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件事有利也有弊。對於文言文的興衰,只能說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當然也不乏來自* * *的推動。是否應該廢除,取決於* * *的決策者。作為壹個熱愛古典文化的人,我不想廢除它。希望文言文有朝壹日能重現輝煌。
2.文言文應該退出中學語文教材嗎?
首先,自1993以來,“3+2”高考試題與傳統高考試題相比,變化較大,但就文言文閱讀部分的內容、考試目標、形式、難度而言,相對穩定,變化不大。首先,從考試內容來看,1995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發布的《高考語文全國統壹考試註釋》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能夠閱讀簡單文言文”,這與1990國家教委發布的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具備閱讀簡單文言文能力的要求是完全壹致的。
另外,從《考試說明》中,提出了關於文言文閱讀考試的五點具體要求(1。根據上下文正確解釋常用實詞的含義;2.了解文言文常用虛詞的壹般用法;3.了解不同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4.能夠正確把握課文的意思並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評價;5.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看,也是符合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的。從近三年高考題型中文言文閱讀的命題來看,考試的目標是考察妳是否能讀懂文章的內容,而不是簡單、膚淺地考察文章的形式和表達方式。
從命題形式上看,文言文閱讀采用選擇題形式。從考試的知識點來說,有單詞的發音,實詞和虛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全文的理解。
從閱讀材料的體裁來看,文言文閱讀的選材以記敘文為主,內容相對完整,語言規範,文筆優秀。從素材來源來說,都是從課外活動中挑選的。
從難度來看,有壹定難度,但還在“容易”的範圍內。學生只要有壹定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壹般都能看懂。根據以上分析,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壹定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1。雖然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來自課外活動,但考查的知識來自課內活動。所以,我們也要把課本上的文章作為訓練閱讀能力的基礎材料,把課本上的文言文讀好,把壹些段落和名句背熟,然後通過適當的課外閱讀和練習,加強文言文的運用。
2.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要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還必須重視文言文實詞、常用虛詞和不同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的基礎知識,結合上下文、詞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努力推斷詞義,理解句子的意思。3.還有壹個高考文言文閱讀解題思路的問題。
壹言以蔽之,就是如何有效調動已知信息,講究方法技巧,準確推斷,正確選擇答案。高考題中文言文閱讀題的閱讀材料大多是考生不熟悉的,但大部分單詞都在中學課文中出現過,所以能看懂的單詞總是不少的。
這些可理解的單詞是已知信息。考生要想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好地答題,就必須具備從已知信息推斷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
總之,遵循大綱,牢固掌握課堂上所學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靈活運用已知信息解決未知問題,提高文言文整體閱讀能力,應該是貫穿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的指導思想。那麽,如何才能在復習中有效地將這壹指導思想付諸實踐呢?要點要把握如下。
第壹,要註意整體閱讀,找出文章的主旨。近幾年的文言文閱讀試題壹般選擇記敘文為主的文言文,采用選擇題從詞義和句意兩個方面考察考生的閱讀能力。
很多考生在考試時,往往急於對命題的個別具體問題進行粗淺的思考,以求快速找到答案。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效果不好。
我們認為,針對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特點,首先要從整體閱讀入手,先思考選文中寫了什麽(起因、發展、結果),是誰寫的,這些人物之間有什麽關系,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麽,然後根據這些已知和推斷的信息準確把握文章大意。有了這個基礎,試題中的個別和具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接下來的面試中,我會簡單舉壹個1995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例子。選文的內容是鄭的母親教育兒子做官要正直,要理性處理政治事務的故事。千萬不要加chēn@①憤怒、抗命、狂妄、棄義來裝載忠臣的事業。
鄭的母親雖“二十歲喪偶”,但“賢惠有德”,而且“博聞書史,知治國”。她對兒子要求嚴格,在教育兒子時註重方法。這不是粗魯的申斥,也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充滿感情的說教。她以鄭“為官清廉,不問私事”和“精忠報國”的突出表現,教育兒子要清正廉明,處理政治事務要合情合理。
當鄭覺得自己是“三品大官,有俸祿已是萬幸”時,他的母親可以高枕無憂,安享晚年,而不是“不斷紡政績”“夜不能寐”,鄭的母親及時對兒子進行了這種看似合理的思想教育。事實上,她不知道道德準則。"如果她繼續這樣下去,她會變得傲慢和容易."通過這壹系列的思考過程,理解了鄭《兩個幹兒子》的具體內容,從而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這樣,就不難在文本的具體語境中,對試題中所考查的局部詞語和句子如何解釋和翻譯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例如,13題要求比較“勤奮”兩個詞的含義。
在對意思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妳是壹個老先生,妳將是壹個忠誠和勤奮的人”是鄭的母親在第壹次教她的兒子時所說的話。句子中的“勤”字是“勤”的意思。
3.是否應該關註文言文之爭?如果不重視文言文,如何理解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如果全國13億人口,沒有人能讀《十三經》《二十四史》,那麽當我們的壹些鄰居告訴妳,釣魚島屬於他們,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土地屬於他們,南海的島嶼屬於他們,甚至中國的許多歷史人物和人文傳統都屬於他們,任何人、任何國家都可以隨意曲解和篡改中國的歷史,但我們誰也不能指責和反駁。(這個問題也可以分為文化和疆域兩部分,尤其是疆域,也可以反駁“文言文無用”、“中國古代文化落後”的論調)
請問夏朝存在嗎?商朝的歷史是怎樣的?哪位同學能認真回答壹下這個問題?幾千年來,夏商朝幾乎只是簡單歷史和童話中的朝代。為什麽?由於夏朝沒有豐富的文獻記載,商朝雖然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資料,但卻在安陽殷墟中失傳了很久。如果我們現在不認真學習文言文,不去了解三千年來的文學和經典,不難想象,有壹天,秦煌漢武和唐宗宋祖也將成為神話傳說壹樣的人物,無人記得,無人理解。
我們贊嘆《詩經》《楚辭》的文字之美,唐宋詩詞的意境之美,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認真理解《詩經》《楚辭》中文字的含義呢?有多少人能體會到每首詩的精妙?同為豪放詩人的蘇軾和辛棄疾有什麽不同?李煜、柳永、李清照、姜夔是同壹批婉約詞人嗎?請問,如果我們不好好掌握文言文,怎麽和古代的詩人、詩人有血緣、精神上的聯系呢?
今天的中國人西裝革履穿牛仔褲,吊帶長裙;吃著雞翅漢堡和牛排披薩;出行靠汽車、火車、飛機、輪船;通過電話和手機聯系親戚朋友,傳真到伊妹兒。另外,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hellow和OK,壹直到大學還在學習四六級和雅思托福。春節和中秋節,我們給長輩拜年很麻煩,但是我們哭著喊著要過愚人節,情人節,聖誕節。請問,從衣食住行到言談舉止,還有什麽可以證明我們是中國人?除了壹個被西方文明和現代快餐文化逐漸侵蝕的脆弱的靈魂,我們中國人還有什麽?為什麽不能為自己保留壹點自己獨特的風格呢?
有人說文字語言和傳統文化太落後過時了。比我們更重視文言文閱讀的臺省港,難道比我們想盡辦法根除中國大陸語文課本裏僅存的那幾篇文言文,更落伍嗎?我們的鄰國,仍然穿著和服,過著舊節日,聽著音樂,看著相撲的日本,是不是比中國更落伍,更落後?跑不動就別怪路不好。請先看看妳的鞋帶系好了沒有!
就這些,這些問答都是贊成正面的,希望可以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