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味辛,性溫。入肺經、脾經。功效可散寒,行氣,解除魚蟹之毒。其特點是治外感感冒,止嘔解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蘇梗辛辣,味甘,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可寬胸益膈,順氣安胎。其特點是特別善於推理,心胸寬廣。常用於胸腹氣滯、腹脹、胎動不安、腹痛等癥的治療。
紫蘇味辛,性溫。歸肺大腸經。功效可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其特點是善於潤腸通便、降氣平喘,是治療老年人痰喘便秘的重要藥物。常用於痰瘀、咳喘、腸燥、便秘的治療。
名著摘要:
《本草綱目》:“紫蘇味辛,色血紫。香氣溫中散寒,寧心益肺,開胃健脾,發汗舒筋,清血行氣,化痰祛風平喘,止痛安胎,益小腸,解魚蟹毒。梗下之氣略緩,適合虛寒者。紫蘇與葉共奏潤心肺之功,尤用於平喘、治咳祛痰、利膈寬腸、溫中解郁。葉發汗散寒,莖滑安胎,小兒抑郁抑郁,痰濁定。”
第二,兼容性和應用
1.用於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或胸悶者。紫蘇葉散寒,宣肺氣。治風寒感冒,可將紫蘇葉與藿香、蔥、姜同用,水煮,或蓋被子,微汗,常服壹劑而愈。如果妳同時咳嗽,它往往與杏仁和前胡,即蘇星粉。氣滯胸悶者,常配香附、陳皮,即蘇祥散。
2.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紫蘇葉具有行氣、舒中、和胃、止嘔的功效。對寒涼者,常與藿香配伍;對於熱性者,常與黃連配伍;半夏、厚樸常與氣滯痰阻同用。
治妊娠嘔吐、胸腹脹滿,常與陳皮、砂仁等藥同用,以加強止嘔安胎之效。
以上證候也可應用於蘇梗,效果相似。
李時珍說:“用陳皮、砂仁,可以行氣安胎;用廣藿香、烏藥,溫中止痛;配香附、麻黃,發汗解肌;用川芎、當歸、活血;同桔梗、枳殼,益膈寬腸;配萊菔子、杏仁,可祛痰平喘;用木瓜、厚樸,能祛濕解暑,治霍亂、腳氣。”
3.用於吃魚蟹引起的腹痛嘔吐。紫蘇葉能解毒魚蟹,可與生姜、白芷單用或合用煎服。
4.用來證明如果咽部有烤肉,是吐不出來咽不下去的。紫蘇葉、蘇梗均可理氣利咽,常與半夏、厚樸、茯苓、生姜等配伍。即半夏厚樸湯。
黃元禦說:“蘇的散性善破寒沖下,擴胸腹消痞,故可治咽喉瘀血之證。腹瀉感冒,中外雙解藥。”
5.可用於痰瘀、咳喘。紫蘇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與白芥子、萊菔子配伍,即三子養親湯。
所謂“三子”,即三種種子中藥,也有兒子的意思。其中,紫蘇能祛痰、止咳、平喘;白芥子清肺竅化痰,益氣、健胸、止痛;蘿蔔祛痰止咳。三味藥壹定要配伍,相輔相成,起到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特別是治療頑固性痰、老痰、寒痰。這種病多為老年患者,故有“養親”之意。這個方子的名字既體現了方子的療效特點,又包含了孝心和真誠醫療的最好體現。
治痰涎壅盛,氣喘咳嗽,上氣滿胸膈,常與厚樸、陳皮、半夏同用,即紫蘇姜奇湯。
6.用於腸燥便秘。紫蘇能理氣潤腸,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治老年體虛或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瓜蔞、杏仁等藥同用,潤腸通便。
古代人常把紫蘇子或紫蘇籽做成紫蘇粥吃,也有很好的降氣潤腸的作用,是個好方法。
三。用法用量
紫蘇葉的用法與紫蘇梗相似,常用於煎湯,壹般用量十幾克。不宜久煎。
紫蘇適宜煎服,丸散。湯劑用量為幾克到十幾克。應該搗碎入藥。炒可以削弱其盈利能力,更適合進補。
第四,註意力的應用
紫蘇葉、紫蘇梗性溫,溫病、氣虛者不宜服用。
紫蘇具有行氣滑腸的性質,所以肺虛咳喘、脾虛便溏者忌用。
《本草宣彤》:“蘇葉久服,真氣人。”
《本馮靜原》:“紫蘇為瀉藥之要源,氣虛久咳,陰虛喘鳴,脾虛便溏。”
王昂彥說:“表弱氣虛者禁服樹葉,腸滑氣虛者禁服小兒。”
——中醫實用筆記:21.2.4第二稿#中醫實用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