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學美學論文

文學美學論文

文學審美是指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壹種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動。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關於文學美學的論文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文學審美隨筆1論網絡文學的審美走向

摘要:近年來,網絡文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以網絡取代了傳統的紙媒,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審美趨向。其審美走向主要體現在審美創造的主體間性、審美態度的客觀化和審美趣味的媚俗化。

關鍵詞:網絡文學;主體間性;審美態度;審美趣味

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界的新生力量,十幾年前壹直被忽視,如今卻占據了文學的主流市場。連傳統文學的銷量都要加冕?著名網絡小說家?、?最新暢銷的網絡小說?等等來吸引讀者。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傳播媒介的不同。傳統文學使用紙質等傳統媒介,而網絡文學的媒介是網絡。互聯網的興起和廣泛應用是網絡文學發展的最大推動力。網絡文學的發展受到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巨大影響。因此,網絡文學有其獨特的審美走向。

第壹,審美創造的主體間性

對網絡文學發展最敏感的莫過於它的審美接受者,即網絡讀者。網絡讀者不同於傳統讀者,他們對文學的關註依賴於網絡。網絡讀者閱讀的作品都是作家在網絡上創作和發表的,他們閱讀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網絡文學的環境下創作的。網絡讀者感知的文學活動中的世界是壹種網絡建構嗎?模擬環境?網絡文學作家作品所反映的世界受此影響,無論是客觀世界還是主觀世界?模擬環境?的影響。通信科學家沃爾特?李普曼最早是在輿論上提出的?模擬環境?的概念。所謂?模擬環境?它不是指對現實環境的鏡像再現,而是指媒體對象征性的時間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重組後展現給人們的環境。也就是說,網絡讀者在網絡作品中感受到的世界,不是現實世界,也不是現實世界在作家腦海中展現的主觀世界,而是壹個擬態的不現實世界。

主體性是啟蒙運動的產物,它肯定了人的價值。傳統的文學創作是主觀創作,作者是絕對主導的。主觀性拉大了主客體之間的距離,甚至使主客體對立起來。在傳統文學中,由於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是非時間性的,也就是說,作者通過寫作固定下來的意義與讀者理解的意義之間存在著距離,從而導致了這種對立。現代美學認為,審美是主體間性的活動,而不是單方面的主觀活動。網絡文學的發展實現了這種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轉變。傳統文學的審美創造模式是作家創造文本,讀者接受文本的解讀,而網絡文學改變了這種單壹模式。作家創作文本,讀者接受闡釋並參與文本的再創作,甚至原作者也會成為審美接受者。

王曉東在《西方哲學主體間性理論批判》中將主體間性思想分為社會學、認識論和本體論三個層次。

社會學的主體間性是指作為社會主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關系到人際關系和價值觀的統壹,但僅限於社會關系和倫理原則的範圍,沒有進入哲學的本體論層面。而且社會學的主體間性並不充分,不可能真正解決現實領域的主客體對立。

認識論的主體性是指認識主體之間的關系,它與知識的客觀普遍性有關。在審美創造中,作者和文本就是這樣壹種認識論範圍內的主體間性。作家在創作文本時,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想象,形成了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似乎作家是絕對主體。事實上,在文學創作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壹旦妳塑造了壹個人物,建構了壹條敘事線索,人物和情節的發展就開始脫離編劇的控制,它們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作品壹旦完成,作品就成為自己運作的主體,不受創作主體的控制。作家和作品不再是誰創造了誰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關系。

本體論中的主體間性是指主體之間的存在,不僅包括人與人的關系,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主體間性的基礎在於存在本身。存在不是主體在主客二分的基礎上對客體的建構和征服,而是主體之間的存在,是自我主體與客體主體之間的交往和對話。在網絡文學創作中,讀者參與創作是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互為主體的雙方是動態的、雙向互動的,而不僅僅是主客關系。這種主體間的交流首先是壹種* * *參與,壹種主體分享,* * *享受或者說是壹種* * *共創。

在審美創造中,作家、作品、讀者的關系變成了真實的主體間關系,人與作品、讀者的關系變成了我與另壹個自我的關系。我把作品和讀者當作活著的情感主體,我和他們交往、交談、和諧地生活,三方都得到了升華。

第二,審美態度的目的

人要獲得詩意和美感,必須超越主客關系的模式,為進入天人合壹的審美境界準備條件。這種狀態,在西方美學史上,叫做審美態度。在中國美學史上,稱之為審美心。朱光潛強調,美只能用審美的態度去看。網絡文學的審美態度是壹種有目的的審美態度,為了自己的目的追求生活娛樂之類的不切實際的快感。

傳統美學家都認為在審美活動中存在著壹種不同於實用、理性和道德態度的審美態度。叔本華的審美沈思認為,審美態度是從意誌和欲望的束縛中獲得暫時解脫的壹種方式,與普通的觀察事物的方式大相徑庭。或者如布洛赫所說,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應該存在某種關系?心理距離?;或者如康德所說,這種審美是無關緊要的。總之,這種審美就是要超越現實、實體、個人欲望和實踐目的、抽象的概念思維和道德需要,使審美主體能夠專註於事物的形式和表象,以獲得壹種審美快感。網絡文學環境中的審美主體完全從個人偏好出發選擇自己的審美攝影方式。也不要求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保持壹定的距離。相反,正是因為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相似性,審美主體才更願意關註它。傳統審美方式所要求的距離很容易導致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分離。現在網絡文學的審美態度是要求讀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審美對象。這種興趣首先必須建立在與審美對象的良好契合與和諧的基礎上。這種近在咫尺的審美距離,讓這種契合和* * *聲更好的實現。最後,不管像網絡文學這樣的作品帶來的快感是功利性的還是非功利性的,它都給了審美主體審美上的快感。

