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縣江村釣魚隱圖立軸墨紙
壹、龔賢山水畫筆墨風格的特點
龔賢山水畫的風格是深沈的,這與龔賢用筆用墨的手法,尤其是用墨方法的運用有關。龔賢特別擅長用積墨作畫。
所謂積墨,就是墨色的積累,反復染色,分層,厚重。龔的水墨畫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壹層壹層的染,壹直做到七八分之前都是壹遍。積墨時筆與筆之間留有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積墨時,增加其厚度和飄逸感,這樣就會豐富美觀,直到積七八遍以上,越積越厚。所以濕墨不能用,容易死。多積累幾次,就不會豐富美觀,也不會表現出巖石的體量感。恐怕只剩下壹張黑紙了。龔賢的畫不用濕墨擦,最後用淡濕墨渲染。如果不著急的話,壹層壹層,慢慢的逐漸增加,先幹後濕,這樣才能有潤澤明亮多彩的光影效果。他的水墨畫風格平淡而獨特,深沈而深沈。
(1)畫面充滿光線。
在龔賢的畫中,礫石的結構是用“積墨法”來表現的。石頭的下部很暗,光線很強,而上面的石頭還是又暗又亮。
頭部清新通透,明暗對比強烈,很富光。龔賢畫樹,也和石頭配合的很好。他用幹筆反復畫巖石,但畫樹幹很少或沒有劃痕,更不用說渲染,只用濕筆和直中心。經常會有幾根白色的樹幹突出在厚厚的黑色石頭中,或者白色的樹幹被厚厚的黑色樹葉包圍。淺色的巖石上畫著深色的樹葉,形成了黑色和白色的鮮明對比。隨著墨色的加深,他發展了“亮”墨,建立了明亮發光的畫面,這是他對中國畫的獨特貢獻。
(2)求潤而不濕。
龔賢用墨是有講究的,可“潤”不可“濕”,所以解說員說:“之所以五千年來獨壹無二,更多的是在墨。”龔賢作畫以墨為主,能使他老、鮮、美、潤。“保濕”不同於“潤濕”。兩者的區別在於潤墨光亮有光澤,有商,能表現大自然的生命感,使“以美色觀之,五色觀之”成為可能。
(3)層次感明顯。
龔賢的積墨山水畫力求明暗,但他對明暗的表現與西洋畫不同。中國畫的陰陽、虛實、明暗,與西方繪畫的明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畫的陰陽,解決的是局部立體結構與層次的關系。龔賢的《樹山圖》分層次,空間的遠近在層次的表達中解決。對於樹的畫法,龔賢在《徒弟的畫》中有詳細的講解。他還講過怎麽點葉子,怎麽點壹次,兩次,三次,五次甚至七次。他闡述的所有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加強畫面的層次和完整性。這就給了人們在視線中伸展的空間,在屏幕上是壹種空洞的靈感。
(4)靈活用水。
龔賢在山水畫中非常註重水的靈活運用。龔賢的山水畫充滿了硝煙。除了他用墨好,用水不好的話。不可能畫出這麽感人的雲、雨、霾。龔賢在刷畫的時候,強調潤,反對濕,並不代表他把水排斥在畫之外。龔賢所謂的“濕”是相對於“潤”而言的。比如說,說染色要濕潤,“濕潤”太多,就是超過了濕潤程度,隨著濕度變成了“死墨”。龔賢潑水大膽謹慎。他不僅把它塗在畫的正面,還依次給畫添墨,增加了墨的滲透性,使畫面深邃潤澤。
鞏縣文山瀑布景觀圖軸
二、龔賢山水畫風格的形成過程。
龔賢壹生的繪畫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是30歲以前,是學習階段,沒有風格;前期30歲至38歲,以簡筆畫勾勒的“百工”畫風已漸具雛形;後期在38歲至40歲左右,他繼續改進簡筆畫風格,同時多次嘗試揉染這種復雜的畫法,最終形成了潤澤渾渾的“黑鑼”畫風。龔賢早期的繪畫傾向於簡單的山水畫風格。《墨水筆山水圖冊》是龔賢早年所作。這幅畫描繪了高山、瀑布和壯麗的天氣。從繪畫角度來看,該圖側重於山形的勾勒,線條圓潤靈活,整個畫面以灰色調為主,已略見“白公”的風格。
《隱景軸》這幅畫,巖石脈絡清晰,給人壹種清雅的氣息,其對筆墨的重視遠在山川山谷之上。畫中對神韻、筆墨、丘陵、山谷的描寫,反映了他這壹階段的追求,這幅畫可以作為龔賢早期畫風初步形成的標誌。龔賢早期的繪畫遵循極簡主義的方法。簡指的不是簡單的作文,而是簡單的筆。簡在屏幕上只有壹些線條,然後壹點點拓印染色。整幅畫似乎擅長勾勒,這種風格的作品直到晚年才偶有作出。“白公”式作品相當完美,筆觸厚重,精神散淡,筆墨趨於潤澤。無論是用筆用墨、構圖布局、意境傳遞還是風格確立都比較成熟。“百工”風格的作品傾向於研究“筆”。這類作品,筆觸線條外露,壹目了然,為以後更好地向“墨”的“黑鑼”轉型做了充分的準備。中後期的繪畫完善了前期“白公”的畫風,龔賢開始了“墨”的意境,最需要積累,也最費功夫。
中國畫的筆墨不是簡單的技法,而是壹種境界,有獨立的生命。所以,任何成熟的筆墨,都能讓我們看到畫家筆墨的傳承和知識背景,以及他個人的性格、氣質、藝術追求和審美傾向。沒有成熟的筆墨,沒有生動的韻味,結構再好也無濟於事。由此看來,龔賢的選擇是其山水畫筆墨風格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黑公”山水畫筆墨風格的提升。
《黑鑼》山水畫是用蓄墨的方法畫出來的。它的畫面豐富多彩,疏密有致,靜謐蒼勁,厚重潤澤,開始出現壹種天地蒼茫的氣息。這壹時期,龔賢的山水畫很多,如《重山風光》、《秋溪書屋圖》、《秋高氣爽圖》等。龔賢“黑龔”墨法的確立,是對水墨相互作用的獨特理解,更顯示了他對黑白的敏感。他的山水畫是由簡單到復雜,由白到黑,由生動到神秘莫測,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探索過程而形成的。龔賢在傳統黑白的基礎上,用各種神秘微妙的灰色層次來提升黑白。這種灰色是由墨水的深淺和染色的次數決定的。比如龔賢畫了壹塊石頭,“上白下黑”。經過多次染墨,墨色濃黑,染的次數逐漸減少,逐漸變白。黑白之間形成了豐富的灰場,灰色增加了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