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首關於生活的歌。歌唱生活從花園裏的向日葵開始,寫作上稱之為“托事興味”,即“先說別的事引起詞被唱”春天的早晨,花園裏的向日葵亭亭玉立,綠葉上滾著露珠,在清晨的陽光下閃閃發光,像壹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從花園裏向日葵的旺盛生長中引申出來,寫的是整個大自然。因為春天的陽光和雨水,壹切都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都充滿了生機和繁榮。這四句話,從字面上看,是對春天的致敬。其實是借物與人比較,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生活充滿了青春活力,就像春天壹年四季都很美。這樣,在寫作中也就有了隱喻意義,即所謂的“興與比”。
大自然的時間順序是不斷變化的。轉眼間,春天到了秋來,向日葵和花園裏的壹切都經歷了春天的生長和漫長的夏天。秋天,它們成熟了,曾經光芒四射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失去了生機。人生也是壹樣,從青年成長,到老年死亡,都要經歷壹個代謝過程。這是不可改變的自然法則。詩人用“永遠害怕秋天的節日”來表達他對“青春”這壹稍縱即逝的寶藏,其中壹個“害怕”字表明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無能為力,青春的枯萎是必然的。然後從時間序列的變化聯想到宇宙無盡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時間就像壹條死在東方的河流,壹去不復返。從時間尺度來看,人的生命在年老之後是無法復活的。在這永恒的自然面前,生命不就像樹葉上的朝露,壹見陽光就幹了嗎?不就像壹片綠色的向日葵葉子,在秋風中枯萎了嗎?詩歌從探索宇宙轉向思考人生價值,最後得出“年輕人不努力,老弟子難過”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過程不是照字面寫的,讀者可以順著詩人的思維軌跡,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來彌補:自然界的壹切都有壹個花開花落,秋收碩果的過程,人生也有壹個年輕人努力工作,老年有所成就的過程;自然界的壹切,只要有陽光有雨露,秋天就能結出果實,但人不壹樣,沒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秋天萬物雕零,卻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所以並不悲傷;而人呢,不成功是因為年輕,不努力。不就是白跑壹趟世界嗎?動員讀者去思考,無疑比取代讀者去思考更好。也正因為如此,這首詩避開了容易令人生厭的人生說教,讓最後的警句顯得蒼勁有力、深刻含蓄,像洪鐘的高亢,深深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的“弟子”二字意味深長:第壹,表示老板壹事無成,人生等於浪費。第二,老了醒來也不會有什麽幫助,只是沒辦法,意在強調要及時努力。
讀這首詩,我們自然會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關於人的壹生應該怎樣度過的那句名言。引導讀者及時努力,不虛度光陰,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與漢代其他文人詩歌不同,《長》這首詩哀嘆人生苦短,主張及時行樂。是壹首唱反調的詩,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七步詩分析;
曹氏父子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合稱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曹植的《七步詩》是壹段佳話,它的意義已經不是詩本身的價值了。它包含著深刻的政治內涵,成為歷史長河中兄弟們爭奪地位、權力和財產的寫照。
煮豆子燒豆子,豆子在鍋裏哭。我們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
不用說,這是曹植對弟弟曹丕的控訴。
沒錯,曹植的確是曹丕的宿敵。他曾經特別受父親曹操寵愛,父親壹度想廢了曹丕,立他為太子。嫉妒曹丕是有道理的。曹植十幾歲的時候,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有點懷疑。他以為是曹植找人替他寫的,曹植讓父親當面測試。幾次采訪下來,曹植確實“導出來寫成文字,寫下來。”如果不是壹些大臣的強烈反對,曹植真的會被立為太子,曹丕和他弟弟曹植的鬥爭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
有壹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和曹丕都來送行。臨行時,曹植大聲朗讀了贊美曹操的阿諛文章,大家都很欣賞。曹丕含淚送別父親,感動了曹操,讓他哭了。這個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曹丕和父親的距離,加深了父子感情。看來需要的是父子之間的親情,不是阿諛奉承。
還有壹次,曹操想派曹植領兵出征。帶兵出征是掌握兵權的象征,也是曹操重點培養的標誌。曹丕得到消息當然很惱火。他該怎麽辦?曹丕想到了壹個致命的招數。他提前拿了好酒好菜,和曹植喝酒,把他灌醉了。曹操派人去傳曹植,曹植催了幾次還是昏昏欲睡。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領兵決定。
看來,曹植只配做壹個不拘小節的文學家,而很難做壹個足智多謀的政治家。
在曹植和曹丕的鬥爭中,曹丕是勝利者,最終繼承了魏國的王位。按理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基本得到了鞏固,但是恨曹植的想法並沒有改變。這是多麽的殘忍和無情。
其實曹植並沒有犯什麽大罪,只是有人指責他喝酒罵人。他居然扣留了曹丕派來的使者,絲毫沒有招兵買馬、圖謀謀反的跡象和征兆。這不算犯罪,曹丕想出了“七步成詩”的辦法來懲罰弟弟。好在出口詩詞是曹植的專長,這首“七步詩”成了救命詩。曹丕只好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階。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帝王與子孫和睦相處,互相包容,不爭權奪利,是很可憐的。春秋時期齊國的龔自久和小白(齊桓公),秦朝的傅肅和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在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的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個權力決定壹切的社會體系中,不擇手段地爭奪權力似乎是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少了多少兄弟。但是,除非取消特權,否則“七步詩”必然有人寫。
《走出插頭》解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做壹個好將軍,盡快平息邊塞戰事,讓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風景入手,第壹句就勾勒出壹幅冷月拍邊關的荒涼景象。“秦之月斷於漢”不能理解為秦之月斷於漢。這裏交替使用秦、漢、關、嶽四個詞,修辭學上稱之為“互文”,意為秦漢明月,秦漢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爭自秦漢以來從未停止過,凸顯時間之長。第二句“長征未歸”和“萬裏”,意思是邊塞和內地離萬裏很遠。雖然是空的,但是凸顯了空間的廣闊。《人未歸》讓人們想起了戰爭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的悲憤。
怎樣才能擺脫民困?詩人把希望寄托在壹位才華橫溢的將軍身上。“但使龍城飛,不教呼瑪過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龍城飛將軍”指漢武帝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驍勇善戰,多次擊敗匈奴。“不教”不準,“教”字讀平;這裏的“呼瑪”是指被外族入侵的騎兵。“渡陰山”,渡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最後兩句寫得含蓄而巧妙,讓人對比過去得出必要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