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民窯青花瓷多為凝練,在力度和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色潤澤,繪畫奔放,筆法散漫,畫面構圖意境細膩,充滿民間生活氣息,生動有趣。
清代《南窯筆記》中寫道,宣德青花瓷是“宣德的壹種,極其典雅古樸,料厚質輕,墨色深,青花,鐵銹”。明代王士行在《廣誌義》中寫道:“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窯為最好。青花以宣窯最好,成窯五彩繽紛。”明代張《清秘藏》記載“我在玄廟造窯,料薄料厚,有隱隱橘皮紋。破解鰻魚血線的人,是管窯和汝窯的仇人。就是暗花、紅花、青花都是古老的,是壹代人的傑作。”清朝乾隆年間,朱妍的《陶說》談到了宣德窯。據此可知,宣德窯極為興盛,選料、制樣、畫具、銘文都十分精細。
宣德官窯青花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和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瓷器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善和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系。其作品壹直為後人所推崇,是青花瓷技術的典範。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厚,胎質精、細、白、硬。梅瓶、大盤、大罐多為素白細沙底,手摸很光滑,腳上有紅點。中小器為釉底。
釉厚潤,柔而不眩,白中帶藍,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光滑,像橘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有開釉的。如果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上布滿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摩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麽瓷器,幾乎都有這種釉。
民窯胎體用瓷石和高嶺土制成,呈白色,瓷質程度好。與永樂民窯相比,胎體較薄。顏色多為淡蛋藍色,琺瑯質豐滿光亮,釉上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青花料有進口和國產兩種,以進口的蘇瑪綠料為主。明朝萬歷年間,王世茂《窺天》壹書記載:“我朝廷設在浮梁縣景德鎮,在永樂宣德內殿焚毀。到目前為止,它是昂貴的。當時又甜又白,腙眼,飾以馬謖李清。”還提到了清代的景德鎮陸濤。在繪制裝飾圖案時,既有單壹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往往是根據裝飾圖案的不同來決定用哪種鈷材料來描繪那部分的裝飾圖案。在繪圖中,往往用國產材料輕畫線,用進口材料渲染。
馬謖麗青,進口綠色材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特別低,所以被稱為“高鐵低錳”材料。馬謖李青發色深而豐富,在良好的火氛圍下能燒出寶石般的顏色。含鐵量高容易使發色呈現深藍色,在色素凝結較厚的地方會形成深褐色的結晶斑。在壹定光線下,有錫光色,有三角晶體,手摸釉面不平整。如果這裏釉層薄,就會幹澀無光;國產鈷料呈現藍中帶灰的顏色,無深褐色銹晶斑點;另壹類發色淡雅、暈染、飄逸;進口和國產顏料混合後,發色鮮艷、濃密、飄逸,具有兩種鈷料的特點。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造型各異。比如瓶、罐、罐、碗、盤、盆、洗、缸等等。
特別是紋飾取勝,紋飾非常規整,從不脫離邊線。筆刷分為真筆和素描效果圖。真筆多為細線,素描效果圖多為粗線和圖案。線條流暢,線條清晰,有統壹感。紋飾粗糙隨意,沒有輪廓,俗稱“壹點壹畫”。
裝飾材料範圍比較廣,花鳥魚蟲,山水都有。在圖案繪畫中,使用小筆來渲染和填充顏色。由於用筆小,蘸料有限,需要反復蘸畫,使得裝飾留下許多深暗的筆觸。其構圖達到了概括、誇張、取舍,增強了裝飾性。此外,宣德青花的裝飾也結合了印模和雕刻的方法。縱觀宣德青花裝飾,取材廣泛,構圖新穎,裝飾技法豐富,繪畫瑰麗,藝術感染力強。
主要圖案為束枝花和折枝花,包括束枝牡丹、束枝荷花、束枝菊花、束枝靈芝、束枝牽牛花、松竹悔、珍花、梔子、靈芝、百合、荷花、茶花、枇杷、黃花菜、蓮藻、竹芭蕉。最常見的是茶花、菊花、牡丹、荷花的組合。而且往往幾種花交替反復使用。絞蓮在宣德青花瓷中也很常見,多為雙側蓮瓣。畫面十分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面布局講究根據器型變化,靈活多變,規律性強,顯示了當時高超的裝飾藝術和嫻熟的繪畫技巧。
宣德的青花畫曾經被說是滿錢的,所有瓷盤無壹例外都是滿錢的。其他的則根據器物形狀的不同,分別寫在了口沿、耳、頸、碗心、腳底、流和腹部。早期是四字篆書,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模式包括“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線楷書模式、六字橫模式、六字豎模式。四字體包括雙線雙圓楷書體、四字橫體、四字豎體、四字篆書體。主要是器物足中央的青花雙圓六字雙線楷書多為“大明宣德年制”,四字“造”、“宣德年制”用的較少。民窯器多以“符”、“壽”和梵文書寫。
青花雙圓六字雙線書放在瓶、罐、碗、洗、壺、盤等器皿的底部。六字橫幅寫在罐子、罐子、鳥食罐、串紋爐、餡餅盤、高足碗和其他器皿上。六字豎體壹般寫在香爐、碗中間、壺把上。四字體壹般寫在碗、高足杯底、梅瓶肩上。高足碗的風格壹般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版材為釉底書和砂底書,鐫刻於肩、側或折邊下。
宣德青花筆觸的結構和布局都很規整,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和筆觸粗細適中,仿晉唐的筆法,有壹種燕書法的神韻。筆觸有力,字跡工整,結構端莊,字體清晰,豐富簡潔。古陶瓷專家孫應洲先生總結了對宣德風格的認識,寫了壹首歌說:“宣德風格通體,篆刻暗陰陽,花卉四對單園,以晉唐最為突出。”楷書“大”字有短有長。沒有橫字“德”“心”,是漢碑中的古風寫法。“德”的左右兩部分聯系緊密,似乎不協調。“之”字中“壹”字的橫邊不超過“道”字,“壹”字第四筆的勾與第五筆的左不相連。篆書寫的很少,雙圈往往有濃淡。六字部分大小不壹,字體清晰圓潤,筆頭和筆尾呈尖形。“得”字的心上面有壹條橫線,“軒”字的左邊比橫線多壹點,右邊下垂。“之”字下方的“壹”字橫線較短。
由紀伯倫國際征集辦公室的劉勝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