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需求。藝術想象力是靈魂。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獻給祖國60華誕的禮物。這種全民制作的演藝品牌如何走進普通百姓?中央歌劇院決定為復興之路“瘦身”,將原來的3000名演員減少到200名,但並不影響演出效果。為什麽?現代舞臺藝術技術,如模擬和高保真視頻,再現了宏大的場景,更容易與觀眾互動...這次改編得到了《復興之路》主創人員的認可,也簽下了6000萬的大單,壹年巡演100場。
如同復興之路壹樣,近年來的每壹次重大活動和演出,都是藝術家提出創作理念和藝術效果,推動中國美女舞蹈技術的壹次新高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不僅以中國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世界感到驚訝,也使中國的舞蹈技巧達到了壹個新的裏程碑。煙花與大腳印、巨幅畫卷、鳥巢碗邊的無縫銜接...雖然已經是三年多前的事了,但人們仍然記得這件事...這就是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魅力。
中國live show創始人梅每年制作壹期Live Show,* * *打造八大全新旅遊文化項目,均從本土文化中尋找主題並提出創意,同時融入先進的科技表現手法。可以說每壹件作品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物,取得了藝術與市場的雙豐收。
在大型活動和演出中,中國在這些舞美的“塔尖”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只要藝術家能想象,技術可以不擇手段實現,讓藝術想象的靈魂在舞臺上綻放,有的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在整個美女舞蹈領域,中國基本上還處於“刀耕火種”或者“釘釘工程”的模式。中央歌劇院院長余楓直言:“中國舞美的運作模式和裝修隊差不多。無數小包裝團隊在承接各種地方和國家級的演出項目,處於沒有標準、沒有認證、沒有價格體系的混亂局面。”
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演出市場各類規模演出155萬場,規模演出數萬場,產值300多億元。其中,美女舞蹈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要展示“天安門廣場”,就要建壹個天安門廣場,要展示城墻,就要建壹段城墻。技術繁瑣,運輸拆卸耗時,回收周期短,不綠色不環保。
傳統的布景制作成本高、效果不好,也嚴重制約了戲劇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專家認為,舞美的產業化、規模化勢在必行,應以新的發展方式推動舞臺藝術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讓更多的資源和資金用於藝術家的創作,創作出更多富有想象力和藝術性的作品。
2.實現突破性的技術集成是核心。
戲曲表演中常用的壹種手法是追光,就是把光打在演唱者身上,突出演員。原來追光的時候,燈光師站在最高的地方,很危險,浪費時間排練。當燈光師在發抖,無法瞄準時間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出錯的。引入成熟的GPS定位技術,在演員身上安裝傳感器,無論演員走到哪裏,都會自動跟隨,不僅精準,還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其實很多技術都是成熟的技術,核心是將智能化、壹體化的想法植入舞臺,從而實現藝術家的想法。在原創歌劇《辛亥風暴》優美的舞蹈環境中,中央歌劇院采用了大量的投影技術營造環境,可以瞬間將舞臺背景從壹棟小樓變為七十二烈士黃花崗,大規模的投影產生了壹地黃花的悲壯效果,令人動容。
還有很多成熟的技術已經在其他行業廣泛應用,但是還不能很快進入階段。阻礙技術換裝舞臺的力量是什麽?中國歌劇院文化產業中心主任杜進分析,舞美原來的“小作坊”有自己的市場和產業鏈,從設計、制作到導演都有“勢力範圍”和利益分工。新技術的采用必然會沖擊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隨著行業和專業的劃分,專業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行業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大。科技和藝術領域的專家“隔山相望”,對彼此領域了解不夠,探索不夠,必然增加融合的難度。
舞臺是壹個綜合系統,集藝術創作、音樂、服裝、燈光、音響等多方面於壹體。壹部戲有很多場景和氣氛的變化。為了不出錯,這些系統和環節需要不斷的磨合,需要時間去綜合和整理,性能成本非常高。
中央歌劇院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中央歌劇院數字舞美項目聯合實驗室,試圖通過集成創新,借鑒其他領域的成熟技術,克服與藝術融合的困難,探索表演舞美的轉化。由他們開發的,被列為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數字舞美技術應用研究和國家級科技升級計劃項目,模塊化歌劇舞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就是要研究解決舞臺的智能總控問題,提高燈光、舞美、幕布各部分的智能控制能力,省事、省時、減少誤差,壓縮編排時間。
