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主要生活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偶爾吃大米、小麥、青稞、蕎麥、土豆等。玉米的吃法是用石磨把玉米磨成粉,用篩子把玉米的殼去掉,分成三種。殼壹般用作牲畜飼料,粗玉米顆粒可以和大米混合壹起煮,也可以放在鍋裏煮成粥,再和細面粉混合放在鍋裏煮。玉米粉還可以用來煮甜酒和蒸粑粑,玉米還可以用來做酥脆的利馬酒,做糍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壹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吃面食小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吃晚飯,主食吃玉米。常用煮、蒸、烤、烘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條、面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很多,有南瓜、茄子、番茄、辣椒、韭菜、蘿蔔、蕪菁、青菜、大蔥等。此外,他們還經常收集木耳、香蕈、蕨菜、苦菜和胡椒。
普米族壹般以家畜家禽為食,作為其肉類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可以制作酥油、奶糕等乳制品。肉常做熟烤,不習慣油炸食物。普米族擅長將豬肉做成五花肉或熏肉用風腌制,最著名的是琵琶肉。它的制作方法是:將宰殺後的豬去內臟,去骨,在豬肚上撒上鹽和胡椒,然後將豬肚縫合,風腌,就成了完整的臘肉,形似琵琶,所以又叫“琵琶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時打獵回來,經常能吃到黑熊、野豬、麅子、巖羊、山雞等野生野味。肉很容易煮和烤,我不習慣油炸。餐具是獨特的勺子、木碗和盆。1949以後,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內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大量來自內地的生活用品被運往普米族地區,普米族人廣泛使用瓷器和池塘瓷餐具。
普米族地區的核桃樹種類很多,除了生吃核桃,大多是榨成油來炸粑粑,點燈。另外,青刺果在4、5月份采摘,曬幹,磨成碎片,蒸熟,用榨油機榨成油。豬油、黃油、羊油等。,被廣泛食用。牛羊油用於煮甜酒或做壹些祭品。普米族每年宰殺1至5頭肥豬食用,節假日壹般宰殺牛、羊、雞、鴨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別尊敬老人,照顧好老人。在普米山寨,70歲以上的老人通常會在床邊放壹個放食物的木櫃,裏面放著各種食物。寨子裏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都要給寨子裏的老人送禮。出嫁的女兒每年農歷正月初二祭拜父母,獻上美酒佳肴;家裏有人出去做客,想在老人的酒席上帶壹頓飯回來;家裏的黃酒開了,要給老人擺壹壇;殺豬要給老人切裏脊;要做燕麥粥炒面,先給老頭放壹袋。孫子去市場走親戚回來。我想給老人帶些糖果和煙草。這個保持了幾千年的習慣,也讓老人少吃多餐,調節食欲。
普米族人熱情好客。每當親戚朋友來訪,總是被引導到餐桌上,奉上酥油茶和炒面,再配上熱氣騰騰的牛羊肉和豬排,外加壹碗蔥蒜花椒香椿混合的酸辣湯。主人殷勤的陪著他們,客人吃飽了壹家人才能開始吃飯。普米族兼具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特點。
普米族人喝茶和吃飯壹樣必不可少。如果壹天不喝,就會坐立不安,甚至頭暈。普米族人習慣壹天喝三次,早上壹次,中午壹次,晚上壹次,有的人甚至在臨睡前喝壹次。日常的茶有很多種,酥油茶、油茶(熟豬油的茶)、鹽茶、米茶(爆米花的茶)、核桃茶。習慣用角盛酒或竹筒吸。
過去,十三歲以上的男人都抽煙喝茶。每個人都有壹個茶壺和壹根煙桿。不管走親訪友,種地放牧,只要休息壹下,就拿出煙桿來抽煙,拿出茶壺來泡茶。
常喝白酒、黃酒和著名的蘇裏馬酒(甜酒)。蘇裏瑪酒多以優質大麥為原料釀制而成,濃郁醇厚,甘甜潔凈,是饋贈賓客和饋贈親友的重要佳品。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包括祖先崇拜、藏傳佛教和自然崇拜。每逢節日,結婚,生育,旅行,收獲等。,應邀請巫師(可汗)進行祭祀和祈禱,以消除災難,保佑安康。
普米族的神靈崇拜:普米族的神靈創造了人類和萬物,山神給了人們定居和耕種的地方,竈神影響了家族的興衰,龍神釋放了風雨,從而將吉兇與神靈的好惡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無不在潛意識和言行中表現出對神靈的崇敬和虔誠。
普米族的祭祀儀式可分為三種:祭祀山神、龍神和竈神。祭祀時,我們首先向神靈祈禱、膜拜、供奉各種祭品。
普米族的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靈魂是不朽的,死後靈魂會回到祖先的出生地或升天,所以他們以各種方式進行祭祀活動,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主要活動有:接祖(除夕)、送別(初三至初五)、清明節、中秋節上墳、祭拜戶主、祭拜柱子。
普米族人給神靈送祭品:普米族人稱之為“缺青春”或“缺骨頭”。當家庭不和睦,爭吵頻繁,家人生病,也就是家人不吉利的時候,往往會舉行這樣的祭祀活動,希望把邪神交給“替身神”,讓好運屬於自己。儀式壹般在家裏舉行,全家人要參加壹整天。
