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網絡暴力,期待清朗的網絡生態。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中青學校的媒體調查顯示,88.44%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暴力是壹群人湊熱鬧引起的非理性行為。拒絕網絡暴力,期待清朗的網絡生態。
拒絕網絡暴力,期待清朗網絡生態1。25日,“網信中國”發布“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清朗”專項行動通知,旨在整治網絡不良行為亂象,遏制不良文化傳播,大力凈化網絡生態,為網民特別是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喜慶、祥和的網絡環境。
通知明確指出,要重點整治網絡暴力和傳播謠言行為,切實維護網民利益。
廣大網民長期遭受網絡暴力。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網民,都有很多網絡暴力的例子。很多社會熱點事件的形成和發酵,往往伴隨著網絡暴力的陰影。去年,擁有50多萬粉絲的網絡女名人“羅小毛子”面對網友的謾罵和嘲諷,在直播過程中喝農藥自殺;不久前,不幸去世的男孩劉學在壹篇長文中講述了自己遭受網絡暴力的經歷。
網絡暴力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隨時隨地甚至毫無理由地傷害壹個陌生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大多會感受到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仿佛在孤獨無助的狂潮中被人推來推去,最終被海嘯吞噬——所謂“舌尖上的龍泉,殺人不見血”,事實正是如此。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打擊網絡暴力,法律必須“亮劍”,不能允許網絡暴力頻繁發生,對當事人造成極大傷害。希望執法部門以此次“清清白白”行動為契機,嚴格依法履職,準確適用法律,加大對網絡暴力和傳播謠言的打擊力度,讓肇事者付出代價;網民也要善於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堅決對網絡暴力說“不”。
最後,網絡暴力的對象沒有區別,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不幸的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拒絕網絡暴力,期待清朗網絡生態2自2015起,中國青年報每刊發布校園調查,已發布新青年調查報道180余篇。
在過去的1年裏,我們瞄準了00後。他們有什麽特點?他們對社會生活、消費習慣、學習有什麽獨特的看法?本次00後年終盤點為您開啟——
受訪大學生期待兩會提案為青年發展賦能。
根據中青學校的媒體調查,80.4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關註NPC和CPPCC。他們不僅對個人發展、婚姻健康、就業創業感興趣,還密切關註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媒介素養等宏大的社會議題。
近90%的受訪大學生反對世衛組織病毒溯源工作第二階段計劃。
據中青學校媒體調查,86.9%的受訪大學生反對二期溯源計劃。72.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溯源工作應該以科學原理為基礎,按照科學規律推進。受訪大學生認為,沒有人能在全球疫情中獨善其身,攜手對抗病毒是唯壹的選擇。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為家鄉方言發聲。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結果顯示,92.11%的被調查大學生會說方言,84.77%的被調查者會使用“方言梗”。東北話、四川話、粵語位列“最受歡迎方言”榜單前三。方言作為漢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比較深厚的文化基礎。通過年輕人的創造性表達,在網絡的沃土中得到發展和傳承。
超過90%的受訪大學生認識到黨史學習教育的深遠意義。
據中青學校媒體調查,92.01%的大學生會積極學習和研究黨史。近70%的受訪大學生最喜歡的“黨史教育”形式是觀賞性的,如宣傳《覺醒時代》中的寧敏鎮相關影視劇。
大學生思想政治關鍵詞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對思政課總體評價較高,平均得分為4.345分(滿分為5分)。思政課促進00後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他們認同“幸福是奮鬥”,“喚起青春的夢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
超過8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他們有輕微的“社交恐懼”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69.86%的受訪大學生存在“社交恐懼”,害怕社交場面變得尷尬。52.6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害怕說錯話。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玉凱建議,年輕人要調整心態,不要怕犯錯丟面子,不要擔心自己舉止不完美。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認為匿名社會存在風險。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90.69%的受訪者認為匿名社會存在壹定風險。有網友把實名社交軟件比作壹個展覽版的“精致的自己”,把匿名社交App當成壹個與他人分享真實生活的屏幕。然而,作為壹個剛剛開放的秘密花園,匿名社會仍然布滿荊棘。
超過7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影響。
中青學校的媒體調查顯示,88.44%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暴力是壹群人湊熱鬧引起的非理性行為。86.07%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從小對青少年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其獨立思考和理性表達能力。
近九成大學生期待新興的體育課。
中青學校的媒體調查顯示,89.63%的受訪大學生期望學校開設新潮、炫酷的新型體育課程。有助於鍛煉和掌握運動技能(33.58%),新的運動形式刺激大學生參與,增加體育人口(24.24%),這是大學生從新興運動中得到的。
超過90%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體育運動非常重要。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認為便利的運動場地(70.78%)、專業的運動指導(56.04%)和外界的監督(48.31%)可以提高他們的運動熱情。
明智省錢,“挑人”引領“新節儉”
據中青學校媒體調查,64.61%的受訪大學生有過“薅羊毛”的經歷,甚至因為它而感到壹種特別的幸福。消費不盲目追求價格,註重性價比和消費體驗,代表了當下大學生務實理性的消費觀。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79.83%的大學生願意支持國貨,對國產品牌的發展有期待。這既是年輕人的理性選擇,也是感情的表達。
興趣圈消費湧入受訪大學生賬單。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83.02%的受訪者會因為興趣愛好帶來的快樂和內心的滿足而為其消費,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心理訴求(46.20%),獲得實物產品(44.76%)。值得壹提的是,95.26%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花錢買小眾愛好是值得的。
超過80%的受訪大學生支持在高校開設財務管理課程。
