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汽車之家車佳作者。
借著李想和大眾汽車中國首席執行官馮之間的熱情,我想就程序增強技術的話題說幾句話。。。
我們都知道其中的原因。由於Li ONE采用的是增程技術,所以很多傳統廠商都把Diss看做是過時的技術,發展潛力不大。對此,李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忍,不惜罵罵咧咧地回頭,公方又回去了。不管對錯,今天我只說壹下附加程序和使用感受。
我們對增程式電動汽車並不陌生。2011的雪佛蘭沃藍達和2015的寶馬i3增程車型都有類似的原理——燃油發動機不直接驅動車輛,只是發電,然後由電機驅動車輛。增程式本質上是壹種混合動力,只是發動機和電動機的組合形式。妳可以說發動機技術不夠先進,也可以說電機效率不高,但兩者結合並不是過時或者發展潛力,更多的是企業是否願意選擇這樣的方案。如果通用和寶馬過去都用,現在不用了,還要定義為“過時”,似乎有些牽強。
現階段添加程序的好處是可以用加油代替充電(當然也可以直接充電),從而節省用戶的時間和精力。除此之外,還能盡可能減少用戶的裏程焦慮,不說延保程序持續多久,但在需要補充能量的時候,延保程序可以像燃油車壹樣方便,不用擔心被扔在路上。這兩點其實擴大了電動車的用途,讓很多想買電動車但又有顧慮的人可以放心使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擴展程序對用戶還是很友好的。如果快充站像今天中國的加油站壹樣普及的話,估計沒機會增加程序了。正是因為基礎設施不完善,收費在很多地方還是個問題,才給了程序發展的時間窗口。
然而,擴展程序的缺點也不容忽視。首先,增加動力系統會增加成本和重量。所以很多雙積分政策在中國生產的PHEV車型,往往市場堪憂。因為它們的價格比同級別汽油車貴很多,在性能上只是增加了50公裏以上的純電動續航,但並不是真正的電動車,所以競爭力不高。對於李壹個人來說,這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沒有汽油李壹個人對付它,同時它又是壹輛真正的電動車,擁有雙電機四驅和6秒多的加速,這些都是優點。
其次,增程器壹般都是小排量發動機,振動和噪音比較明顯,需要解決。從實際駕駛效果來看,李壹個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怠速和慢速行駛時,1.2T增程器基本不工作,只有在車速比較快的時候才啟動,這樣增程器的噪音和振動基本都融入到路面引起的風噪、輪胎噪音和車身振動中。當然,很多時候妳還是能從方向盤上感受到增程器的震動,但很輕微,不會打擾到妳。
無論增程式本身的優劣如何,它只是壹種動力形式,就像燃油車或者純電動汽車壹樣。這種動力形式並不能決定壹款車的產品力和競爭力,而必須結合其他很多方面來判斷壹款產品是否優秀。
最後,我想說幾句關於環境保護的話。首先是來自中國工業信息網的數據。2019年,中國* * *完成發電量7.09萬億千瓦,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占比分別為72.83%/16.26%/4.91%/5.99%。火電比重雖然在逐年下降,但還是很大壹部分。其次,碳排放的問題應該由國家和企業來關註和解決,不能指望消費者有那麽高的水平。
今天的話題,歡迎各位老師拋出妳們的“磚頭”~ ~ ~
李耕
汽車情報主編
《車加壹》《走吧耿叔Vlog》、
“上車吃菜”創始人
我覺得說“相互矛盾”有點嚴重,大眾的評論肯定不是針對理想的,因為層次不對等。增程式車真的只是電氣化道路上的過渡產品,不能成為最終目標。
剛在美國上市,李想敏感壹下子就能理解。壹點風吹草動都會帶來美股市場的波動。如果他想形成馬斯克那樣的熱點,他需要更先進的方法。
回到產品上,插電式混動和發動機增程在效率上是有區別的,增程發動機僅用於轉換電能時效率損失大於插電式混動。另外在成本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因為目前電池的成本決定了整車的成本。能跑50公裏的電池和能跑400公裏的電池成本壹目了然,這也是傳統車企放棄增程式電動車的部分原因。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的性能對比,要看背後的成本和效率。我相信,理想的產品還是應該選擇純電動汽車。
何壹