“引入數字舞臺技術後,未來話劇舞臺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數字美舞項目聯合實驗室負責人預測,人們將在舞臺上看到壹個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的表演系統,不僅可以讓演員的形象高度逼真,還可以讓表演的內容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讓觀眾完全融入其中。
3.復合型人才的完美融合是關鍵。
中央歌劇院院長余楓是指揮,也是劇院的管理者和經營者。他是名副其實的“復合型人才”。余楓非常重視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院長,他認為:“文化與技術的跨學科交流將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形成新的素質。藝術家要與時俱進,善於學習,關註科技進步。”
前段時間,在北京的科技周上,有壹位特殊的觀眾。他們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他們在每壹個博物館裏仔細觀看,了解科技的最新發展,尋找可以融入藝術的技術和靈感,余楓對自己在這次科技周上看到的“海上平臺”技術癡迷不已,也為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預留了新的媒介,“這就相當於壹個人工島,以後在海上有演出的時候,可以作為壹個支點。”
“文化和技術融合的關鍵是有人去做,去嘗試,去實踐,把想法變成現實。”余楓深有感觸地說,融合需要智慧和思路,打破學科界限,尋找新的解決方案。這樣,不斷的學習、想象、發現、借鑒、融合,就會像化學反應壹樣,不斷碰撞出新的思想、新的項目,以前做不到,現在可以做到。為了更好地服務藝術,加強文化科技,中央歌劇院註重芭蕾藝術科技能力的培養,特別邀請數字軟件應用、智能控制等高科技專家授課,培養文化科技人才,培養他們善於聯想、融合的思維方式。
4.產業推廣應用靠創意。
就像很多軍事科研成果可以轉化為民用壹樣,舞臺演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廣泛應用,把舞臺景觀變成城市景觀。現在很多城市都想“亮起來”,但在“亮化工程”中,壹些建築缺乏藝術性,雜亂無章,不僅造成光汙染,也不利於節能減排。中央歌劇院會在壹個城市做壹個“樣板房”,以城市為大舞臺。通過藝術家的參與和產學研的結合,將城市的雕塑、燈光、景觀融為壹體,為城市營造藝術氛圍,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它橫向連接著科技、文化、經濟三條縱向鏈條——中央歌劇院依托自身在舞美領域的科技文化實力,未來的產業化增長點是為全國提供藝術服務。他們希望用創意將藝術的審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城市街景藝術、廣告設計理念、包裝藝術、遊戲趣味,挖掘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實現生活的藝術性,追求快樂。
為了推動中央歌劇院開發的技術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中央歌劇院與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為自己開發的新技術申請專利,並在公開市場上市,將文化與資本、企業連接起來。於峰說,這解決了長期困擾文化企業的融資難題,從“在家乞討”、“等飯煮”、“東拼西湊”到專業化、市場化運作。
科技在手,創意發自內心,從舞臺到城市生活,對美和藝術的追求到城市,讓生活更精彩。
互連
吳梅科技產業化發展展望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科技數字美舞應用研究方向是國際藝術和技術發展的前沿,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融合聲、光、電、形、視、聲等高新技術,將數字化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文化藝術創作工具,在舞臺表演中實現電影、動漫藝術、網絡遊戲中的虛擬舞臺場景,提高舞臺全方位智能控制能力,是時候了。
針對虛擬與現實混合空間中的人機交互和可視化問題,通過提供與感官壹致的視覺效果和虛擬交互能力,提高演出制作能力,增強數字演出的藝術表現效果,真正實現現場演出中“虛實結合,虛即實,實即虛”的境界,從本質上增強數字演出的藝術表現能力。通過使用三維數字投影系統、實景虛擬影像的組合和全虛擬場景的使用,舞臺空間因不受場地空間因素的限制,可根據場地大小自由調整,演出效果更加美觀逼真,互動性強,給觀眾帶來融入體驗式互動的真實感。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不需要人們佩戴任何偏振眼鏡,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欣賞3D幻影立體舞臺特效,給人以視覺沖擊,賦予表演更強的縱深感。
在不久的將來,在強大的實時計算平臺支持下,現場演出將與視頻、全息舞臺、燈光音響系統互聯互通,以高效、實時的智能方式呈現;創意編排全程數字化、系統化;在線影院與直播間實時三維虛擬互動播放;導演系統、舞蹈視頻、模擬技術會更加融合。* * *提高數字性能的智能化水平已經成為現實。多學科的數字表演技術體系將不斷豐富和完善,更好地服務於包括文藝演出、數字電影、動漫在內的數字舞美技術產業,將極大地修正和彌補傳統舞臺、道具、布景制作和表演方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