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明末清初啟蒙思潮介紹

明末清初啟蒙思潮介紹

明末清初,農業生產提高,商品經濟進壹步發展,部分地區出現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有的書上說:“封建生產關系開始慢慢瓦解。”我認為這是壹種誇張。事實上,自然經濟仍然並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說它“開始解體”就像說壹個患流感的人開始死亡。總之,我深深懷疑當時萌芽的資本主義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商品貨幣經濟與封建自然經濟的矛盾日益顯現。

以上是明末清初的經濟特點。在政治制度上,啟蒙思想時期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君主專制,幾千年後發展到了極致。這壹發展過程可以追溯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最終設置雍正帝“兵部”。這種政治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啟蒙運動或任何新思想的傳播和影響。

原因很簡單。首先,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儒家思想本質上拒絕創新。他提倡的“重農抑商”思想,是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根本阻力。第二,由於君主空前的權力,整個社會的重心明顯轉移,即無論要實行什麽樣的改革,都不能排除君主。這就導致了全世界對君主的期望無限高的現象。眾所周知,很少有皇帝能完全滿足這種期望。如果說清朝有壹些值得稱道的君主的話,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混蛋。除了當道士,他們要麽做壹輩子木匠,要麽整天瘋瘋癲癲。所以,當君權無比偉大的時候,我們得到的大多是壹些愚蠢的皇帝,這是很可悲的。我們期待的普魯士那樣的“開明專制”始終沒有到來,或者說只是稍縱即逝。明末清初,天下大亂,明朝因內部腐朽瀕臨崩潰。廣大農民紛紛起義;最重要的是女真強大,入主中原。這對漢族的感情傷害很大。總之,啟蒙思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因為啟蒙思想正處於前面所說的內憂外患的時代,這股思潮的開端是解決朝廷的實際問題。面對種種危機,士大夫階層迫切要求改革方案,主張以史為鑒,研究與現實相結合,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啟蒙思想的幾個代表人物。

黃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本名南雷。作為“啟蒙之父”,他對政治的批判依然深刻。這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他的父親黃遵素是林東黨的重要人物,被宦官黨所害。黃宗羲本人就是當時黑暗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的著作《等待采訪的伊名》總結了明朝滅亡的教訓,批判了君主專制,主張全面的政治、經濟和法律改革,其中很多也是民主的。黃宗羲生活在壹個君主制空前強大的時代。明末清初的亂世其實給了他壹個抨擊帝制的機會,因為政治上的崩潰和戰爭會造成思想上的松散圈子。於是,黃宗羲抓住機會,大聲疾呼:“簡直是壹個危害世界之大的君子。”他認為妳接受世界的力量,專事世界的利益,卻把世界的危害轉移到人民身上。既然天塌了,責任當然由君主承擔。這讓我想起了顧的壹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記得有學者批評說,這句話總是在世界瀕臨滅亡的時候提出來的。天下昌盛,沒有王公貴族想到百姓,說天下是自己的。而當這個世界即將滅亡的時候,它突然變成了普通人的。我覺得這個批評很有意思。天下將死,黃宗羲說自己罪大於君,不簡單。

黃宗羲有壹套獨特的分析方法。他把不同朝代的君主按照“三代”來分類。他認為“三代前王”勤政愛民,而“三代後王”已經開始危害天下。黃分析,這是因為《王者三代前》最初設定天下,“以天下為主,王者為賓。”這樣妳才能尊重自己的內心去做事。三代之後,君主的主客地位已經顛倒。這種分析方法可以解釋每壹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必然命運。類似於孔子說的“君子之澤,五代而斬。”大概意思是,遲早會有這麽壹個害群之馬,把家裏攪得雞犬不寧。

人們對黃宗羲思想“帶有民主色彩”的評價由此而來,因為黃宗羲認為君主應該“以天下為主”。個人感覺這個評價有些誇張。第壹,“民主”的理念遠非“民本”;其次,這種“重民”的思想在我國歷代都有提及,無非是舊儒家的做法,極難說是創新。

  • 上一篇:無錫市水環境保護條例(2021修訂)
  • 下一篇:中國新年問候的傳說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