超級馬力的生產者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
有爭論是好的,但是道理不清楚。然而,在過去,汽車制造商之間很少發生“相互交流”。現在已經逐漸成為常態,說明大家壓力都很大。壹方面說明路線之爭日趨激烈,另壹方面也說明傳統汽車企業即使像大眾壹樣謹慎,也在拋棄以往的做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增程式電動車註定是過度產品,因為沒有特別的核心技術,發動機並不優秀,電機電池也沒有超出純電動車的範疇。所以,增程式車的命運其實取決於純電和充電網絡基礎設施的普及。如果純電發展得好,增程式車的生命周期不會太長。
崔軍
《時尚汽車評論》制片人
也是互聯網社會的常態。其實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如果真的要說環保汽車,恐怕市面上還沒有真正的環保汽車。是的,純電動汽車也不是“綠色汽車”,因為基於非綠色能源的電源會造成上下遊的環境汙染,尤其是在我國70%以上的電源都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下。純電動汽車如此,需要燒汽油的汽車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發展思路的問題。大眾說的是廣義的環保,理想更側重於具體的產品層面,所以兩者都沒有錯。不要把所謂的反應過度看得太重。當今社會,壹切都是有目的性和戲劇性的。所以,我們就當個旁觀者吧。也許三天後會有新的。
於趙穎
時尚雜誌汽車部總經理
不用說,我還在我們小區下面的車庫裏看到過壹輛李one,在壹個只要不是純電車,就和燃油車壹視同仁的城市裏,這真的是真愛。說回李想挑戰大眾的事件,我覺得圍繞技術路徑的正常爭論沒什麽不好,說多了也沒意思。至於增程式車有沒有前途,至少短期內有價值。如果家裏只有壹輛車,現階段看起來比純電可靠壹點,但我不會給李買壹輛,因為我有壹輛我認為開起來很完美的汽油車。我不討厭某些流量明星,但我真的很討厭他們的粉絲。以上也適用於目前的幾家新能源車企,比如特斯拉,比如蔚來,理想。說實話,這些品牌都有產品力。有些粉絲真的很無語。如果妳說妳能開好自己的車,那妳就完了。有任何外界的質疑,馬上刷起來,在微博下面罵人。物以類聚,就為了壹些這樣的粉絲,我不會考慮這些品牌。
王鋼
《風度》的出版商
我覺得沒什麽好擔心的。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絕對不只是純電動汽車。北京的規劃已經提到氫動力汽車了!?所以堅持自己,如果覺得延長的旅程是方向,就去做,10年後見。?外國人基本都是雙手準備,需要電力。現在技術比較成熟,補貼大;燃料電池和氫動力也要儲備,以後可能會有用,但是我們真的還沒看到有什麽技術儲備可以擴展範圍。所以中國加油會引領未來的技術方向,所以應該避免在美國上市,否則很容易像華為壹樣被制裁。
夏冬
《踢車幫》主持人兼制作人
這種能引起媒體自發炒作的機會很少,也算是壹種宣傳資源。但它是火,妳必須冒險去玩它。不過,這壹次雙方都“玩”得很開心,沒有燒傷任何人。李認為,他必須旗幟鮮明地為增程電動車計劃辯護,因為那是他的事。公眾更關心的是這位“發言人”,他作為壹個工程制造企業的高管,基於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談談對技術路線的看法。我看不出這有什麽“策略”。大眾目前在電氣化方面處於困難時期。他們的MEB進展並不順利。原因是它的系統是燃料燃燒的,而不是電動的。壓力之下,電技術路線的選擇很容易成為人們願意談論的話題。因為談起來很自然,而制度問題是政治,是禁忌。當然,李想的回應很有把握,甚至他的論點也完全符合預期。這只是給外界提供了妳所期待的“食材”。妳看,主編用它做了壹道菜。不好吃嗎?
宋海濤
海川品車
路邊停車場的投資者
說起增程式電動車,我早在2009年就接觸過。當時我在底特律的通用汽車總部試駕了雪佛蘭Volt。當時覺得這款車是過渡產品。果然,Volt在北美和中國的市場表現有目共睹。即使在北美享受了7500美元的補貼,銷量依然慘淡。之後通用果斷叫停了增程式電動車項目。其實從幾年前通用的失敗就可以看出,增程式電動車只是壹個過渡產品。從現在的電池技術來看,這是早就應該淘汰的東西了。或者說,本質上是混合動力汽車,而不是電動汽車。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