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服裝批發市場在流通業的發展特點,中國服裝批發市場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處於萌芽階段。
現階段商品短缺,流通渠道單壹。消費者買衣服基本都是國營商業和供銷社,還有壹些地攤式的小商品市場和農貿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需要有壹個可以大量交易的服裝市場。此時,服裝批發市場開始萌芽,並呈現出地攤式服裝批發市場的初級形態。這個時候人們只想要便宜的價格,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消費理念,市場策略,商業模式。當時服裝批發市場的初級形態正好迎合了絕大多數人的根本要求。可以說,在這個階段,服裝批發市場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大半個中國,小商品批發和服裝批發的潮流盛行於世,但尚未形成大規模的批發商圈。
第二階段,90年代中後期,是升級期。
這壹階段商品種類開始豐富,服裝批發市場開始第壹階段升級並發揮主導作用。表現在從路邊攤到大棚的轉變,服裝的小個體經營由政府統壹規劃集中引導。換句話說,全國批發市場主要由政府部門(工商、物資、地方政府等)投資。).在沿海地區(如深圳),個人投資者開始作為新的投資者出現,建設批發市場。
消費者對商品的質量和精細度要求更加嚴格,也促成了物美價廉時代的到來。
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以廣州白馬、東莞虎門富民、武漢漢正街、沈陽艾蕪、江蘇常熟招商城為代表的服裝批發市場。他們在中國服裝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廣泛的網絡覆蓋促進了服裝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國內很多大型服裝批發市場都在走下坡路。
與此同時,壹些代理商開始進入批發市場。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是轉型時期。
這壹階段商品多樣化、個性化,商品生命周期縮短。
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壹些服裝批發市場為了謀求長遠發展,正試圖淡出批發市場,以實現從批發到品牌經營的轉型,但轉型之路總是充滿艱辛和痛苦。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市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轉型就是調整原有渠道。調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引導原來的批發客戶和經銷商改變觀念和經營方式,成為品牌。另壹種是更換有意願的客戶,重新建立渠道。無論哪種方式,總有太多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追回價差款,規範價格體系,回收經銷商手中積累的壹些過時產品,承擔違約責任等。
與此同時,壹些批發市場開始升級,建築檔次越來越高,內容、功能完善,服務豐富。個性化消費的萌發也導致批發市場的產品生命周期更短,對產品開發和更新的要求更高,反映了顯著的大眾時尚文化。以廣州東沙友利國際服裝批發城為代表。
此外,文化管理在這壹階段興起。很多服裝市場開始根據自己的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尋找自己的文化脈源。文化遺產的興起,給國內批發市場註入了壹針強心劑,推動了整個業態鏈條的更大發展,成為服裝批發市場的壹把尖刀。現代市場的競爭是全方位、立體化的。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中國服裝行業,需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制定壹套科學的行業發展戰略規劃,根據市場的變化趨勢、各地區產業集群的資源優勢、各品牌企業的物質資本和經營戰略,設計制定科學的發展節奏和發展目標。同時,文化傳承也促進了市場上現有商家品牌管理的發展。這些都使服裝批發市場真正擺脫了低級銷售模式的形式。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客觀環境下,應將國際流行時尚文化融入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中,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業文化。只有這樣,國內服裝批發市場這壹特殊的產業結構鏈條才能獲得更大更進壹步的發展空間。
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使服裝批發市場走向規範化、完善化、集約化、成熟化,使這種業態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最大限度地避免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