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歷史上的多次變遷,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移民,日本人的血統再次發生了變化。
現代日本人的血統中加入了歐美民族元素,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歐亞混血兒和美亞混血兒。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學者大江健三郎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在雲南”的假說。此後,在整個八九十年代,日本列島興起的“雲南熱”並沒有減退,反而有壹段時間呈上升趨勢。
壹、日本列島——“雲南熱”趨勢的源頭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石健三郎首次發表新理論——“日語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2年期間,佐佐木孝、渡邊忠等日本學者直奔雲南。他們走進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的密林,進行了艱苦的田野社會調查。在這些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著名的鳥嶽仙三郎太。
1984 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月仙教授宣布:“對被認為來自雲南的泰國(泰北)山區少數民族進行了壹次實地考察,結果發現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記。”鳥越賢教授也對這壹發現強調:“日本人體質中的胎記產地是雲南,這是該地區是日本人發源地的旁證。”
1984夏秋之際,鳥月仙教授再次帶隊前往雲南,同行的還有約30名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工會到達雲南,任務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隨後,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浪潮也達到頂峰。
在“熱效應”的沖擊下,國內壹些學者急於論證日本人提出的各種推論,如“日本起源於雲南”、“日本起源於雲南省”等。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從“日本人起源於雲南”進壹步推演到“日本人的祖先是雲南少數民族”,其範圍和核心基本圈定到彜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等民族,甚至延伸到“佤族說”和哈尼族支系的“艾尼族說”。
雲貴高原日本人的祖先是誰?
二是“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彜族”的“彜族說”
據彜族人說,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為了得到長生不老之藥,命令方士徐福帶領三千少男少女渡海。面對強風,幸存者到達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九州(今九州)後,成為家族企業。據史書記載,秦王室屬於羌戎。羌族、戎族向西南遷徙,成為今天雲南彜族的先民。“彜族說”還認為,石林等地撒尼人(彜族支系)的火把節與日本的“夢蘭本節”,即日本的集義半島,也是在同壹天舉行,但在日本南部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紀伊半島。從這個角度來說,彜族應該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夷論”而言,當年漂流到夷國的徐福等三千少男少女,其實並不是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壹。他們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過著遊牧生活。在青藏高原廣大的草原地區,有“精美的石器遺跡”,其中壹些可能屬於仰韶文化,距今僅6000年。然而,在3000名羌族少男少女渡海之前,彜族先民已經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雲貴高原宜州楚雄的沃土上,曾經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祿豐喇嘛仙”化石是800萬年前正在形成的人類。上那邦村的“元謀猿人”是654.38+0.35萬年前至654.38+0.7萬年前的直立人,“十月陽歷”是彜族先民對世界天文歷法的壹大貢獻。從2700年前到5000年前,還有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銅鼓——楚雄萬家壩銅鼓。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播,彜族銅鼓也從東南亞和馬六甲海峽傳到蘇門答臘島,再傳到大洋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至今仍有早先制作粗糙,後加工得更精美的各種銅鼓,珍藏在東京博物館。益州之地,畢竟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壹。這裏有著最原始的歷史文化積澱,有著四通八達的傳播渠道。但仍然沒有證據證明,從血緣和種族上來說,彜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中國山”山脈橫跨本州西部,其他礦脈延伸至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即木易半島的腹地。木易半島是日本傳統文化最集中的地方。在半島壹年中的這個時候,當地人和中國西南部的彜族人享受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來看,長江上遊(金沙江段)的清水河及其支流正好穿過雲南、四川、貴州等彜族聚居區的縫隙。那麽,“火把節”習俗的起源恰好在金沙江沿岸三個重要的彜族聚居區,即滇北(含滇東北)、川南、黔西。自然,“火把節”的習俗就像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民族傳統節日壹樣,沿著長江傳到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過本州或四國,到達集義半島。因為從長江口到九州島前方的長崎只有460海裏,到本州島前方的下關只有550海裏。這種交流方式,無論我們當時看還是今天看,都比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過朝鮮半島,經過日本要方便。
