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這邊。拼多多成立和發展的早期是2015和2016,當時電商領域開始倡導“消費升級”。不考慮這場消費升級運動對消費者的影響,對中小商家的影響是很大的。B2C模式下的天貓和JD.COM對尾部小商家的支持有限,而淘寶尾部商家的生存空間和利益正日益被侵占。這些在不斷升級中被排擠、被清理出去的中小商家,就是拼多多初期商家的資源。商家逐漸聚集,新的中小商家不斷進入。拼多多為什麽能讓這群商家心甘情願的盈利?首先,這些商家大多是自產自銷的小廠家或者和小廠家合作的低端賣家。他們賣的商品多為“白牌商品”,即非品牌商品。如果中間流通環節少,中間成本低,非品牌商品沒有品牌溢價。與市場上的品牌商品相比,價格要低得多。
其次,這是壹個新的平臺,也是壹個新的競爭機會。很多原來的腰尾商家在這個平臺上有機會成為頭部商家,平臺的低價策略勢必會將自己的流量資源向低價商品傾斜。所以,主動盈利是新環境下最有效的競爭手段(相對於其他平臺復雜的操作)。而拼多多能給這些商家帶來什麽?上面提到的新平臺和機會是壹個方面。還有壹點也很關鍵。拼多多可以通過聚集消費者需求,實現對上遊供應鏈壹定程度的大規模定制。中小廠商生存的困難之壹在於生產的不確定性:他們對市場信息的不了解,使得他們很難確定自己需要生產什麽樣的商品,需要生產多少商品。產量大幅波動也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比如生產線越來越少,忽停忽開,廠商生產資源有效利用率極低)。拼多多聚集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小廠商提供充足的需求信息,讓廠商在壹定時期內合理規劃生產資源。反過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又可以進壹步壓縮價格,從而形成正循環。
2.用戶端。商家找到了,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用戶。黃征對拼多多用戶的理解是“價格敏感型用戶”。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考慮。首先是消費能力低的群體,典型的是三四線及以下的用戶群體。同樣,從15、16開始,智能手機迅速向三四線城市蔓延,大量受困於移動互聯網的下沈用戶帶來了壹波巨大的未被充分利用的流量效益。
這類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對價格更敏感,追求性價比。隨著拼多多的進壹步發展,用戶數量不再局限於“五環外”,壹二線城市的用戶比例逐漸增加。原因是大多數人對高品質商品的追求不會涵蓋所有方面,低價商品在某些場景下很有吸引力(比如壹個男生可能在數碼產品中表現出奢侈,但在購買快消品時卻追求低價)。事實上,低價商品的用戶場景需求規模是巨大的。如果能低價買到靠譜的產品,壹二線城市的用戶也能成為產品的忠實用戶。
3.人和商品的聯系。電子商務本質上是解決人和商品的連接問題。傳統電商面臨的購物場景和采用的導購方式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目標明確的需求、目標模糊的需求、漫無目的遊蕩的需求越來越難以滿足。隨著電商市場的逐漸飽和,如何更好地滿足用戶漫無目的的遊蕩需求,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間,提高用戶的下單率成為當務之急。除了壹如既往的推廣活動,依托成千上萬的個性化推薦算法,搭建場景頻道,制作視頻圖文等內容,細分用戶場景需求,精細化運營,是包括淘寶、JD.COM在內的各大電商平臺努力的方向。
在這壹點上,品多多的做法很不壹樣。如果說別的電商是用用戶的興趣偏好來引導用戶下單的話,拼多多是用低價爆款來引導用戶下單的。只要低價的吸引力足夠強,產品推薦準確度差的劣勢就變得很小——用戶的門檻足夠低,跨過這個門檻需要滿足的用戶興趣偏好足夠簡單。拼多多的基本導購方式大致如下:類目tab+商品推薦,通過類目tab進行簡單的用戶需求篩選,然後低價推薦商品,促進用戶的購買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