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

 當賞讀完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壹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麽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麽寫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後感1

 最開始接觸《瓦爾登湖》是因為前同事的推薦,每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閱讀,就這樣斷斷續續,很長壹段時間後才把它讀完,對它的印象仍處於懵懵懂懂階段。讀書時,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經歷的是什麽,所展示的內容又是什麽,仿佛身臨其境,和作者壹樣走進大自然。但是合上書時,腦袋壹片空白,可能是因為作者的思想覺悟太高了,太哲學了,而我,只是壹介平凡人,太淺薄了,無法達到作者的境界……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很多人都說這是壹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這是壹般超凡入聖的好書,親近自然的思想讓世界所有的人為之懷念。的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就是體會了自然的美好,感覺到心靈的純凈。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這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的功能可謂千變萬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賴癥,當我們空閑時,不玩手機會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總覺得錯過了什麽,我想我們是被這些電子產品給控制了,是手機擁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擁有了手機。我們應當適度的遠離手機,更多的追求樸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壹樣,不要為物所困。

《瓦爾登湖》讀後感2

 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當我身在顧慮和追逐過多的東西而感到不堪重負、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羅便是能讓我解脫並接受心靈洗禮的最佳方式。在讀完《瓦爾登湖》後,我的心仿佛也成為了壹潭寧靜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爾在說“人,當詩意地棲居”。 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沈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壹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采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沈沈思考… …

 而他從來沒有受過職業培訓,從未婚配,孤獨壹生,他不去教堂,不參加選舉,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曉香煙的作用。他改良的鉛筆完全有希望申請專利,朋友們盛贊他已打開了財富之門,他卻說以後再也不做鉛筆了;作為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和愛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為美國工程師的領袖,而他卻更願意做壹位不顧壹切與天合壹的草民,壹位大自然的藝術家。這也正如愛默生所說:“他不肯為了任何狹窄的手藝或者職業放棄他在學問和行動上的抱負,他尋求的是壹種更廣闊的行業,壹種生活的藝術。”

 不去討論如果他是個積極的入世者是否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因為他只是選擇了他喜歡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成全作為壹個人的完整性,並在這過程中將永遠寧靜的瓦爾登湖化作了最純凈的眸子,帶領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生命與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壹部作品,據說為了創作這個作品,他專門在瓦爾登湖住了兩年。他曾經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後來他在瓦爾登湖旁邊隱居。

 可想而知壹個人獨居兩年心裏面那種孤獨與寂寞其實很難理解的。梭羅的《瓦爾登湖》講述了壹個追求完美的藝術家,有壹天他想做壹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語,哪怕我壹生中不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壹心壹意,努力的去完成他的作品,在他整個工作過程中,他的同伴逐漸離開了他,都死去了,他卻不知不覺保持著青春,最後當手杖完成的時候,它非常完美,成為了壹件非常美麗的作品。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要知道做好壹件事情其實並不容易,我們不要用世俗的陽光看待每個人,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做好壹件事情需要妳保持壹顆簡單的心。

 梭羅是壹位美籍法裔,他的作品剛剛問世的時候其實沒有多少人關註。然而這部作品的光芒卻無法阻擋,今天他的作品聞名天下。

 後來了解到,梭羅反對美國奴隸制度,反對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他對人類社會中他認為是惡的憎恨程度不下於對大自然的'熱愛。1984年梭羅在瓦爾登湖已經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壹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壹種獨特的精神氛圍。

 讀完這本《瓦爾登湖》,雖然用了我壹點時間,我願意多花點時間去看書,慢慢的看壹本書。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悟是我們壹定要對自己負責。

《瓦爾登湖》讀後感4

 蘇東坡有言: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張琴,壹壺酒,壹溪雲。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我想飲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鋪底的天河垂釣。《瓦爾登湖》以思想的斧鑿打穿現實的銅墻鐵壁,為我們的生活打開壹扇窗,他無心勸導他人,只真誠地給我們讀者拋出壹個憑窗遙望的。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壓縮了地理和疆域,喧嘩浮躁的風沙早已彌蓋了心靈的沈靜。梭羅掙脫時空的藩籬,將身心遠離塵囂,追求在自然的安謐中壹種本真的生存狀態,找尋壹種更詩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長達兩年的裏,他以自然為友,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崇尚自然,樂於湖水、和飛鳥,閑來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邊垂釣。

