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是對的:“如果我們能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中學到什麽,那就是文化將使情況幾乎完全不同。我們應該從經濟繁榮的更廣泛的決定因素中理解文化的作用。”此外,韋伯將東西方社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為不同的傳統文化,這為我們在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領域打開了壹個新的視角。
第壹,增強文化競爭力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誌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準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和經濟的振興越來越依賴於壹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競爭力。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簡單來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感召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文化創新能力。與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具有更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的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將技術、市場和文化結合在壹起,賦予了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只有大力發展高科技傳媒及相關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高科技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科技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點在於打造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文化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中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撐,文化產業本身也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融合趨勢。顯然,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因此,提升壹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僅是提高地區經濟的增長能力,更是全面提高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的協調發展能力,尤其是文化競爭力。
第二,發展知識經濟和文化產業。
知識經濟是高科技和高文化的結合。現在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不僅技術含量高,文化含量也高。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與提高它們的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方面,註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具有中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可以擴大中國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主體性問題也會在商品和服務貿易中凸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創造社會財富的新形式。在世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加,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壹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人認為“文化投資就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和就業之間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化。”積極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發展新形式的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和文化增長點,高新技術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轉化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本質上是為前所未有的產業整合做準備,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
如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與日俱增。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及其在資源配置和分工中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變化、世界文化市場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情況,壹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關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和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壹種特色鮮明的文化,上層建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我們有能力生產相應的上層建築。
第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和經濟從來就分不開。文化和經濟是人類創造的財富的整體和部分,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壹。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越密切。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競爭,說到底就是文化競爭。如果中華民族變得有文化問題的意識,了解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結合,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將在未來的民營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壹方面,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不是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發展就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到產品的交換和使用,都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用自己的活動引起、調節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人主動進行壹種鍛煉,用它來改變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中產生的。中央政府在決策過程和運作方式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在思維方式上包含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很重要,因為我們不僅看到了物與物、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也看到了中國社會中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光是小平同誌提到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四個字,就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如今,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這不僅會給各國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良好的效益,還會帶來文化的融合。如果抹去民族特色,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集中在年輕人身上。壹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民族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
4.文化自覺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有了自覺的文化意識,就會關註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看透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各個層面的文化。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壹種亞文化。現在企業倡導的所謂文化,基本都是來自經濟本身的需要,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相當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結合起來,才能是骨子裏的文化。
文化不是隨著經濟壹步壹步發展的。文化有其獨立性,壹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除了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文化還受到歷史積澱、傳統演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前壹個地區經濟發達,後來因為各種因素落後了,文化影響可能還會因為慣性持續很久。總的來說,先進的文化成就了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窮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的融合是當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簡單的沒有主體的經濟運行過程,它的主體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壹定的經濟土壤必然會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屬於第三產業,但它依托於第壹、第二產業,經濟潛力巨大,對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經濟化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建立,既是壹種經濟活動,也是壹種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征,都凸顯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經濟建設的主題,也是社會科學和文化建設的主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範就無法建立,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無法建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市場經濟是文化經濟,是知識經濟,是以文化知識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經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壹步發揮文化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1.地區之間的文化比較是商品生產的原因。
2.地域文化現象在各地轉化為經濟現象,民族特色在各地轉化為商品特色。
3.無論是地區還是全球,社會文化條件直接決定並作用於經濟條件。
4.如果文化條件不應該用於經濟轉型,潛在狀態下的文化的交流性和兼容性就會耗盡;反之亦然。
5.文化在組織和社會(無論是企業、國家、國際還是世界)中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在與經濟掛鉤時才顯現出來;反之亦然。
6.經濟生產的無限性會阻礙文化交流——兼容性的深層次運作會對文化產生病態作用;相反,病態的文化(如低俗化)使市場和生產受到限制。
7.世界市場的範圍包括文化市場和經濟市場。
8.文化交流、溝通和利用是經濟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兼容是經濟發展之路。
9.本體,視時代歷史條件而定,經濟決定文化還是文化決定經濟,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本來,文化決定經濟——生活永遠是生產的前提,文化交流永遠是生產和市場的先行。
10.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是社會進步程度的兩個外在統壹標誌,是評價和衡量古今中外社會成熟程度的唯壹標準。
11.在同壹層面上,文化和經濟構成了社會結構中的“真實”框架。
12.在以文化關系或經濟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發展史上,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構成了歷史的紐帶。比如,(地域)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 * *生產文化;(地域)自然經濟——政治經濟——文化經濟——生產經濟。
13.文化力和經濟力的合力就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和經濟關系的辯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