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新課程改革應關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應關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教學實踐的深入,教師的新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新教學策略逐漸走進校園,新課程改革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在實踐和反思中,我們欣喜地感受到,今天的課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在辯論中爭鳴,學生在合作中探索。因此,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時間和更多的想象空間。課堂上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增強,有更多的表達和交流機會,課堂氣氛活躍...

然而,在喜悅之余,我們有沒有註意到隨之而來的課堂教學的“時裝秀”現象?我們在探索新課程的過程中,有沒有想過這些所謂“華而不實”的新教學策略?面對困惑和誤解,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課程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能力訓練秀”影響了基礎知識。

知識經濟首先要求知識。紮實的知識是提高能力、豐富情感、形成積極態度的基礎,是新課標三維目標中的第壹層次,也是最基本的目標。如果教師盲目誇大“能力”的作用,沒有從本質上理解“知識”和“能力”的含義和關系,就會把我們的教學引入歧途。

強調學生能力、情感、態度的培養,並不是否認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認為,基礎教育不應過早地從“知識經濟”轉向“能力中心”,或從“學習知識”轉向“學會學習”。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老師因為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放棄學習學生的知識。我們不能快速更新知識。妳不註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反之,知識更新越快。需要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知識素養,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以學生為中心的表演”否定了老師的主導地位。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因為他們精通道教,有國家和民族的信任。學生的主體性不能和教師的主導性對立起來。相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教育才能順利完成。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等於放任自流,學生的主體性不能是絕對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是沒有老師的講解,不是沒有老師的指導。教室的位置和講課的形式還是需要的。

但是,老師的講解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直截了當,不能簡單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應該精心設計各種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問題,對學生的思考意願產生感染作用。要註重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和有效開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最佳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

“探究學習秀”排斥接受學習。

改變對接受性學習的重視,提倡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並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接受的學習不能等同於註射式教學、死記硬背、機械式訓練。從壹定意義上說,研究性、探究性學習是壹種理念、原則和學習方法,應該滲透到學習的所有學科和活動中。現在把它作為壹種課程形式,就是為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充分開展提供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

采用發現式學習模式時,主題壹定要明確、恰當,教師的引導和指導要準確,師生的活動要放得正、收得及時。實現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渴望和獨立思考活動的統壹。研究性、探究性學習需要壹定的條件,不是每節課都能采用的。壹節課采用什麽樣的學習方法,要因人、因時、因課而異,不能壹刀切。無論什麽形式,教學目標的落實都是目標,必須把嚴格要求放在首位,把知識和能力是否落實到學生身上作為評價的第壹要素。

“生動活潑的活動秀”冷落了教科書式的課文。

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過程中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和課程實施的開放性。因此,教師要善於創造各種具有時代特征和個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自主學習。還有就是合作探索。因此,老師們絞盡腦汁豐富教學方法,如唱歌跳舞、寫字畫畫、圖片展和課本劇、生動的故事和各種表演、美妙的旋律和有趣的動畫。總之形式五顏六色,像壹場豐盛的盛宴,壹盤盤被老師端上教室的大餐桌。

表面上看,學生在動,課堂氣氛很活躍,但細看就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熱鬧的形式上,文筆差的則被冷落。不同的老師性格,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因此...教學形式的選擇不妨走自己的路。

但是,文本的基礎是壹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就文字與活動的關系而言,文字是主幹,活動是枝葉,活動為文字服務。如果只專註於課堂上的活動和備課,壹味地在活動中努力創新花樣,偏離、背離、無視文本,無異於本末倒置。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氣氛不能走極端,必須註重活動的本質,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有活力,有效果。

老師在房間裏填表,在房間裏提問是不對的。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是不可或缺的,但老師的提問不能簡單化、庸俗化,不能追求“回答如雷”、“舉手如林”這樣的虛假活動。提問題要求明確,目的明確,問題具體,越具體越好,掌握提問技巧。老師提問的關鍵是思考,吸引學生。提問不等於啟發教育,沒有思考和啟發的提問達不到啟發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目的。我們要求的是思維活躍,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和研究問題,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上的活躍。

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區分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實質性參與還是正式參與,全面參與還是部分參與。

“合作交流秀”影響了教學效果。

合作學習和交流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方向。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提高理解問題的能力。

在積極倡導合作學習的今天,我們經常在課堂上聽到:“接下來,請同桌同學互相討論”“接下來,請四位同學壹起學習”,但效果如何呢?這些合作的學生往往沒有學會合作,其中。有的掌控整個操作過程,有的處於觀望狀態,有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與同學爭論。

