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危機與媒體的定義
1危機。即在運行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或社會機制失靈而可能危及公眾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公共危機在於它的公共性,在公共性中,當事人都是在壹定區域內受到危機傷害的公民。公共危機涉及面廣,容易引起社會的廣泛恐慌。因此,能否處理好這些危機,直接決定了政府的執政能力。
所謂公共危機管理,就是壹個有組織、有計劃、持續的動態管理過程。政府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壹系列控制行動,以有效地預防、處理和消除危機。
2.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是通過組合信號、聲音、文字、圖像等不同形式和內容向公眾傳播信息的媒體。媒體內容應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和市場實際需要不斷更新,確保其完整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四種傳統媒體是電視、廣播、報紙和雜誌。
新媒體環境。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的概念,其內涵是不斷發展的。所有新興的傳播方式都屬於新媒體的範疇。現階段,新媒體主要包括手機媒體、IP電視、BBS(網絡論壇)、聊天工具(QQ、MSN等。),博客,播客等。由這些媒體構成的傳播環境就是新媒體環境。
第三,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緩解危機,形成良性輿論。
媒體是所有社會信息公開傳播的手段和載體。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宣傳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工具,是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是社會輿論的輿論反映和社會監督的瞭望者。
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工具,能夠反映和引導輿論。換句話說,新聞媒體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在階級社會中,新聞媒體反映民意並不是“耳聞必錄”。報道什麽,不報道什麽,多報道什麽,少報道什麽,怎麽報道,怎麽分析評論,會把輿論引導到某個方向。正是因為媒體的這種功能,壹旦社會發生重大公共危機,媒體就會承擔起引導正確輿論的責任。同時,新聞媒體是輿論的載體和放大器。某壹種輿論壹旦被載入新聞媒體,就會傳遍全世界。鑒於上述功能,新聞媒體在輿論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對公共危機的救濟和政府危機管理具有重要影響。
美國學者格伯納認為,大眾傳媒不僅是現代社會的“講故事者”,也是緩和社會不同部分矛盾和沖突的“熔爐”。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媒體是維護現有體制的文化武器。
第四,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特征
(1)信息傳播迅速。
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成本節約,傳播程序高效,潛在傳播主體眾多且分散在各處。當公共危機來臨時,通過新媒體發布信息的速度非常快,超過了傳統媒體。更重要的是,草根傳播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官方傳播。這種速度體現在信息的發布和擴散上。
案例:汶川地震。
(2)信息傳播全面多元。
公共危機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傳統媒體雖然有優秀的記者和高質量的信息源,但在信息源的總量和豐富程度上,遠遠不如新媒體。此外,由於版面或播出時間以及控制系統的限制,大量關於公共危機的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中傳播。新媒體環境下,信息來源廣泛,以巨大的互聯網空間和豐富的傳播渠道為平臺,更加全面地發布公共危機信息。除了轉發傳統媒體和官方媒體的信息,很多信息都是原創的。
案例:“7·13廣西靖西群體事件”,當地群眾通過博客上傳的視頻,以及通過博客或論壇發布的消息,是人們了解這壹群體事件的重要途徑。截至7月18日晚10,新浪、搜狐、網易上關於此事件的博客文章總數超過數千篇。
除了發布消息,手機和網絡聊天工具也因其超強的互動性成為轉發各類信息的平臺。各種新媒體的交匯,讓信息呈幾何級增長。在管控體系寬松的新媒體環境下,大量信源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存在各種視角,信息本身及其解讀處於多元狀態。
案例:“廣西靖西7·13群體事件”發生後,相當多的人關註了新媒體環境下的鋁廠汙染等話題。他們在傳播、分析、討論這些話題的時候,也有了自己的意願,於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形成了以各種視角看待各種問題的多元化現象。
(3)謠言橫行。
