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數實融合是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數實融合是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那麽,數字與現實融合之前有哪些新趨勢?為了更好的讓數字技術助力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應該在哪裏繼續投入和持有?對此,新京報新景智庫舉辦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研討會,邀請了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

數字化企業找準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國家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表示,互聯網企業、數字經濟企業、數字科技企業將在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需要註意的是,數字企業還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實體經濟企業才是主體。數字經濟企業如何更好地與實體經濟企業合作,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點。

在吳看來,數字企業和實體企業需要找到“* * *相同的語言”。妳不能說妳的,我就說我的。

數字化企業和實體企業如何找到“* * *同壹種語言”?中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認為,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正在加速,甚至形成新的突破。數字科技企業的積極性很高,實體經濟企業的積極性也在提高。關鍵是雙方要加強溝通合作,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進而推動雙方更深層次的合作發展。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看來,有許多方法可以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政府應該大力推動,因為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包括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壹定程度上也得益於政府提供的相對寬松的環境。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所產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余江縣也表示,現在整個數字技術、數字技術體系和十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在實體經濟中,除了龍頭企業積極探索數字生態,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在以數字生態的拓展為抓手,進行數字與現實的融合,這在十幾年前還沒有出現。

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室主任李永健看來,要增強企業的數字化和數字與事實的融合。未來的發展方向壹定是* * *的耦合,* * *的進步,效率的提升,從而進壹步發揮數字生產力的潛力。

生產的所有方面都需要整合到同壹個網絡鏈中。

吳表示,經過幾年的探索,發現數字企業進入實體經濟企業的門檻比較高,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尤其是對於習慣消費互聯網的企業來說,遇到實體經濟企業,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就可以通用的,因為實體經濟企業往往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張占斌認為,與國外互聯網巨頭相比,國內壹些產融結合企業距離世界壹流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打造壹批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尤為重要。只有數字經濟的龍頭企業發展起來,著力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才能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才有可能培育出壹批專業化、創新型的制造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對於中小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聶華匯表示,中小企業要實現數字化,要通過平臺賦能,進入壹些數字園區。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做壹些基礎工作,讓企業進來後很快接入系統,但這並不能完全解決很多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除了中小企業的個性化,余江縣還認為,在很多重要的工業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操作系統還有很大差距。這些重要的工業操作系統被國外壹些公司壟斷,包括壹些重要領域的操作系統和壹些關鍵的工業軟件。

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實體經濟融合的核心問題在哪裏?李永健認為,數字化轉型需要將企業從R&D設計到制造、營銷服務的各個環節數字化,然後整合成壹個網絡化的信息平臺或者網絡化的信息鏈,這樣耦合效率更高,交互頻率更高,可以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

在這方面,廣州有壹家服裝廠叫知壹鏈,做得不錯。服裝廠背後,是30多家供應商和代工廠,供應面料、紐扣、拉鏈等等。以前溝通主要是通過電話和個人微信,效率很低。現在,通過企業微信的“上下遊”連接功能,智壹鏈已經打通了30多家供應商的信息流和商流,從定布、切床、縫紉、質檢、入庫、發貨,這些環節的所有數據都會同步到企業微信工作臺的壹個應用上。

數實融合是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吳表示,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其實不僅僅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數字化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也會催生新的產業和新的模式。首先體現在數碼產品與實體技術的融合上。比如現在的智能網聯汽車,其實就是在汽車上增加了很多車聯網的新技術。

張占斌認為,政府應該為數字和事實的融合創造高質量的環境。包括支持壹些數字技術能力強的新興實體企業發展成為標桿企業,推廣壹些典型應用場景,發揮這些實體企業對中小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升級的引領作用。各省也可以選擇壹批創新型企業,培育壹些數字經濟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然後給予適當支持。

在余江縣看來,數實融合是未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基礎先進、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挑戰的必由之路。應該鼓勵企業以國家的長遠戰略需求進行創新,讓企業真正願意靜下心來長期做數字和事實的融合,讓所有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真正的價值收益。

“這些東西在經濟學上可能屬於公共* * *產品,那麽誰來提供呢?提供之後誰來維護?誰來提高?”李永健認為,這些問題是需要面對的基本問題。

編輯|柯睿

校對|李麗君

  • 上一篇:新景智庫
  • 下一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否重視課程評價改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