審美主體的審美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審美客體。換句話說,審美客體的審美特征能否被審美主體發現和欣賞,取決於審美主體采取什麽樣的態度,以什麽樣的精神狀態去關註和觀看。如果主體以實用或科學的態度面對審美對象,那麽他就無法關註對象的審美照片,當然也就無法發現和欣賞美。這些都說明主體的審美態度在審美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網絡文學中的審美對象不同於傳統的審美對象,而是根據讀者的喜好而創造的。比如網絡文學的題材大部分是青少年,網絡文學的題材大部分是圍繞著親青少年所愛的幻想、愛情、青春。不像現在的穿越題材那樣流行,也是由於審美主體的極大關註,導致了這壹類型作品的大量出現。換句話說,網絡文學中讀者的審美態度比傳統文學更大程度上決定了審美對象。審美態度的整體特征可以用壹個詞來概括,就是?超越?。審美態度要超越的是日常生活的實踐意識,以達到壹種暫時的超脫,簡而言之,就是對實用功利的超越。這種超越還包括人的情感等功能的超越和道德的超越。審美超越的最後壹個意義在於,它是審美幸福本身的不斷超越,體現為審美幸福的不斷超越和提升,最終走向極端。網絡文學有某種魔力。文學創作者賴以生存的世界和他所創造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有很大的差距。網絡文學的讀者對此流連忘返。擬態?這個世界,過分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發泄個人情感。這種審美態度並不具有超越性,而是沈迷於不切實際的世界,甚至允許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裏。壹方面網絡文學的作家在這種環境下遊刃有余,另壹方面網絡文學的讀者把這個世界誤認為現實世界。

第三,審美趣味的媚俗

審美情趣是壹個人美感的外在表現。網絡文學影響下的審美趣味是壹種大眾審美趣味。社會學家赫伯特?Bunny stork指出,公眾具有大規模、分散性、匿名性和無限性的特點,它不同於某個有組織的社會群體、松散的沖動群體和有政治意識的公眾。公眾沒有組織,沒有穩定的結構、規範和領袖,缺乏為了自己的目的而行動的意誌和手段,但他們對超出自己直接經驗或直接控制範圍的事物感興趣和更關註。正因為如此,網絡文學的審美趣味表現出從眾性和盲目性。

第壹,從眾。審美趣味的從眾,是指在網絡文學中,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知道什麽作品好,但他們看的是什麽。比如在讀者中,有壹群小資讀者,他們看安妮寶貝,把安妮寶貝的作品當成文學小資的象征。這種從眾,說明大部分讀者追求的是文學所指向的符號,而不是文學本身。在消費社會,藝術具有壹定的可消費性。讀者對作品的消費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出於審美需求,而是為了追求壹種欲望的滿足。審美需要是對作品本身的需要,而欲望滿足只是尋求從作品中獲得壹種符號,這就導致了以符號消費為特征的現代趣味。對象征符號的需求並不要求作品能給人帶來某種快感,它只是作為壹種空洞的治愈漂浮在作品上。作為消費的象征,這些作品其實已經失去了意義。

第二,盲目性。審美趣味的盲目性,是指網絡文學的受眾盲目地跟隨流行趨勢的喜好來選擇審美對象。網絡文學所體現的審美趣味是壹種偽趣味,不是來自於生活的內在沖動,而是受外力驅使。這種審美趣味是盲目的,壹直跟隨?趨勢?和變化,缺乏壹定的穩定性。消費時代的邏輯是人們不再理性的問自己?我嗎?妳需要什麽,卻壹味的追隨媒體制造的欲望。在布迪厄看來,利益是壹個階級成員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對自己階級歸屬的認同。它通過消費來控制分配,不同的利益會產生不同的消費觀,進而決定壹個人在社會空間中的階級歸屬。網絡文學的讀者盲目地與網絡中相應的階層保持趨同,以此來表明自己是在緊跟時代潮流,炫耀自己。這種盲從讓讀者無時無刻不在追這個代表。趨勢?潮流的審美趣味,他們認為自己的審美趣味只有追上領跑者才會合法有意義。但諷刺的是,追求者跑得越快,離自己真正的興趣就越遠,越難表達自己真正的審美需求。

四。結論

依托文學,網絡文學是生長在文學土壤下的壹朵絢爛之花。盡管它與傳統文學有如此多的不同和獨特之處,但它仍然是文學的壹個分支,它仍然要肩負起傳統文學所要求的使命。如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壹切都被消費,我們甚至開始消費我們的文學。如果壹切都是短暫的、可消耗的,那麽總要有壹種東西來展現它永恒的魅力,這就是文學。文學之所以經久不衰,在於它的超越性,網絡文學應該以此為使命,追求不朽和超越。(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

參考資料:

[1]沃爾特?李普曼。輿論[M]。華夏出版社,1989。

[2]王曉東。西方哲學主體間性理論批判[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葉朗。美學原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範雨霏。審美趣味的變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互文性:在藝術、美學和哲學之間[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

& lt& lt& lt下壹頁帶來更多文藝美學論文。

  • 上一篇:揭秘古代女子纏足:三寸金蓮是女人最私密的部位。
  • 下一篇:旅遊專業論文參考文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