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的影響或生活在同壹文化圈的壹些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白族等也有過“火把節”的習俗。
正如哈尼族、彜族、壯族、拉祜族、朝鮮、日本等民族都有打秋千的習俗。所以,“火把節”、“龍舟賽”、“蕩秋千”乃至任何其他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個地方某個民族先民的起碼旁證。
三是“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哈尼族”的“哈尼族說”
根據“哈尼理論”,“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首次提出其祖先是哈尼人”。日本驚訝地發現,中國雲南哈尼族和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有類似的“萬物有靈”觀念,尤其是在神靈中,日本民族最權威的“太陽神”和哈尼族的“阿皮美煙”都是女性;日本崇拜“谷神”,視櫻花為國花。哈尼族還崇拜“谷神”,視櫻花樹、櫻花為神。就“哈尼族論”而言,日本人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的萬物有靈論、多神教和祖先崇拜是壹樣的。以“萬物有靈論”為核心,在日本民間稱為神道,即崇拜太陽、山、樹、水、巖石、生殖等自然現象的全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教被定義為“把自然界的壹切都視為神的化身”。值得壹提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民族早期的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全世界和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是普遍的。壹般來說,中國北方部落的靈魂意識總是與天空聯系在壹起,而中國南方部落的靈魂意識總是與地下聯系在壹起。因此,大地母親信仰和多神教世界在南方農耕社會中廣泛流行。這樣看來,哈尼族和最權威的日本太陽神都是女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早期日本社會的重要特征中,無疑是以女權為基礎的。皇室傳說中的祖先是“太陽女神”。公元3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日本的“皇後國”在部落間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裔”的壹個證明。簡而言之,在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從母系氏族社會興起之前,世界上許多民族主要崇拜女神。從古印度的樹神(女)雕像,從古希臘的文化,從中國早期的姓氏,如紀、姜、應、瑤、燕等,這些標誌著血緣關系的姓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母系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尊嚴,也可以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不同民族對“女神”的崇拜。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教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人怎麽會同時崇拜“谷神”?相傳日本的太陽女神曾經在天上的稻田裏勞動播種,把壹些種子送給天皇的後代種植;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爪哇人的谷物種子是女神韋斯利的禮物。在東方文化中,泰國的泰族和中國的傣族、壯族、哈尼族都崇拜大米,認為大米有靈魂。在雲南思茅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村寨在逝者葬禮前,要在逝者腳邊擺上壹碗紅米,飯上放上鴨蛋和雙筷子,供其享用。葬禮時,本族少男少女壹字排開跪拜,頭上擡著八口棺材,長輩們壹邊“喚魂”,壹邊撒上小米和紅米。為什麽會這樣呢?在東方文化中,人們相信米是女神賜予的。既然它有靈魂,就可以把它當親人,可以和它說話。然後,灑出來的米會把親人的祈禱和祝願告訴天堂裏的逝者。
日本人視櫻花為國花,哈尼族視龍樹為神物。龍樹是常綠落葉大喬木。哈尼族山寨每個村子都要有壹棵龍樹,每個村子的龍林裏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節”活動。當“龍舟節”進入高潮時,芒鑼鼓聲大作,銅鑼聲震天,鞭炮聲回蕩在遠山。哈尼族每年過“龍舟節”,並定期過“龍舟節”。但凡有大事,必是“龍舟節”。從這個角度來說,櫻花和龍樹分別是日本人和哈尼族的聖物。
第四,“傣族說”認為“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
“戴論”主要包括鳥月健三郎、佐佐木隆之和渡邊忠雄。他們根據《史記》、《漢書》中的記載,以及稻作文化、飲食文化、風俗習慣的特點,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和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鳥月賢教授的新理論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部的泰國山區少數民族的實地調查發現,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記,同時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中也發現了胎記。”鳥越賢認為“胎記說”從物理方面證明了我的假設。如果長期在雲南和泰國考察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則可能稱為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寶寶臀部、腰部、背部、肩部的藍色斑紋。原因是皮膚的真皮中有黑色素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僅僅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來鑒別某個物種的“根”是不夠的。不過,鳥仙樂也從血液分析上做出了貢獻:“西日本(九州、本州)有很多A型血型的人,和雲南、泰國的人壹樣。”