 《瓦爾登湖》已出版壹百六十多年,而今時代巨變,社會發展迅速,人類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繁華發達無所不在。然而,瓦爾登湖在仍未被人們所遺忘。初讀時不知其中詩意的添補,正如徐遲所說,在繁忙的白晝讀它,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麽好處,直到黃昏,漸漸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梭羅是壹棵,超脫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dou要去找尋並堅守內心深處所熱愛的生活,終有壹天,妳歷遍的山河會全然化作塵埃,當塵埃已鋪滿妳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見海,願妳也停不下來,心裏那泓湖水還在,那裏風清月朗,湖光十色,那裏日暮溫柔。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在寂靜無聲的夜晚,翻開這本富含哲理的書,就像遊覽壹個人的人生歷程。

 梭羅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的他,決心獨自隱居在瓦爾登湖畔。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建立起壹座小木屋,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閑適而又恬淡地過著隱居生活。妳可能會想這不就像美國式陶淵明嗎?但梭羅在隱居期間仍苦讀不輟,涉獵廣泛。熟讀哲學書籍,對中國哲學也十分熟悉,對世界有深刻的洞察力。

 在瓦爾登湖人煙稀少,孤獨是家常便飯。但他以此為樂,靜下心留心生活,鉆研學術。他說:“我的寧靜只有微瀾蕩漾,而無巨浪翻騰。”他適應孤獨,愛上獨處。沈醉於學術與自然,在獨處中發現自身的不足,看清事物的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以給自己壹個類似梭羅般的環境。但在艱難困苦之中,往往是最孤獨無助之時,猶如獨自駕駛壹葉小扁舟在海上飄蕩。適於孤獨,學會獨處十分必要。它能使壹個人在困難之中看到未來的希望與方向,不被事物所披的外衣所迷惑,堅定自己的信念,無畏面對。

 梭羅認為“社交往往太廉價。”在獨處中找到那個本真的自己。在期中考後,我的成績可謂不堪入目。我的大腦似乎陷入漩渦之中,天旋地轉,我仿佛迷失了自己。漸漸地,我終於發現自己過多的壓力反倒使我的精神在崩潰的邊緣。整日患得患失,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孤獨讓我清醒下來,我終於緩緩走出陰影。我仿佛站在瓦爾登湖畔,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機,認清頭上的北極星,心已平靜如瓦爾登湖。

 從孤獨中走出,願少年初心不改,壹往無前……

《瓦爾登湖》讀後感6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裏,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壹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壹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壹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並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

 1、作為壹部自然的書籍;

 2、作為壹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

 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壹部諷刺作品;

 4、作為壹部文學名著;

 5、作為壹本神聖的書。我想,不管是哪壹種讀法,於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鐘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沒想到在我的人生裏能認認真真讀完的壹本文學作品不是四大名著之壹,也不是唐詩三百首,是孩子留在家裏的壹本書,起先對它並不感興趣,所以讓它在家的壹個抽屜裏面沈睡了快壹年之久,後來出於好奇翻開看了幾頁慢慢的就對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這本書讓我感悟到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縱觀現在浮躁的社會,原生態嚴重破壞,環保意識是靠強制的時代裏,能在靜靜的時間裏翻閱它和160年前的梭羅壹起感受他所寫的壹切原生態人與自然動物和諧的故事,讀著讀著它會感染妳的靈魂,好像把妳的靈魂在瓦爾登湖裏壹點壹點地慢慢清洗慢慢清洗……

 限於人生閱力和學識淺薄,我不敢說這十幾萬字的書我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內容。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的結論都是相同的。只不過理解的程度深淺不壹而已。的確這本書對我來說很難讀,尤其是浮躁的時侯是跟本看不進去的。不過,壹旦沈靜的心讀這本書,必獲益匪淺。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壹本寂寞的書,是壹本孤獨的書,他只是壹本壹個人的書。”

 梭羅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他很贊賞道家思想,這也與古人相似。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相似,都是為了尋找遺失的純凈美好。不同之處在於古人是歷經滄桑後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超然。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誌士渴望的精神聖地,又在另壹個國度重視了,是不是每個文明都是需要壹個用以升華的場所來凸現實呢?

