由日本使節蘇田真人帶回日本的,日本保存的樂譜共有九種。
3.民間音樂
音樂。隋唐五代歌,又稱小曲,是指流行於鄉鎮、市場,廣泛用於歌詞的民間常見曲調。壹般來自於經過長期流傳、挑選、加工的民歌。曲調中的詞叫調詞。自隋以來,宋的《畢誌》說:“自隋以來,今所謂曲家漸盛,至唐。”隋朝興起的歌,本質上和漢代的和歌、清商音樂是壹樣的。唐代最流行的曲調有《五更傳》、《十二點》、《闕調治》、《長相思》、《漁歌子》、《南歌子》、《於美人》、《支竹歌》、《楊柳枝》、《拜月》、《內家角》等。《楊柳枝》被稱為《隋之歌》,是隋朝的壹首名曲。唐·白居易用它填了八個字,其中壹個是:
大家唱六個小調,雪花梅花到處吹。
不要聽老歌,聽新的楊柳枝。
關於唐代的樂譜,1900年在敦煌石窟藏經洞發現的壹卷經卷背面用古記譜法寫了25首曲子,現稱為敦煌紙譜或敦煌樂譜,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在卷子的樂譜上,有25首曲子的曲譜和曲名,其中還標註了“慢調”、“急調”、“尤調”等字樣。
俗字和異體字。通俗講是唐代說唱藝術的壹種,起源於佛教寺廟宣傳佛教的活動。它的名字來自佛教詞匯。在佛教中,“改舊名”就是“改變”的意思。布道者被稱為俗僧,從佛經中取故事,編成通俗的詩文作品,以民間說唱、交替表演的方式演唱,並配以肖像展示。後來演變成唱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唱和說的書叫變文。
4.這壹時期的音樂家主要有萬寶常、李隆基,還有白明達、裴神福、段善本、康昆侖、陳康、陳卓、李冠兒、曹剛、裴新奴等。中國古代的作曲家大多是演奏家,優秀的演奏家往往會創作新歌。唐代的器樂極其豐富多彩,尤其是琵琶,最為流行。白明達,龜茲人,是隨土耳其皇後來華的樂師之壹。擅長琵琶和作曲,著有《萬歲曲》、《七夕相會曲》、《投壺曲》、《泛龍船舞》等。裴神甫是西域疏勒人著名的五弦琵琶演奏家。他把傳統的玩木頭變成了玩手。段善本壹生經歷四朝,聲名無與倫比。他的弟子包括李冠兒在內有幾十人,他被稱為大師。此外,龜茲傳入的樂器在唐代也有比賽。李龜年、王曼奴、管翠、尉遲清等眾多名家輩出,欲與琵琶壹較高下。
聲樂藝術是唐代音樂的精髓之壹。段安傑《樂府雜記》曰:“歌者有音樂之聲。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肉高於壹切樂。”白居易還寫了壹首“歌中唱,不如笛中奏”的詩,似乎代表了唐人對歌唱的看法。以永新、何曼、念奴、衛青、張為代表的金線、玉珠等眾多優秀歌手。在《樂府雜記》中,永新有壹段佳話:有壹天,玄宗在秦征樓設宴款待百官,“臺下熱鬧非凡,吵吵鬧鬧,根本聽不到龍吟龍吟之聲。”憤怒,別吃了。中督高力士問:‘叫永信唱壹首歌,定能止噪。從中。永新揚了揚眉毛,播放著那個男人的聲音,直到廣場上鴉雀無聲,若無其人;"快樂的人嗅到了勇氣,擔憂的人嗅到了膽量。"娘奴是天寶年間的壹名歌手,被譽為“名妓之首”。唐玄宗曾稱贊她“響在日出之上”。相傳《念奴嬌》是當時寫的壹首歌,原本的歌詞應該是對念奴嬌的贊美。有壹個關於滄州歌手何滿子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何滿子被玄宗判了死刑。臨刑前,何滿子希望用自己的音樂做出贖罪的貢獻,並在被處死時為玄宗做了壹首《何滿子》。但愛好音樂的唐玄宗為了平息文武大臣對自己喜歡的樂師的不滿,殺了何滿子。白居易在《何曼子》壹詩中寫道:
人間滿是人名,懲罰迫在眉睫時寫的歌。
壹首四字八折的歌,從壹開始就是斷腸。
胡璋的詩還寫道:“何滿子,妳看她怎樣強忍淚水。”世人聽過很多離別的詩句,可妳聽過絕望的音樂嗎?《何滿子》這首歌,是人生對音樂的永恒哀嘆。
5.樂器。
隨著民族音樂的交流,唐代出現了兩種弦樂器:搟箏和西琴。前者約有七弦,用竹片擦弦發音;西秦是胡琴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