如果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合作學習”的內涵。壹味的模仿只會沖淡課堂教學的效果。妳知道,合作學習是壹種相互學習,其中小組或團隊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以完成相同的任務。教師要註意引導學生如何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討論和提問。

除了組織好合作交流,教師還應平等參與學生的交流,組織、鼓勵、引導學生,並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質量,而不是讓學生象征性地表演。如果合作只是走個形式,全靠老師口令裏的“開始”和“停止”,不管學生討論什麽,合作的程度,思想交流的水平,都只會給課堂帶來負面效應,必然會沖淡課堂教學的效果。

因此,教師要要求學生相互尊重,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中學會和諧合作,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

“媒體示範秀”弱化了師生感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正以其獨特的優勢走進課堂。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形象化抽象知識、調動學生註意力和興趣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它不僅在手段和形式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而且在觀念、過程、方法和師生角色上賦予了教學新的內涵。因此,許多教師將多媒體課件帶入課堂。但是,如果用得好,會讓教學像春風;如果用得不好,會分散學生的註意力,阻礙教學目標的實現。

有的課堂教學看視頻、聽音樂、談感受,看似“生動”,但課後卻如過眼雲煙,對教材內容壹知半解。這是為什麽呢?眾所周知,多媒體可以在瞬間展示大量突破時空限制的生動素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視野,多角度、全方位地將學生引入全新的教學場景,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它畢竟是壹種輔助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必要的講課、指導、提問、組織討論、指導基礎練習,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法。如果放棄了基礎,“輔助”就成了貫穿課堂的“主線”,課堂就成了情景觀察課,卻擠占了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情感的時間。

因此,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學科特點,恰當運用,做到相得益彰。如果放棄基礎,在課堂上展示老師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的熟練程度,只會削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現代課堂中,“現代媒體代替教師,計算機代替人腦,片面追求形式課堂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課堂存在“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師”輔助“課件”。壹個班主任不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來教學,而是執行課件程序的過程。教師期望學生按照課件的思路從事學習活動和回答問題,教師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學生,直到他們得到預定的結果。

我們知道。對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電腦是無能為力的。如果只用電腦,會帶來文化和生態危機。因為,有很多知識需要整合,需要綜合分析,不是用計算機就能解決的。

“評價好評秀”拒絕了負面評價

新課程倡導課堂評價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維,所以在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妳很棒”“妳太聰明了”的贊美。整堂課下來,好評不斷,掌聲此起彼伏。答得好的同學下課後臉上會被貼上很多金星的標簽,答錯的同學也能意外得到老師的豎起大拇指。甚至有些答案是錯的,老師還似是而非的說封面不多,怕傷害學生自尊心。

教師把鼓勵性評價等同於拒絕消極和積極的評價。這真的是壹個不可忽視的缺陷。想象壹下;如果學生的錯誤結論得不到糾正,學生的誤解被老師默許,豈不是“混淆視聽”?“妳永遠不會老”,其他同學也輕率地接受犯錯不淺。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需要老師不斷鼓勵他們成功,同時也不能忽視指點和糾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錯誤。教師要及時糾正錯誤,提出真誠的建議。激勵性評價、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相輔相成,在學生知識獲取過程中缺壹不可。當然,積極評價要在尊重人格、不傷害學生的前提下,謹慎而巧妙地使用。對於錯誤但包含壹點創新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鼓勵。保護這難得的創新火花,才是教育的真諦。

“數據收集顯示”忽略了數據的使用

新課程教學要求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前者只是手段,後者是目的。學習收集數據的目的是學習分析數據,並利用收集到的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收集信息。收集數據後,引導學生通過對數據的閱讀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數據的收集和應用自始至終地完成,服務於學習和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只關註前者。只是為了收藏。學生有老師手裏各種制作精美的資料筆記、摘抄,有各種教改技巧的收集,但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收集摘抄的。學生和老師都沒有仔細閱讀收集的材料。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是教師理論認知的偏差,導致操作失誤。

總之,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不需要表面上的熱鬧和浮誇。教學是壹種交流活動,課堂應該是師生享受知識、相互碰撞、交流感情的場所。

新課程改革中的新問題和新現象。要在實踐中反思:要在反思中學習,不同程度地避免跟風、上課走形式,用辯證的觀點處理好各種關系,避免壹哄而上、走極端。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片面性,防止絕對化。少走彎路,少重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既“包容”又“真實”的新課堂,讓我們的教學更有趣更有效。

  • 上一篇:阿裏VS冠軍泰森,誰更強?
  • 下一篇:【思維升級】首要原則2:背後的哲學基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