《瓦爾登湖》讀後感8

 兄弟的離世讓他難過,但人總要愈傷,他到了瓦爾登湖畔,在碧水蒼山的環繞中,在悲痛之余,開始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羅,《瓦爾登湖》的作者。

 那時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諷他,說他離經叛道,不識時務,但他不為所動,他心中有壹支火炬高舉,早已為他指明了方向。

 在瓦爾登湖的日子,他窮盡自然,返璞歸真,而思想的深度卻愈發向縱深發展。他在走出了人群,卻始終不忘人群,人權思想之木傲然生長,他遠離城市,卻掛念城市,環境保護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復壹日的樸素生活中,他從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復壹日的打磨中,也終於實現了蚌育珍珠的過程。

 終於,歷史的判官筆是公正的,在那時人眼中盧梭所謂的“離經叛道”,終在時間的淘洗中散發出屬於自己獨壹無二的光彩,《瓦爾登湖》的出版,超驗主義不斷轉化為切實的社會制度。就算總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時代的巨輪永不停止前進。

 憶往昔,回首今朝,時代飛速的發展把每個人的時間打散撞碎,走出機械式的日復壹日,當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爾登湖”壹般的寧靜呢?我認為是需要的。縱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當下,我們也總要讓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間,站在以往時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們,看到的,也應該是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天空。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壹柄斧頭,壹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壹間小木屋。在自我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著壹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壹片自然風景是壹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壹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僅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著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蕩漾的湖水。湖邊有壹間精致的小屋。壹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壹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麽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妳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每個人最不缺的都是時間,然而卻都顯得沒有多少時間來閱讀思考。在讀瓦爾登湖的過程中,壹些想法明顯的拓寬了我的思路,雖然有些問題沒有能夠得出最終的結論,但還是多了壹些方向,而不是僅僅身陷於原本的想法。

 偶爾無聊會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麽,是要幹嘛,我們光溜溜地來到世界,最後什麽也沒有帶走。像玄幻小說裏,最後主角都是自己創造了世界,自己成為了世界裏的神,但是他們卻還是沒有脫離受想行識、色香味觸法等,最終還是沒有脫離親人、愛人抑或是朋友之類的感覺。或者當壹個人不需要旁邊的其他人的時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斷地滿足自身的感覺來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終我們是否是都是為了過日子而過日子,或者是為了壹種感覺,但是到最後都變成了壹種空。

 就像是當壹個人做慈善的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自認為做了壹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想過他們所在的困境是他們今生所必須經歷的[]磨難,我們可能傳播了壹種負能量,打破了他們自己所應該走的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的過程中,是不是只是為了找尋壹種另類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思路更加寬廣?為了尋找壹種另類的方式麽?

 然而,為什麽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活成了同壹個人、同十個人,是因為在前人的經驗模式下我們能夠更好地讓自己生活嗎?所以我們是否只是另壹種模式下別人的延續呢?就算最終我們能夠活成了自己,到了那壹種傳說中的情況,是否真的是?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壹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期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著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我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壹切,與周圍農夫、鄰裏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壹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壹樣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後我也發掘了自我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說,大學就是壹個瓦爾登湖,壹個全新脫俗的環境。我經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我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借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壹本向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向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能夠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堅持壹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昨天那本書跑到哪兒去了?”我壹邊嘀咕著,壹邊像只小狗壹樣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書中尋找那獨特的芳香。

 啊,在這兒!漆黑的書脊,閃閃發亮的四個字《群星閃耀》。它像極了夜空的壹顆星,閃爍著迷人的光芒。我像壹個餓了許久的人看見大餐壹樣,不由自主地跳進了書的海洋。

 我壹會兒和拜占庭皇帝壹同守護城墻;壹會兒與亨德爾見證奇跡的發生;壹會兒跟斯科特上校壹起去往神秘的南極;壹會兒又痛心地看著在決定命運的壹分鐘拿破侖慘敗滑鐵盧,無可奈何地看著格魯西率領著將士們慢慢遠去……

 在家裏,我沈浸在《瓦爾登湖》,流連忘返。書房看,餐桌看,就連上廁所也在看。瓦爾登湖的叮咚流水聲;梭羅的哢哢造房聲;周圍松鼠、百靈的歌唱聲就像壹支變幻莫測的曲子;湖面碧波蕩漾,周圍盡是參天大樹,梭羅的精致房屋美不勝收……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瓦爾登湖,腳麻得猶如蟻嚙卻渾然不覺,只知陣陣書香撲鼻,全然不知身處“烏煙瘴氣”的廁所。

 “啪”,門被擰開。媽媽壹臉的不悅:“又這樣!”雙目噴火,似乎又是壹場暴雨。“這是最後壹次,絕沒有下次。”我趕緊乖巧的保證。其實,我的心裏卻盤算著下次怎麽逃過媽媽鷹壹樣的眼睛。

 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書海深處。爭讀,爭讀,惹得媽媽憤怒。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瓦爾登湖》裏有壹句話:“假如可以證明生活的卑微,那麽就要把生活中所有卑微的地方弄明白,昭示壹切人;假如生活是崇高的,那麽去體驗、了解它,這樣在下壹次遠遊時,把它如實記錄下來。”

 我覺得生活是矛盾的,它的確很卑微,但我卻不知道哪些地方卑微。小時侯,生活的卑微就是困苦的家庭還有父母勞累的雙肩,但這種日復壹日的卑微卻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兒女長成、又添了新房,這是壹種崇高吧!

