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明的美德與我同在。

文明的美德與我同在。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註重道德教育和修養的民族。壹個執著的追求,壹個寬容的微笑,壹個安慰人的微笑,就能融入壹曲歌頌美德的旋律,壹個動人的音符。

中華民族素有“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有著悠久的美德傳統。而壹個高素質、有文化的現代文明人,必須要有良好的風度。文明禮儀隨處可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上,卻常常被我們忽視。所以我們應該把文明的美德融入現實生活。

我讀過壹個關於曾子殺豬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曾子的妻子要去街上,她的兒子哭著跟在後面。妻子哄著兒子說:“妳在家等我,回家我殺豬燉肉給妳吃。”兒子聽後很高興,答應了。曾子的妻子回來後看到曾子實際上是在殺豬。她生氣地問曾子:“妳到底是怎麽殺豬的?我只是在愚弄他。”曾子說:“妳不殺豬,孩子會認為妳食言了,騙了他,他就不會再相信妳了。”曾子的妻子無言以對。故事雖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告訴我們:待人真誠,說話算數,絕不食言。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樂於助人”、“誠實守信”、“壹諾千金”之類的話,不是做人的規範和標準。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傳統美德,壹直為世人所稱道。唐代書法家劉公權少年時寫得壹手好字,但壹位老人告訴他,有人用腳可以寫得更好,劉公權不滿。親眼看到之後,他終於能夠虛心求教,明白了不能自滿的道理。

退休後,楊善洲爺爺紮根施甸縣大涼山辦起了林場,壹辦就是20個春秋。他帶領大家種植了7萬多畝樹木,把荒山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明顯改善了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幫助生活在大涼山的農民通電、通路。楊善洲爺爺心系群眾,帶領群眾在貧瘠的家園播下幸福的種子。他的事跡無疑是對“無私奉獻”最完美的詮釋。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教師譚千秋,用自己51年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道德靈魂。為了四個學生的生命,譚千秋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解釋了教師是什麽;他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的瞬間造型,在人們心中塑造了壹座永不倒塌的豐碑!

文明始於人類,並隨著人類的推行而不斷進步,融入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給老人讓座,跟老師打招呼,不隨地吐痰等等。每壹個文明的行為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壹些亮點。文明的核心是愛與美。愛包含博愛、關懷和大愛;美包括思想美和行為美。文明和美德其實是壹體的。壹個民族的文明和美德表現在這個民族的每個人身上。

每天早上,我在和煦的微風中來到學校,說聲“老師妳好!”對我的老師和藹可親。讓文明陪伴我們;吃完後,把包裝袋和紙屑扔進垃圾桶,不讓它隨風起舞,讓文明陪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不罵人,說話得體,讓文明陪伴...然而,雖然我們從小就受到文明禮儀的教育,幾乎人人都會講文明禮儀,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存在壹些不文明的現象:在壹些公共場所,墻上貼著“禁止吸煙”的牌子,但仍然有人吸煙;大街上,有的人明明離垃圾桶只有壹步之遙,卻還在到處亂扔垃圾,任由垃圾在風中“起舞”;在學校內外,壹開口就能聽到有人罵人...妳有沒有想過,我們在“抽煙”的同時,也在吐槽自己的文明和涵養?當我們隨便亂丟垃圾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幹凈和優雅,當我們隨便罵人的時候,我們也帶走了我們的尊嚴和人格。文明社會更需要文明的我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處處開滿文明之花!

作為中華民族的孩子,我們應該展示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培養文明的習慣和美德,讓自己成為壹個有品德、有文化、有情懷的人。我們應該延續中國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 上一篇:新媒體運營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 下一篇:《紅樓夢》的知識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