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日本集體住宅中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作品?

日本集體住宅中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作品?

在戰後的50年裏,日本經過壹段時間的恢復和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城市有了顯著的發展,集體住房的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首先,日本戰後初期對集體住宅的探索

戰後初期,日本17萬戶家庭中,約有420萬戶缺少住房。為了在短時間內緩解住房短缺,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的集體住宅。1949年提出了原標準設計方案,其中面積僅為40㎡的公房典型標準設計戶型51C(圖1)成為這壹時期住宅設計的雛形。1953左右,經濟稍寬裕時,新壹代建築師提出了nLDK式方案(圖2),即以L(客廳)、D(餐廳)、K(廚房)為住宅的基本組成部分,以家庭團聚客廳為中心,布置各個房間,連接N個臥室。這種住宅通過標準化構件的設計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實施降低了成本,使大規模生產和普及成為可能,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住房緊張的問題。由於臥室的大小和數量可變,可以衍生出不同的類型,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歡迎。這種形式直到現在仍然是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之後,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城市問題和住房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人口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脹。為此,日本政府鼓勵在大城市郊區建設大型住宅區,尤其是建設低成本的公共住房,以應對人口的湧入。

1970之後,經濟復蘇,保障房積極建設,基本緩解了住房危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住房的要求轉向了各個方面,尤其是關註房屋周圍的居住環境質量,房屋本身的發展重點也轉向了居住品質的提高。住宅戶型、面積標準、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社區服務等都成為住宅設計需要關註和解決的問題。1975後,城內居民提出了“小規模居住區分散布局”的設計思路。與大型居住區相比,以其高水平的社區服務、優雅的居住環境品質和用地上的靈活適應性成為住宅設計的主流,大型居住區的規劃正逐漸消失。

第二,對早期集體住宅的反思

戰後初期的城市集體住宅是大規模、經濟、快速的住宅產業的產物。在國際風格和規劃理念的指導下,創造了單調、龐大、重復的城市居住空間,大量“包豪斯”式的板狀集合住宅充斥著城市空間。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這個問題有過完整、深入、全面的思考和討論。隨著經濟高增長時期的結束,它給住房本身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高層到低層,從新區開發到舊城改造,從單純關註居住區規模到高標準的外部環境,從單壹到多樣...最後,從量到質?並首次肯定了發展低層高密度住宅的方向。《櫻花臺四合院》(圖三)《六號池》是他的開山之作?1?。與此同時,建築師積極參與公共住宅的設計,更加關註人們價值觀和生活形態的多樣性。因此,日本集體住房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第三,多元化的集體住房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年輕壹代為主體的建築師在日本集合住宅設計領域進行了大量新的嘗試,如圖阪的吉田住宅(圖4)、茨城縣的戴嵩公寓以及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劉佳集合住宅(圖5),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關系。這些嘗試在日本建築輿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壹些新型集體住宅的發展趨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

新車間類型

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入後工業化時期,向高度信息化轉變。快捷方便的信息使人們懷疑集中生產模式的萬能性。壹旦分開,“事業”和“居住”又開始結合。日本建築師開始探索集合住宅的復合功能。壹種新型的似乎是前店後屋作坊傳統布局的集體住宅應運而生。

建築師鐘建秀提出了“城市本來就是壹個居住、工作、娛樂的地方”的口號,並對城市集體住宅進行了題為“都是居住和創造”的系列研究。希望住在壹起的人組成所謂的合作屋。從買地到建成,壹系列的辛苦都是大家共同承擔的。建成後,人們在同壹個屋檐下生活工作,老人互相照顧,孩子壹起成長?2?。在這樣壹個以城市為故鄉的環境中,充分體現了日本家庭社會關系的歷史淵源,壹種新的城市文化正在逐漸形成。這種“* * *同家”的新烏托邦現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們對傳統手工業家庭生產生活方式的懷念的反映(圖6)。

α室

“α房”,即nLDK+α,在原有nLDK的基礎上增加壹個α,即房屋內功能不固定的可變空間。在1990竣工、由櫻花建築研究所設計的東京多摩新城裝配式住宅中,首次出現了這種帶有“α房間”的平面形式(圖7)。根據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形式多樣,有的與客廳結合,類似太陽房,作為客廳空間的補充和延伸;有的獨立於住戶,做書房,琴房,畫室,讓住戶自己決定。據調查,經過壹段時間的探索,所有的居民都使用它。有人把它當成工作室,有人把它當成健身房,甚至有人把α室當成店鋪。兩者都是α室,功能不同,形式多樣,色彩豐富。這個α室讓廣場、街道和整個集合屋都活了起來,成為多彩生活的化身和縮影。在裝配式住宅的設計中,尊重人性,發展個性是壹種新的嘗試。

多代住宅

出生率的急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是當今發達國家面臨的同樣問題。日本老齡化社會的住房問題也成為建築師現在應該考慮的問題。

“老人之家”已經遍布日本。與此同時,另壹種多代混合住宅也應運而生,它充分體現了日本以“家庭”為社會的整體單位,滿足了家庭成員世代居住的習慣,讓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新居錢球事務所設計的千葉縣“新村”集體住宅(圖8)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通過多戶型的變化和多樣完善的娛樂體育服務設施,滿足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中年人、年輕夫婦的住房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多代同堂、比鄰而居或為鄰的形式。這種把老年人當成社會成員而不是孤立他們的方式,讓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脫離家庭,讓老年人安全快樂地度過晚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積極的設計思想將在日益老齡化的社會中得到進壹步的完善和發展。

中庭類型

山本理研(Riken yamamoto)設計的熊本縣鷹保田第壹團由傳統的遊廊中庭演變而來,充分利用中庭空間強調“看-被看”的關系。這裏由三棟居民樓和社區活動中心圍成中庭空間,對外界來說幾乎是壹個完全封閉的地方,要進入中庭必須通過某戶或社區活動中心。每戶相對封閉的臥室部分通過庭院或橋梁與面向中庭的客廳部分相連,所有住戶都盡可能向中庭開放(圖9)。

在人際交往逐漸淡漠的今天,這種“中庭”式的集合屋為人們提供了壹個輕松交流的場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無疑會給整個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展望21世紀,由於人口不斷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的居住模式呈現多樣化:信息化的發展增加了在家辦公的可能性;由於高速交通的發展,擴大了長途通勤圈;再加上郊區居住環境誘人,選擇郊區的居民增多。另壹方面,隨著大都市地區單身、雙收入無小孩、三口之家(情侶+1)數量的增加,這些人可能更關註房子本身的功能和它能提供的服務,而不是房子的大小,因此對能提供多樣化服務的裝配式房屋的需求必然會增加。把高度集中的消極因素變成積極因素促進大都市生活的活力,吸引人們到大都市居住,減少“成長家庭”的外流隨著大都市的再開發,大都市型集體住宅的數量將與日俱增。發展低層高密度、高品質、多功能、多樣化的集合住宅是日本大都市的必然趨勢。

  • 上一篇:新西蘭有什麽動物?
  • 下一篇:春節有哪些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