 體驗、了解崇高的生活,就必須以卑微的方式去進行,也就是說,沒有卑微就沒有崇高。

 《瓦爾登湖》裏有壹句話:“壹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或者說,指明了他最終的歸宿。”

 生活中有這麽壹部分人,可悲的是對自己沒有什麽看法,就象壹片樹葉,任憑風將它吹向哪裏,壹度的我也是這樣的壹片樹葉,孤零零隨風飄落,有時我想回到溫暖堅實的大地,但風卻不止。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走,越被傷害的嚴重。我想做壹棵樹,這就是我對自己的看法,寧可做樹而不願做樹葉。

 做為女人我如此悲傷,生活對於我是卑微的。做為妻子我是卑微的,做為母親我也是卑微的。在家庭裏、在工作單位,我就如壹只卑微的螞蟻,忙忙碌碌毫不引人註意,這就是我的生活,但螞蟻的崇高在於,它在不停地思想、不停地做事。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梭羅是現實的,瓦爾登湖也不是壹個理想國。看完這本書也許這樣的概括最能體現我的感受了。梭羅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條道路都是命運之路,唯獨妳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請繼續走妳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來了然後有又離開其原因用他的話說“或許是因為我認為還有好幾種生活等著我去體驗,而且無法勻出更多的時間給那壹種生活”梭羅是有信仰的,信仰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如電影《等風來》上的那句話:“人活著,總得信點什麽”但不幸的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還有什麽信仰。終於明白了為什梭羅把那個“總是頌揚上帝,貶低煩人,反正他的頭腦裏只有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學家視為貴客了。

 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爾登湖在梭羅眼中並不僅僅是壹個湖,而是壹個充滿著性情的湖,是壹個心靈的歸所。其實我們每壹個人都可能有壹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這塊地方可能並不是我們現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發去尋找它,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更是給了我們信仰,我們可能終老於此,也可能離開它,即使離開,我們也會像安泰需要大地壹樣時常需要它。

 寫的無拘無束,沒有壹點迂腐和胭脂氣,為必要表達什麽看法,只傳達壹種溫馨的氛圍。梭羅用質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告誡我們,壹億人當中才能有壹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梭羅說,人舍棄越多就越富有。居無定所,就會享受每壹個地方的好時光,讓自己變成富人,思想中獲得壹片自然風景,每年再看也就會都有此收獲。就如詩人離開田莊,他享用了其中的精髓,把田莊寫進詩篇,只把空殼留給了農場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自然風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愛的就會感覺到淒美,不喜愛的就會感覺到寒冷。梭羅告誡人們,盡量遠離約束,活得自如才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裏。田地,少而勤,呵護在心,自然會得到很多樂趣。

 梭羅來到林間居住,像報曉的晨雞,來喚醒鄰人。生而為人,應該追求什麽才是最好的,希望人們多去親近自然的、有思想的東西,感受自然而然,享受自然而然的詩篇。梭羅居住在林間湖邊,享受到了開闊的世界,享受到了幸福的時刻。他對此的描述,給人帶來清新之感,世界是如此遼闊,思想是如此深邃。大多數人卻如井底之蛙,壹生也沒有去看壹看,去感受壹下真實的世界,只顧隨波逐流,任世俗的物欲橫流過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思想的壹切淹沒,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

 人居於時空之中,宇宙萬物之間,所占不過壹隅之地,像自然壹樣簡約純潔,思想如世界壹樣豐盈飽滿,充滿神秘的不可知。人居於某處,人又為何而生?

 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時候,清晨最有價值,萬物醒悟的時辰。清晨,有清醒的頭腦,壹日之計在於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純潔的時刻,梭羅關於清晨的描寫詩意又富有哲學意味。梭羅提出覺醒便是生活,對清晨的覺醒,那是壹種精神,要心懷無限向往,那是生命升華的狀態。梭羅提出,讓時光升華,才是境界最高的藝術,雕刻品味生活,讓思想煜煜生輝。

  • 上一篇:紮賚諾爾區的經濟
  • 下一篇:如何學習手繪插畫?零基礎如何學習插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