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壓力
(壹)社會變革的現實“壓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不僅要面對家庭結構和學生群體變化帶來的新的教育問題,還要滿足經濟改革帶來的更高要求。
隨著經濟的開放,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大量湧入。現代教育媒體作為改革的寵兒,迅速占領了學校教育的傳統陣地,壹時間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為了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已經成為必須掌握前沿技術的新生力量。他們忙於信息和網絡,心裏又多了壹種“病”。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這就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所以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是合理的。這樣,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生存,還是為了滿足國家對教師的要求,我們都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學無止境”恐怕對老師來說特別深刻。
(二)教育活動中“互動”的壓力。
素質教育的目標之壹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成為社會發展的壹部分。如果理想的教育過程或教育結果,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成長結果基本壹致,教師就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但是,學生不是機器,他們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現實個體,發展是不同的。因此,在實施教育* * *導向的同時,更應該關註教育中的個體差異,這是教師面對學生的現實壓力。事實上,學生並沒有像老師期望的那樣在控制下成長。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課題研究和教育,是無法適應充滿個性的學生在成長中的各種要求的。來自社會和家長的期望壓力使得教師的責任感和學生的發展差異之間的距離無法縮小,增加了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的負擔感。
(三)傳統觀念中的形象“壓力”。
在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中,“敬業”“奉獻”等價值觀在長期的文化歷史積澱中成為社會對教師職業形象的期待,也成為從事教師職業的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這種觀念無形中忽視了教師職業的社會性壹面,使教師職業缺乏生活性和主體性,不利於教師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不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
第二,素質教育對教師心理素質的要求。
新世紀的教師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需求中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具備高素質。除了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外,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很重要,因為心理素質是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外界“壓力”的解決,直接制約著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1)教師要有以師愛為中心的積極情感——對事業的愛,對學科的愛,對學生的愛。
以師愛為核心的積極情感是教師的重要心理品質,主要表現為對教育、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愛。教師對教育的熱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對自己學科的熱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是壹種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師的教學永遠根植於他們對學生的愛。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全心全意地教學生。要公平,不要偏袒;要寬大適度,不要溺愛;情感應該是混合的,而不是情緒。教師對學生的愛旨在教會學生去愛。學生不僅可以享受、認識、體驗愛,還可以愛自己,並升華為奉獻的愛。這種新型的師愛不是母愛,比母愛更好,比母愛更高,比母愛更貴,是“愛師信真”教學效果的心理基礎。
(2)教師要有高尚的審美情操——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美感是人們在欣賞自然景物、文學、藝術和社會現實時對崇高、壯麗和美的感受。教師在教育教學情境中的美感對學生美感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合格的教師應該具有強烈的美感,這種美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教師在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具有美的心靈、美的行為、美的語言和語言。②教師對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感興趣;③教師對引導學生欣賞美、創造美持積極態度;教師既有對自身人格美的執著追求,也有對他人人格美的欣賞和欽佩。
(3)教師要有強烈的職業興趣——精、廣、新。
興趣是人們主動探索某事或喜歡某項活動的傾向。它是在人們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對教育的濃厚興趣是積極地、創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心理素質之壹。
1,老師的中心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心理發展的興趣以及對探索科目和教學方法的興趣是他們的主要職業興趣。這種興趣不僅能驅使教師接近和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學習規律,自覺尋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師積極鉆研業務,認真熱情地從事教育工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專業興趣,往往會引起學生相應的學習興趣。
2.教師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興趣。
教師的興趣不應局限於他們所教的科目。教育經驗表明,很多優秀的老師對知識都有廣泛的興趣,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社會,教科學的老師也應該懂得壹些文史知識。缺乏文史知識的理科老師,往往語言呆板,詞匯不豐富,甚至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科教師也要學習壹些自然科學的知識,因為要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習科學,運用科學,教師本身首先要對自然科學有壹些興趣。對知識的廣泛興趣不僅是教師興趣的特征之壹,也是拓展知識深度和廣度的保證。
3.老師應該願意參加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教師不僅要積極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且要主動關心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與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中,建立天然的情感關系,尋求教育學生和調整工作思路的新途徑,師生利益也可以互補協調。
(D)教師應具備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適時、適宜、適用。
教育的效果並不完全取決於教師的單方面活動,還取決於學生的“心理背景”和“知識基礎”。教師的教育活動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活動必須因材施教,把“材”作為“教”的基礎和出發點。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經驗和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措施,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和日常生活,“見其然,觀其然,觀其安”,在掌握學生微妙的外在行為中,考察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了解學生知識技能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發展,掌握學生的認知、情感、意誌和性格特點。2在教育教學中,善於把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壹方面,教育措施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另壹方面,我們不能“遷就”或“迎合”學生。教師應該為學生提出可取的和可實現的教學目標,以促進他們向更高的水平發展。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③在教育教學中善於因材施教。④幫助學生設計未來發展方向,提高學習興趣,全面發展個性。
(5)教師應具有創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做、敢沖。
創新是現代教學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創造力是指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傳道、授業、解惑”的原創精神和能力。
教師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創造力的老師對教學過程各個方面的把握都是新穎獨特的。具體表現為以下特點:(1)教學思路的開放性。創造教育傾向於把教學看作壹個從不平衡到平衡交替變化的動態開放系統,用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對待教學對象和處理教學問題。激發和關愛學生的創造精神,倡導教學過程的自覺調節。(2)教學設計靈活多樣,富有彈性。現代教學強調教師要進行靈活多樣、富有獨創性的教學設計,主張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有效的教學方法,自主增刪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設計具有靈活性。教學過程可以根據目標的達成情況和學生的心理接受程度隨時調整。(3)教學信息傳遞的經濟性和快速性。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教學是壹個信息傳遞的過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取決於教學信息能否經濟、快速地傳遞給學生。為此,教師要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信息,不斷探索簡潔快捷、適合學生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用更少的時間和精力,準確有效地把計劃好的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4)註重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的訓練。(5)善於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創造能力。人們無論用哪種方式想出新的、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壹定的知識基礎上的,而不是壹個知識豐富的人具有創造能力。有壹個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條件。這種轉變最重要的條件是實踐活動。有創造力的老師善於選擇課內外結合的方式。他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創造能力。(6)不失時機地利用教學反饋信息,機智地調整教學。教學過程是多變的。創造性教師善於捕捉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保證教學過程不受無關變量影響或影響較小,從而達到預期目標。
教師的創造性教學將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和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創造性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人格特征之壹。
總之,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心理素質,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新世紀的合格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