流言是壹種來源不明,無法證實的新聞或言論。通常發生在社會環境高度不確定,正規傳播渠道(如大眾傳媒)不暢通或功能弱化的時期。根據美國心理學家G.W. allport的理論,R = I * A .謠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問題所涉及證據的模糊性(A)的乘積成正比。根據對謠言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公共危機發生時,新媒體環境是謠言滋生的溫床,因為:公共危機包含了非常高的信息量,在人們心目中占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人們希望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由於采編能力、報道篇幅和把關制度的限制,傳統媒體不可能全面發布公共危機的所有信息,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正規傳播渠道的缺失;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來源的匿名性和免責性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信息發布的隨意性。很多信息是主觀武斷的,表明觀點的證據往往具有煽動性卻經不起推敲。
動詞 (verb的縮寫)現階段,政府和媒體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都在應對困難。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體和信息正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成為“人身體的延伸”。【1】以美國為例。水門事件讓尼克松總統下臺,拉鏈門事件讓克林頓總統被彈劾。白宮和其他各級政府不僅註意借助媒體的力量宣傳政績,而且始終註意防止媒體泄露損害其形象和聲望的“秘密”。在今天的中國,媒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很多政府官員可以說是離不開媒體的。當我到達辦公室時,第壹件要做的事是看報紙;進了家門,早晚都會看報紙和電視新聞,大到國際局勢,小到街頭巷尾。政府官員通過媒體了解時政,解讀形勢,了解趨勢,也通過媒體發布新聞,動員社會,進行公共管理。但隨著媒體的重要作用和權力的擴大,媒體開始讓政府官員對其“又愛又恨”。說“愛”它,因為工作需要它,離不開它;說“討厭”它,是因為媒體越來越“不聽話”,往往讓官員“出醜”“尷尬”,讓人避之不及。媒體是壹把雙刃劍,可以宣傳工作的成績和“亮點”,也可以暴露工作的缺點和“弱點”;既能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又能添亂、雪上加霜。可以說,很少有事情能像媒體這樣讓政府官員感到復雜和困難。中國官場流行壹句話,“防火防盜防小報”,形象地揭示了這壹獨特的社會現象。尤其是在發生重大公共危機時,媒體在職業性質的驅使下,急於報道,造成了政府應對危機滯後的尷尬局面。
政府與媒體之間的權力博弈現象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壹方面,媒體責任意識的缺失是造成這壹現象的原因。不負責任的新聞傳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小報雜誌被“消音”,地方幹部被“妖魔化”,媒體情緒被“民粹化”,改革成果被“虛無化”。然而,這只是問題的壹個方面。壹些地方政府和官員在管理公共事務中采取的不當方式構成了問題的另壹個方面。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政府在處理與媒體的關系時必須做出調整和回應。然而,許多地方政府領導人仍然堅持舊的思維。他們對付媒體的主要手段是躲、辯、告、訴。躲是躲記者;吵是吵,舉報不實;起訴媒體侵權;投訴的是宣傳部管理不善。
案例:2003年夏天,非典肆虐中國,原國家衛生部部長、北京市市長相繼辭職。2005年底,吉林化工廠爆炸造成松花江流域汙染,原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引咎辭職。值得深思的是,他們辭職的原因並不是他們對危機本身負有直接責任,而是他們未能及時向媒體發布相關信息,導致公眾恐慌,引發了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三年之內,三名部級幹部因未及時發布危機信息、應對媒體不當而引咎辭職,這是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可見,腐敗失職不僅可以終結壹個人的政治生命,還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三名正部級領導幹部辭職,對個人仕途是壹種挫折,對執政黨和政府的形象無疑是壹種傷害。2001南京冠生園事件是另外壹種情況。中秋節前,南京冠生園爆炒老餡然後做月餅出售的事件被中央媒體曝光。企業當初極力隱瞞真相,沒有正確面對媒體,承認錯誤,而是以“用舊餡做月餅是行業普遍現象”為由搪塞、狡辯,結果企業慘遭滅頂之災。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代中國的新聞輿論已經不僅僅是與媒體有關,而是正在演變為現實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提高政府應對媒體的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六,對待媒體的方法和態度
