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文化產業崛起的原因是什麽?

中國文化產業崛起的原因是什麽?

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

中國文化產業的興起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體制改革的結果。它既受到科技革命的推動,也受到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威脅。文化產業是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全球趨勢的新興產業,它在中國的興起是必然的。

(壹)收入需求結構的變化刺激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興起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產業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調整的壹個突出特征。同時也是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推動。

據權威部門研究,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居民消費水平從1978年的184元,上升到1998年的2972元,增長了近4倍,年均增長7%。而且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0%以下,說明中國居民已經告別溫飽,整體進入小康社會。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90年代末降到40%以下,開始進入富裕時代。上海這樣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甚至超過4000美元,開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文教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據專家研究,從1981到1997,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演變經歷了生活資料數量擴大的“粗放型消費”階段,到生活消費需求穩定、新興家庭耐用消費品普及程度快速提高的“集約型消費”階段,最終進入發展和享受物質快速增長階段,更加註重消費質量的“拉伸”。第壹階段以吃穿為主,占總消費的3/4。第二階段,溫飽支出開始下降。第三階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繼續穩步下降,服務消費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提高。娛樂文化支出首次超過物品支出,使中國居民的消費順序從“衣食住行用”向“衣食住行娛樂文化”轉變。相當壹部分居民的消費重心開始向教育、科技、旅遊和精神產品消費領域轉移。

因此,國民經濟“九五”計劃的完成,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了重大轉折,開始跨越專家所說的人均收入的門檻,在消費上開始呈現出“舍本逐末”的趨勢。壹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趨勢在中國也出現了。文化消費需求在整個家庭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的決定性提高,文化消費品市場總需求的急劇擴大,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崛起的重要內在原因。

(二)科技革命推動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技術創新通常被認為對產業結構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這在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數字信息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耀眼的增長點。中國信息產業和電信業迅速從傳統基礎設施領域脫穎而出,進入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傳統電信和計算機網絡、電信產業和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的大規模“產業搭橋”時期,成長為中國國民經濟最大的綜合性支柱產業。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升級運動為大量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集群的成長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並反過來對壹些傳統文化產業產生了延伸性影響。近年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產業的高度發展,在中國文化產業中引起了最引人註目的產業關聯效應。如果縱觀近年來我國產業熱點問題,可以發現國內對產業發展的關註,對文化產業相關投資熱點的關註,都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這個大主題有關。1999是“網絡熱”;2000年,信息化闖入媒體領域,引發了壹場“媒體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大融合”的壯觀景象出現。

可以說,新技術革命和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兩輪。新興產業集中在需求旺盛、技術進步快的領域,尤其是負載了高密度文化內容的高科技產業,直接導致了新興文化產業集群的快速擴張,迅速改變了我國傳統第三產業的格局。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健康發展的現代圖景已經出現。

(三)新壹輪全球化浪潮刺激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需求結構的變化,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都已經被證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壹個國際大趨勢,但是這個大趨勢對於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隨著發達國家完成現代化進程,整體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壹體化的當代,它們在總體發展趨勢上為後發國家“設定”了發展路徑。這在信息技術產業、文化產業相關領域尤為明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新壹輪全球化浪潮刺激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十年來,美國率先完成了向“知識經濟”的重大轉型,並壹直引領著西方發達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到了90年代末,這個發展過程到了壹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有兩件事值得載入史冊。第壹件事是北美產業分類體系的發布。該體系將信息產業重新定義為“將信息轉化為商品”的產業,不僅包括軟件、數據庫、各種無線通信服務和在線信息服務,還包括傳統報紙、書刊、電影和音像制品的出版,而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的生產將不再包括在內,將被列為制造業的壹個分支。這壹重新定義的目的是將信息和文化產品與壹般商品生產和服務行業區分開來。第二件事是美國消費視聽技術和文化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取代航天工業的位置,成為第壹大出口產品。這兩個事件標誌著美國完成了新壹輪產業結構調整,再次搶占了國際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國際經濟關系的不對稱格局再次形成。

在這種新興的國際形勢下,信息和文化產業是發達國家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大量未開發的文化遺產和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居民文化消費能力是不發達國家最具吸引力的資源。不發達國家在經歷了物質資源廉價出口、制成品高價進口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歷史後,可能會經歷文化資源廉價出口、文化產品高價進口的新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

我國政府已經註意到這壹發展趨勢,並在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在制定當前中國傳媒體制改革的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這壹背景。加快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特別是與新興信息技術相關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已成為我國深化改革、應對入世、實現跨越式發展新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背景下,我們只有迎接挑戰,認清國際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的現實,迅速制定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切入世界經濟的前沿,積極參與新壹輪國際分工,才能在當代國際經貿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啟動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制度性起步的特征。20多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的變化,科技革命的推動,全球化的拉動,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動能”,形成了壹定的“勢”。此時,制度創新和改革的深化,將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打開“閘門”,使其匯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洪流。

讓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壹種新的世界發展趨勢。根據對各國媒體制度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我們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已基本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和信息業之間的傳統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媒體手段趨同的制度創新,目前正進入媒體內容的制度創新時期。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本國對傳媒業的壁壘和國與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壹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信息產業的全球化已經成為現實,文化產業的全球化趨勢正在顯現。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各國發展戰略家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深刻而廣泛的。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的市場化轉型,勢必擴大並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實施國民經濟第八個五年計劃和第九個五年計劃,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環境,促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基本格局形成的同時,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啟動。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放開了文化市場,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了文化機構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了人民生活,增加了國家稅收,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文化部所屬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由來已久,極大地活躍了我國的演出市場。旅遊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對我國文化旅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新聞出版業、廣播電影電視業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報業“控散”、“治亂”和行業歸口管理的改革啟動了文化產業宏觀產業結構調整,“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的成立啟動了文化產業微觀產業組織創新。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中國文化產業波瀾壯闊。

  • 上一篇:我是北京人,我在上海出差。如果我帶壹些上海特產給家人朋友,請推薦壹下。
  • 下一篇:「繪畫是救贖!」醫奉獎名醫陳持平 花甲之年重拾畫筆尋初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