我們知道,北方漢族屬於東亞蒙古人種,體質特征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屬於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屬於蒙古人種的東西型,既有蒙古胎斑的相似性,又有蒙古人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
日本學者還認為,在大和左米田古墓葬中出土的壹面房屋裝飾鏡也有幹欄式房屋,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幹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落在日本的壹些地方;平安時期流行招贅婚姻,近代有鋪天蓋地的登門婚俗,也與西雙版納的婚俗驚人相似。
在亞熱帶地區,幹砌塊建築更常見。這種民居建築起於菲律賓的巴拉甘人,泰國的泰人,中國雲南的傣族、哈尼族,海南的黎族,多為幹欄高架房。關於改嫁,除了西雙版納的傣族,泰國的鄉村社會和中國雲南南部的哈尼族都有很多招贅的婚俗。如道光《普貳負誌》卷十八描述了當地哈尼族的婚俗“窮則被收養多年,才可帶妻回家”。
5.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祖先”。
事實上,彜族、哈尼族、傣族“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假說,都是從南、北、大陸日本人種起源的角度發展出來的新理論。早年,鳥仙樂還根據胎記在多個場合強調日本人與蒙古人的相似性,主張大陸北部是日本人的發祥地之壹。但是,蒙古人雖然有胎記,但因為不種水稻,所以不能成為日本人的“祖先”。在這個反證中,鳥越賢教授等人把調查取證的對象轉向了中國南方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此後,眾多日本人類學家湧入,分別提出了“夷說”、“哈尼說”、“戴說”等假說。
然而,在日本列島的“雲南熱”浪潮中,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雄三郎更有遠見。他認為:“學習日本文化並不局限於在壹個國家的民俗中拐彎抹角。”所以他研究的出發點並不是為自己的民族找祖先,而是在研究沿海和中國南方的壹些主要民族的各種文化中研究各種文化現象。早在20世紀70年代“雲南熱”開始時,Hidsaburo Dihara就曾在從朝鮮半島到泰國西北部,甚至印尼巴厘島的少數民族中做過多次調查。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走訪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然後根據日本人起源於雲南的新理論,前往雲貴高原。1981年春,經過海南島,重新進入雲南,走訪各少數民族村寨。“過去壹直認為這純粹是日本固有的民俗,但這些地方有很多例子。”比如在日本,春秋時期的某些日子,男女都有唱歌的習俗,尤其是在日本關東築波山壹帶。但地原雄三郎發現,除了雲南的哈尼族、彜族、傣族、佤族、白族、納西族,臺灣省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廣西的壯族、湖南的苗族、貴州的苗族、雲南屏邊的侗族、布依族、苗族都有戀歌的習俗。人類社會的這些歷史文化特征啟發了地原秀教授:“如果不搞清楚周邊民族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從華東到西南的民族,研究日本人總會讓人覺得論據不夠。”
由於其島國固有的特殊性,日本的社會文化促成了各個外來民族帶來的異域風情與當地民俗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今天的* * *文化。所以他既有平原文化,又有以雲南眾多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山地文化,同時融合了古越人、吳人、黎人、高山族等海洋文化的遺產。日本島內各民族文化各顯特色,最終形成多元復合文化。這種復合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南部、中國南部乃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阿薩姆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葉森壹片廣闊的森林地帶產生和培育的,他把平原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包括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雲南楚雄彜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牢牢地結合在壹起,從而達到了非常和諧融洽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闊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我們還能看到誰是日本人的“祖先”呢?
關於日本人種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假說,其目的絕對不是討論誰是日本人的“祖先”。所謂尋找“祖宗”,無非是尋找亞洲各民族與日本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現象,與在人民和民族中尋找“千孫趙麗”等血緣祖先的想法相去甚遠。然而,這種積極的研究方法對於缺乏文字記載的日本古代史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人發展並借鑒了外來的東西,從而成就了今天的英國文化。如果日本人拋棄了起源於中國大陸的正統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那麽就很少有所謂的“日本文化”。從漢朝開始,日本人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吸收了很多中國的高度文明,他們的很多傳統價值觀和文化藝術都發源於中國。所以應該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祖先”。在中國近代以前,日本人喜歡用“同文同種”來形容與中國的關系,這也是為什麽日本人長期去中國大陸,為什麽去中國南方和雲南各少數民族尋找“祖先”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