和媒體打交道需要什麽策略和方法?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事前熱,事後冷。”所謂預熱情,是指預敏感、預釋放、預溝通。所謂事後冷淡,就是遇到媒體炒作時,要冷處理,積極與媒體溝通。我們要註意降溫,而不是爭論對錯,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具體包括六種應對方式。
1?政府主動為媒體設置新聞議程:利用議程計劃積極引導記者。媒體在傳播中的主導功能是通過“議程設置”來實現的。是伯納德提出的?科恩認為:“大多數時候,媒體可能無法成功地告訴人們該怎麽想;但它在告訴讀者該怎麽想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功。“[13]也就是說,媒體報道什麽,不報道什麽,重點報道什麽,單純報道什麽,直接影響受眾。因此,媒體本身可以“檢查”報道取向。這樣,政府對媒體的回應,在壹定程度上就是政府引導媒體的議程設置。或者,把媒體議程變成政府議程的壹部分。因此,應對媒體的首要策略是設立“政府新聞議程”。社會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指出,社會控制是指社會組織運用社會規範約束其成員社會行為的過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取決於整個社會如何在社會穩定和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為了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必須有壹個“控制”機制。[14]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政府新聞議程”可以說是壹種生活控制方式。“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定義應包括以下幾點:(1)“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內容應是需要執政者向公眾說明的政策、公共信息、政府行為和決策,需要引起公眾的關註。(2)“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只能通過大眾傳媒來實現。沒有大眾傳媒,“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就無法實現。只能是局限於政府內部運作的“政府議程”,並不能達到引導輿論、影響輿論的目的。(3)“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遵循大眾傳播規律和新聞規律,從而使其有別於政府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日常“政府議程”。(4)有效的“政府新聞議程設置”應該是以下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政府的說明(政策議程)、媒體的興趣(媒體議程)和公眾的關註(公共議程)。政府通過設置新聞議程,將政府的政策和工作“設定”為公眾願意關註的焦點,將政府決策的權威性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結合起來,在公眾中形成廣泛的相關討論話題,最終實現合力效應,從而引導、引導和影響輿論,形成執政的目的,樹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具體方式是每年或定期組織策劃設計新聞議程。比如壹個政府、壹個部門、壹個新聞發言人全年應該公布什麽,要達到什麽目的,要樹立什麽樣的政府或部門形象;哪些政策可能需要預先規劃;如何定期與媒體溝通社交等等。
2?完善新聞發布制度:主動向記者“反饋”信息。近年來,政府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發言人的任務是圍繞重大政策、突發公共事件、熱點難點問題組織新聞發布會,發布信息、解讀政策、透明決策、引導輿論,發揮與公眾溝通、服務大局的作用。通過加強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借助媒體正確、有效、及時地實施議程設置,成為增強政府執政能力的突破口[15]。新聞發布的做法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聲音先行,引導記者輿論,徹底改變了記者輿論先行,政府被動彌補的局面,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真正讓記者圍著政府轉。做好新聞發布工作,需要政府高度敏感。如果不可能公開全部信息,那就盡快公開可以發布的信息。
3?新聞策劃:把細致的解釋留給記者。公共政策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的出臺是媒體最敏感、最敏銳的新聞來源。但同樣的政策,放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不同的話語、不同的地方,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映。如果沒有細致的、有針對性的解釋和補充,壹個好的公共政策會被誤解甚至扭曲。當誤解壹旦觸及媒體的敏感神經而在社會中傳播時,媒體本身就失去了控制它的力量。事後的解釋、澄清和糾正,無論是媒體還是地方部門,都是無能為力的。事先的準備、功課、計劃是最積極有力的。
