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建築壹般指文化歷史價值不高的建築,簡單普通。具有壹定的文化歷史價值,但在現實生活中,老建築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本文就此問題提出壹些看法。
關鍵詞:
舊建築問題的更新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不僅促進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而且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和建築作為社會生活的載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對建築的需求日益增加,對建築形式的要求日新月異。
近二十年來,中國城市和建築的發展更新速度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對生產性建築的需求不斷增加。最基本的要求是促進最合理的生產組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住房和公共建築面積也在增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隨著電子、生物工程等產業的興起,人們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在不斷提高,這使得人們對建築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建築快速更新的今天,城市和建築的快速發展和更新在理論上為城市和建築環境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新需求與舊建築的關系成為當代建築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建築的巨大需求使得人們在城市和建築更新的過程中采取突破和建設的方式。建築是歷史的重要物質載體,記錄著歷史和生活的變遷。建築史本身也是壹個民族文化史的壹部分。城市和建築文化的延續性在這次大突破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破舊的建築不斷被拆除,舊的也被破壞。忽視它也是對自己文化的極大不尊重。
老建築的概念。首先,要明確歷史建築的概念。文物建築主要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價值的古建築作品;與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關的歷史建築或紀念性建築;
具有各種文化意義的建築物或構築物;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具有重要意義的現代建築和結構。老建築的意義主要在於對城市結構和人文社會學的貢獻。它包含了那個時代的普遍生活狀況和社會發展。
老建築的範圍非常廣泛。壹般來說,與歷史建築相比,老建築是指文化歷史價值不高的建築,簡單而普通。與普通建築相比,具有壹定的文化歷史價值,或者具有壹定的建築藝術和技術價值。
它與文物建築概念的區別;
首先,從內容上看,歷史建築主要是有歷史意義的、著名的或有較高藝術價值的。
老建築涵蓋了因時光流逝而獲得文化意義的普通建築;近代社會發展見證的各種建築;以及壹些具有壹定價值的現當代老建築。其次,從數量上看,歷史文物建築的數量相對較少;老建築多,分布廣。再次,就社會意義而言,歷史遺跡建築主要基於其歷史、藝術、科學或狹義的文化意義。它記錄了壹個時代的精英文化內容。
老建築跨越不同的歷史階段。
在時間上,中國的舊建築可以分為兩類,歷史價值不同:第壹類是指解放前建造的舊建築,是“早期舊建築”;第二類是指解放後修建的老建築,即“近代老建築”;根據老建築空間特征的不同,可分為三類:第壹類是空間低矮、開間小,普通低層、多層建築“常規”:如古宅、普通民用建築;第二種是內部空間較大的建築,其支撐結構多為巨型鋼架、拱門、排架等。,它們是“大跨度”的,內部沒有柱子,形成壹個開闊高大的空間。如:舊工業建築;第三類是壹些特殊的建築和結構,它們往往具有“獨特”的外形,體現特定的功能特征,如水塔、糧倉、碼頭等。根據舊建築的原有功能,可分為工業舊建築、民用舊建築和其他類型的舊建築。
建國之初,我們就註重“保護”
建築遺產的重要性。但運作模式存在諸多問題,背離了初衷,產生了現實的破壞性。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建築保護態度僵化
對於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歷史建築,全面保護並不是建築保護的唯壹選擇。根據歷史建築的不同價值和現狀,其保護可以分為保存、保護和活化三種方式。使歷史建築重新處於有用的地位或狀態,是幾種保護方法中不可缺少的壹種。
2.適當的保護
與僵化的態度相比,老建築的保護範圍較窄。面對大量歷史文化價值不高的老建築,這樣的例子很多。以北京為例:故宮、圓明園、天壇等。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五六十年代的四合院、作坊已經被肆無忌憚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復制歐美城市的“新區”。
這樣的例子在全國各地的城市比比皆是。由於保護思想僵化,保護範圍狹窄,導致大量具有壹定文化價值的古建築和近代建造的優秀老建築被破壞或消失。不僅珍貴的歷史遺產離我們很遠,而且形成的脈絡也被切斷。
隨著建築行業對地方性的重視和環保意識的加強,人類開始重視地域文化,表現為對統壹和趨同的現代建築的對抗和批判。
從上世紀初到50年代,現代建築的潮流非常流行。然而,經過長期的使用和相互抄襲,現代建築變得千篇壹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處都是千篇壹律的剛性箱式建築,讓人覺得單調乏味。同時,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滲透,改變了建築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人們更加關註的是,建築本身不僅僅是壹個特定的文化領域,它還在朝著更加科學和本土化的方向發展和完善。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以來,人們普遍提高了生態、能源和環境意識。我意識到我過分強調了建築是壹種工業產品,卻忽略了環境的約束和人的情感需求。
另壹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壹些舊建築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生活生產不斷變化的要求,已經處於衰落或接近衰落的狀態。它嚴重影響了周邊地區的環境質量,也帶來了壹些社會問題。用拆了建的態度對待舊建築是行不通的,這就給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造和再利用。也就是說,建築可以在其物質生活範圍內進行許多功能上的改變,從而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發揮作用。
參考資料:
[1]王:外國歷史環境保護與規劃,出版社,1993。
[2]張寧:《舊建築的改造與再利用》,重慶大學,2002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