普米族的兇兆預測:普米族壹般相信預兆,有時會根據預兆行事,或者采取壹些預防措施。壹般認為的預兆是:夢,如孕婦夢見刀槍劍矛虎豹生男孩,蛇魚蝦生女孩:物,如喜鵲叫報喜,烏鴉、貓頭鷹、狐貍晚上在自家附近叫喪;人體活動的標誌,比如上眼皮跳是不祥之兆,下眼皮跳是吉兆。
普米族的民族節日
普米族勤勞勇敢,有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習俗,節日活動也多種多樣。
元旦
元旦是普米族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之壹。壹般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七完人生日需要七八天。大年初壹早上,老人們會燒香向宗巴拉(神臺)祈福,祭祀祖先。所有年滿13歲的男孩、女孩和男孩都要舉行“穿褲子”和“穿裙子”的儀式。此外,還有山中狩獵、環山放牧、打秋碾、山神祭祀、鍋碗瓢盆跳躍等活動。
除夕夜團圓飯後,13歲以上的少男少女會按照性別聚在壹個地方,徹夜狂歡。當東方變白,他們回到自己的家裏,家裏會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的儀式。如果瀾滄江畔的普米族是女孩,她會走到火坑前的“女柱”上,分別踩豬肥和糧袋。豬脂肪象征著財富,谷物袋象征著豐收。右手拿著耳環、佛珠等首飾,左手拿著麻布、亞麻布等日用品,象征著女性有物質享受的權利,也有承擔家務的義務。然後母親脫下女孩的亞麻長衫,穿上短衫,穿上百褶裙,系上繡花腰帶。如果是男孩,他會走到壁爐前的“男柱”上,用腳踩著豬肥糧袋,右手拿著壹把尖刀,左手拿著壹塊銀元,象征著財富,尖刀象征著勇氣。然後叔叔脫下男孩的亞麻長衫,穿上夾克,穿上褲子,系上腰帶。儀式結束後,這些男孩和女孩將被視為成年人,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會活動。
端午節
農歷四月初五,普米族會打開新麥做的壇子,吸出蘇裏瑪,品嘗新年的味道。除了在家喝,還送給親戚朋友品嘗。
端午節那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去野外采集各種各樣的花,放在裏外,看起來非常漂亮。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壁爐旁,吃各種各樣的食物。
雪門檻山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蘭坪普米族的傳統節日——“雪門山節”。“雪門檻”是薛蟠山脈的第三高峰,海拔3600米。是中國唯壹“壹步看四鄉”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四鄉商人和遊客的堡壘。當倒春寒過去,山花盛開的時候,四鄉的普米族人會戴上尤克裏裏,帶上黃酒和蛋肉,到雪門口山頂的草原上過節。
雪門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宗教氛圍較淡的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者可上山采藥,愛武者射箭摔跤比武;年輕人唱情歌,互相傾訴;有些人來談生意。山節的高潮是“羊皮舞”,屬於自娛自樂和交誼舞。人群手拉手圍成壹個圈,圈裏壹個人用折疊好的羊皮做“鼓”,另壹個人壹邊跳舞壹邊彈尤克裏裏。羊皮“鼓”伴著琴聲,加強了節奏感和氣勢。壹輪舞需要跳12支舞。隊形變化豐富,單圈、雙圈、半圓、跳躍、開門、翻身、兩條龍吐水、滿天星。
轉山節
轉山節是農歷七月十五祭祀山神的活動。普米族男女老少以村為單位,成群結隊,在指定的山頭上參加各種傳統活動。
小郭年
小過年,也叫普米族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據說這壹天是普米族祖先的生日,所以活動多為祭祀祖先、驅除疾病等宗教活動。
成年儀式
女孩的成年禮被稱為“穿禮服儀式”,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壁爐前的“女柱”前,腳踩著糧袋和豬膘,右手拿著耳環、佛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布、亞麻布等生活用品。她手中的物品象征著女性將有權享受並承擔家庭義務。然後巫師向祖先和竈神祈禱,母親為女孩脫下亞麻長衫,穿上亞麻短衫,穿上百褶長裙,系上繡有圖案的腰帶。穿上新衣服的女兒給竈神和親友磕頭,親友們紛紛送禮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儀式”,由叔叔主持。普米族保留了很多母系社會習俗,叔叔在家族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壁爐前的“男柱”前,用腳踩著豬膘和糧袋,右手握著壹把尖刀,象征著勇氣;左手拿著壹個銀圈象征著財富。巫師向竈神和我的祖先祈禱。我叔叔脫下男孩的亞麻長袍,穿上他的亞麻夾克,亞麻褲子,系上他的腰帶。穿新衣的男生要像女生壹樣壹個個給竈神和親友磕頭,拿著牛角眼鏡給親友敬酒。親戚朋友經常送他壹只羊,祝賀他未來平安吉祥,還有成群的牛羊。
當舉行“穿衣服儀式”或“穿褲子儀式”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他們的親戚和朋友。他們給每位客人端上壹碗骨頭湯,壹塊肉和壹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都是至親,心連心。宴會結束後,儀式就結束了。舉行了“穿衣服儀式”和“穿褲子儀式”,小女孩和小男孩成為成年人,他們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成為家庭的正式成員。