4?橫向溝通:向記者轉移同理心。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媒體的構成相對復雜。有中央和省級媒體的常駐機構,以及它們自己管轄的媒體。可以說這種結構是扁平的,不是金字塔形的;它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僅僅依靠行政命令是沒有用的。地方政府必須定期向媒體通報該中心的工作,交流感情,並通過橫向聯系和區域新聞單位聯席會議和簡報的方式加強了解;定期開展新聞業務交流,互通有無,促使媒體轉變思路,了解地方和部門工作的困難和實際情況,以橫向互動協調的方式,打破行政隸屬界限,形成媒體合力。
5?批評會議:向記者展示不同的聲音。如果輿論監督采取直接報紙電視的形式,那麽公平的方式應該是給雙方壹個公平的發言機會。應鼓勵記者傾聽不同的聲音;要提倡“與黨會批判稿”的做法,在批判報告發表之前,要請黨聽聽他們的意見。這種方法有利於編輯的把關,因為記者在采訪中難免會陷入被采訪者的境地。當然,是否公布並不是由有關方面的意見決定的,只是為了達到聽聽別人的意見,消除不實報道和虛假消息的目的。
5?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善待媒體。對於政府來說,只有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媒體才能成為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對待媒體的態度就是要和善。它包括四個方面。
1)?了解新聞。善待媒體的前提是正確認識新聞的作用,遵循新聞工作的規律,特別是要認識新聞與宣傳的關系和區別。過去,新聞和宣傳被認為是壹回事,而現在,新聞所承擔的社會功能進壹步多元化。新聞除了是影響輿論的主要渠道,還兼顧市場和行業。所以,管理宣傳和管理新聞是兩回事。在國務院網站的最新信息中,宣傳部的翻譯不再是promotive,而是public-ty(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站(英文版)/。).這兩個詞有非常重要的區別。前者強調灌輸、宣傳和鋪天蓋地的重復,後者強調開放、引導和公關。我們必須深刻理解這種變化:這是對新時代媒體變化的積極回應。有學者總結了宣傳和新聞的區別。【17】實際情況是,宣傳必須用新聞來管理,但如果現在的新聞還用過去宣傳的方法來管理,無疑是壹劍當舟,管了就亂了。因此,政府必須深刻認識新聞的新功能,了解新聞與宣傳的區別,了解當代新聞媒體的特點,在新聞工作中自覺遵循新聞規律。
2)?尊重記者。善待媒體,必須通過尊重記者來落實。其實,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公眾,都對記者這個群體存在壹些誤解:有的人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認為記者是“無冕之王”,手握話語權,惹不起;有些人是盲目的,因為壹些個別的例子,就把所有的記者想象成壹個吃拿卡要的群體。事實上,記者從事的是壹個艱苦的職業。今天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當好傳聲筒,還要承擔輿論的監督;不僅要面對挑剔的受眾,還要考慮廣告收入。面對這麽多責任,生理和心理壓力都很大。各級政府應該認識到,記者不是敵人,而是朋友。記者既是挑戰者,也是工作夥伴。尊重記者的報道權就是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尊重記者的工作就是遵循公共管理的規律。
3)?包容輿論。包容輿論,就是支持輿論監督,允許媒體批評政府工作的缺點和疏漏。當媒體和政府都認同的時候,善待媒體就不難了。當媒體發布壹些與政府部門想法和觀點不同的新聞信息時,當媒體承擔監督職能揭露政府工作失誤時,特別是當批評性報道與事實不符時,政府官員還能設身處地,遵循新聞規律嗎?我們還能尊重新聞媒體的報道權嗎?我們還能肯定他們的成績,原諒他們的錯誤嗎?這是對各級政府和每壹個領導幹部的考驗。我們要以理解的態度面對那些在輿論監督中犯了錯誤的記者,以大度的態度面對那些在報道中犯了錯誤的媒體。因為工作中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輿論監督的度很難把握。每個政府官員都必須有這樣的寬宏大量。
4)?服務媒體。善待媒體的具體行動就是為媒體服務。宣傳部門是管媒體的,要有管理就是服務的意識。服務中心工作,做黨和政府的喉舌;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知心朋友;為新聞媒體服務,做新聞機構的後勤;服務宣傳文化部門,做基層的娘家人。如果說組織部是黨員幹部的家,那麽宣傳部就應該是媒體記者的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參與服務,主動服務。服務就是千方百計為媒體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和條件。傳媒產業的發展需要地方和部門的關心和支持。媒體舉辦或承辦壹些大型活動,需要地方和部門的配合;媒體機構需要地方和部門的聯系、協調和安排重大或深度報道;媒體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壹些緊急、困難的特殊事情,需要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全力支持、協調和配合。只有用服務贏得媒體的心,媒體才會覺得自己被“善待”,政府才能贏得民意。有時候態度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