中青學校的媒體調查顯示,82.66%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大學開設理財課程。75.15%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培養自己的投資理財意識和方法非常重要;66.67%的受訪者表示,大學生應重點學習樹立理財意識,並適當踐行。
近八成受訪大學生有網購不實用物品的經歷。
中青派媒體調查顯示,50.13%的受訪者選擇把東西放在角落裏“吃灰”。回顧自己在購買不實用的東西時的心態,68.77%的受訪者認為是“突發奇想”,19.22%的受訪者為了優惠補單。
超過八成受訪大學生看好國產影視劇。
中青派媒體調查顯示,受訪者喜歡國產劇主要是因為貼近生活(63.14%)、影視作品質量高(51.72%)、有社會關懷意識和人文關懷(51.47%)。受訪者希望國產影視劇能更深層次地反映社會生活,刻畫社會現實。
超過80%的受訪年輕人喜歡彈幕文化。
中青派媒體調查顯示,61.34%的受訪者在觀看視頻內容時經常選擇打開彈幕。最受歡迎的彈幕形式是“字幕君”等功能性彈幕(73.07%),其次是“吐槽”“填充”等互動彈幕(57.40%)、評論(45.32%)和狂歡。
“玩梗”能成為社交捷徑嗎?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72.48%的受訪者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年輕人熱衷於“玩梗”的原因包括:有利於更有趣的語言表達(75.71%),方便與朋友交流(47.78%)。
被面試的00後,向往在職場乘風破浪。
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50.58%的受訪大學生重視個人成長速度,公司的創新、薪酬、晉升機制、工作自主性也是受訪大學生較為關註的擇業標準。
近70%的受訪大學生考慮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據中青學校媒體調查顯示,68.43%的受訪大學生畢業後可能會考慮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其中13.87%的人有強烈的願望希望這個城市群成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圈。在接受采訪的大學生眼中,粵港澳大灣區是壹個年輕、充滿活力、同齡人在壹起奮鬥的地方。
70%的受訪大學生對新興職業有濃厚興趣。
據中媒調查,新興職業的吸引力主要在於工作自由(77.34%)和能夠以興趣為職業發展方向(76.59%)。此外,崗位缺口大、人才需求量大(43.14%)、薪資待遇好(41.64%)也是新興職業的優勢。
拒絕網絡暴力,期待清朗的網絡生態3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受網絡暴力漩渦的影響更直接、更深刻。壹些大學生發現,花壹點錢就可以發動壹場網絡暴動,普通人也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發動壹場網絡暴動。“盲目排隊”的背後,是“法不責眾”的假象。
壹項調查顯示,88.44%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暴力是壹群人湊熱鬧引起的非理性行為,50.02%的受訪者表示是群體發泄憤怒的壹個出口,14.27%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暴力是網民為維護正義做出的壹種努力。此外,20.8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受到網絡暴力的很大影響,包括情緒和說話方式。56.70%的受訪者認為會受到部分影響,比如影響對事件的判斷。。此外,22.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不會受到網絡暴力的影響。
堅決對網絡暴力說不
網絡暴力是網絡空間發展的毒瘤。我們不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讓手中的鍵盤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尤其是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不能盲目跟風,在情緒渲染和道德審判中侮辱當事人。
大學生由於年齡小,經驗不足,是互聯網的重度使用者,但他們往往選擇消極應對網絡暴力。壹項調查顯示,青少年面對網絡暴力時,60.17%的人選擇無視,真正選擇維權的人更少。大部分當事人因為取證困難或者維權意識不強而不追究。需要提醒的是,大學生在遇到網絡暴力時不應該沈默,而應該主動出擊,回應質疑或者選擇向平臺投訴。Tik Tok官方表示,自2021年4月以來,Tik Tok安全中心已根據平臺規則,封禁和封禁了近30萬個在平臺上欺淩、攻擊他人和發布網絡暴力的賬戶。
學校也應該及時伸出援手,幫助學生維權。前段時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壹學生因微博吐槽某女星被粉絲搜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很快在官微上對此事進行了回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保護學生方面值得稱道。尤其是在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在網絡暴力中保護自己的時候,學校的及時發聲,大大降低了這場網絡鬧劇對學生造成的傷害。
網絡空間不再是傳統認知中的法外之地。今年4月,杭州“女子快遞案”壹審宣判,兩名造謠者被判處有期徒刑壹年,緩刑兩年。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偉表示,在司法實踐中,實施網絡暴力的人和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的網民不在少數,但也有壹部分沒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註。“法不責眾是壹種錯覺,但在具體案件中,受限於被害人的法律意識和固定證據的能力,有時無法制裁每壹個肇事者。”1年10月生效的《2021,1民法典》在第1194條至第1197條對網絡侵權責任作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定,對於公眾維權來說是個好消息。利用網絡平臺惡意抹黑、攻擊他人,侵犯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將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此外,為了減少網絡暴力的影響,大學生需要增強媒介素養,增強信息識別能力,增強對網絡暴力的“免疫力”。開設媒介素養課程很有必要。目前,除了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壹些設有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媒介素養課程外,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專門的、系統的、持續的關於媒介素養的教學和培訓內容。中國青年報2020年的壹項調查顯示,只有9.8%的大學生表示所在學校開設了相關課程,67.8%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相關課程。
要杜絕網絡暴力,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的參與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要做網絡暴力中的“雪花”。學校需要開展系統的媒介素養課程,幫助大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理性對待網絡熱點事件。大學生遭受網絡暴力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幫助維護學生權益,減少網絡暴力帶來的危害。此外,管理部門還應推動網絡實名登記制度、個人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網絡平臺也應加大對評論的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